第二章 电力网运行调度 一、运行方式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电力网运行方式,由于装机容量小,电压等级低,基本是一厂一网,
单电源运行,其运行方式比较简单。
1941年66千伏联结佳木斯、兴山、千振发电厂。1942年110千伏系统联结延吉、龙井、石
岘、镜泊湖发电厂。1943年154千伏系统联结丰满、哈尔滨发电厂。这时的电力网运行较早期
有很大发展,但联结薄弱,运行管理差,煤耗和线损率较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力网的发展,电力网运行方式,多以33千伏、66千伏、110千伏为
主系统,联结各主要电源厂。牡丹江发电厂以110千伏系统联接镜泊湖发电厂,佳木斯66千伏
系统联接鹤岗、双鸭山,实行双回线运行。
1972年以后,东部电力网的运行方式变化较大,出现了154千伏系统联结鸡西、牡丹江、
延边电力网。后又出现了110千伏系统由亮子河发电厂和佳木斯联结。66千伏系统负荷逐步由
佳木斯电厂移向佳南变电所,并先后升压为110千伏系统,在此运行方式基础上,电力网开始
向220千伏电压等级过渡。1976年末亮南线升压为220千伏。1979年7月154千伏佳勃、鸡勃、
鸡牡线升压为220千伏,使电力网形成了完整的220千伏系统。1981年至1985年,220千伏系统
分别延伸到双鸭山、鹤岗地区。电力网形成220千伏网架之后,联结较强,运行灵活、安全、
经济。
1981年10月220千伏新哈线送电后,将哈尔滨电力网与齐富安电力网联结在一起。当时电
力网运行方式较薄弱,因为哈尔滨电力网处于东北主网的末端,各供电区都只靠单回220千伏
送电线路联结,特别是与东北主电力网系统的电源联结线——松滨线,静稳总极限为18万千
瓦。哈西一次变至哈尔滨一次变、至哈尔滨热电厂的哈香线、热滨线,长线路与超短线路继
电保护很难配合。为此,在这两条线上安装了双套高频保护,解决了保护失配问题,保证了
电力网安全运行。哈西一次变至新华发电厂的新哈线,是与西部电力网联结的唯一联络线;
新华发电厂至让胡路一次变的新让甲乙线,是大庆地区内部联络线。让胡路一次变至齐齐哈
尔一次变的齐让线,是大庆电业局与齐齐哈尔电业局分界的一条220千伏线路。
除单回线送电线路外,黑龙江省电力网内各供电区都有电磁环网,哈尔滨地区电磁环网
有1个,即220千伏与66千伏电磁环网,正常时解开运行,在系统变化倒运行方式时合环。大
庆地区有2个电磁环网,其中有1个是“日”环,在正常时开环运行。齐齐哈尔地区有1个110
千伏环网,正常时合环运行。
1983年11月,220千伏齐拉线、拉北线送电,哈安富齐电力网与北安电力网联网运行,使
北安电力网在运行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大大增强了。
1983年11月,220千伏二火线送电,使哈安富齐北电力网内首次出现了220千伏环网运行
,即富二厂至齐齐哈尔一次变至让胡路一次变至火距一次变至富二电厂的运行方式。
1984年8月,220千伏火哈线送电,使哈安富齐北电力网出现了第二个环网(哈西一次变
至新华发电厂至让胡路一次变至火炬一次变至哈西一次变)。
1985年5月,220千伏舒哈线送电,哈安富齐北电力网第一次与东北主电力网双回线运行
,使哈安富齐北电力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大大加强。
1982年黑龙江省电力网为实行最佳运行方式,开始经济调电,编制了机炉效率排队的调
电方案。1983年开始执行了按机组效率调电。1984年3月决定从1984年4月1日零点开始,执行
等微增调电方案,各电厂严格执行日负荷曲线,达到了经济分配负荷的效果。
1984年根据检修计划,适当考虑几种临检方式,共编制出20种常用组合方式。
1985年初引进IBM——PC微机经济调度程序,于当年4月1日正式上机计算。根据东北电业
管理局调度局下达的日负荷曲线,参照各电厂机组的有功无功,按“等微增原则”上机计算
,分配各电厂有功负荷,从而改变了人工分配负荷的落后方法,使负荷分配进一步趋于科学
化、自动化。应用微机计算有利于全网统一经济调度,提高电力网的经济效益。执行等微增
调电后,全网供电煤耗下降2克/千瓦时,省电力网的线损由1981年的5.11%,下降到1985年
的3.73%,电压合格率回升到98%,周波合格率达到99%。
二、周波
黑龙江省电力网与东北主电力网并列运行后,省电力网的周波与东北主电力网的周波(
50赫兹)一致。周波调整工作由东北电力网总调度负责,省电力调度负责监视系统周波,省
内各电厂均负责监视,并严格按日负荷曲线调整负荷。如系统运行状态与原计划有变动时,
为了保证运行安全和经济性,省电力调度在不影响总的负荷曲线完成的情况下,有权调整龙
凤厂、北安厂、哈热厂的负荷曲线,而富拉尔基二厂、新华发电厂的曲线调整必须得到东北
电力网总调度的同意方可运行。
西部电力网与东北主电力网解列或西部电力网内部分设备解列运行时,解列运行部分的
周波正常波动范围不超过士0.5周/秒。网内调频厂为新华发电厂,辅助调频厂为富拉尔基
热电厂,其余均为负荷监视厂。主调频厂应保持经常有一定数量的调整容量,一般不少于系
统总负荷的3%。主调频厂负责保持系统周波正常,当周波变动超过±0.2周/秒时,辅助调
频厂应主动进行周波调整,直至周波恢复正常或达到机组的极限出力为止。当系统周波超过
±0.2周/秒,且连续时间已达5—10分钟时,所有电厂均参加周波调正;部分解列运行时,
周波调整由省电力调度值班调度员临时指定周波调频厂。
黑龙江省两个电力网根据东北电力网调电的意图制订低周减载和低周解列方案。
黑龙江省网内各电厂如周波太低,要解列保厂用电,其周波值分别是:哈尔滨热电厂、
新华发电厂、富拉尔基热电厂、富拉尔基第二发电厂为47.5周/秒;北安发电厂为47周/秒
;龙凤热电厂为46周/秒。
东部电力网(鸡牡延佳电力网)的周波状况:
1972年至1977年负荷上涨快,供需缺口不断加大。1972年发电21.3亿千瓦时,按增长1
0%计算,1977年应发34.3亿千瓦时,而实际发电28.8亿千瓦时,仅增长6.2%。因而使周波
恶化,周波质量逐年下降,运行周波只有47—48周/秒。
1978年至1980年佳木斯发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投产,镜泊湖水电厂2台1.5万千瓦机组
投产,设备容量增加,出力提高,发电量由1978年的31.3亿千瓦时,1980年增长到39.5亿
千瓦时,平均每年增长12.7%。周波逐年提高,接近国家规定的±0.5周/秒的控制标准。
1981年至1985年牡丹江第二发电厂4台10万千瓦机组的投产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发电量
由1981年的43.4亿千瓦时,1985年增加到64.1亿千瓦时,平均增长率为10.2%,基本上满
足了负荷增长的需要。同时加强了周波管理,使周波合格率稳定提高。
东部电力网1972年周波合格率为97.5%,最低周波48.7周/秒;1977年最低周波限至4
6.1周/秒,1981年电力网周波合格率99.88%,最低周波49.00周/秒;1985年电力网周波
合格率99.996%,最低周波49.38周/秒。
三、电压
黑龙江省电力工业系统在调整系统电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1)电力网高峰时,无功设
备全部投入运行,并将出力调至最大;(2)电力网低峰时,电容器停止运行,调相机无功调
至零或进相吸无功,发电机无功调至最小;(3)为保证大庆油田用电,严格控制新华发电厂
220千伏母线路电压,正常方式时,保持在215千伏以上,大机组检修时,不得低于205千伏。
此外还对网内各电厂、变电所的变压器分接头进行了调整,对提高网内电压起到一定作用。
根据东北电力网的规定,黑龙江省电力网内新华发电厂、齐齐哈尔一次变电所、哈西一
次变电所220千伏母线均为第一类电压监视点,其余220千伏母线均为第二类电压监视点。根
据电力网运行情况,每季编制各类电压监视点的正常和检修方式的调压曲线,并考核第一类
电压监视点的合格率。由于加强了电压管理,网内电压合格率逐年上升,1982年电压合格率
为98.9%,到1985年达到了99.3%。
为加强电压管理,省电力调度局于1983年发动各电厂和电业局进行无功电压大普查和负
荷测试及电压调查。同年11月和1984年1月进行了两次无功电压大普查。通过普查基本摸出了
无功电压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电压管理水平。

东部电力网的电压管理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72年至1973年为一般管理阶段。电压低
时,采取减发有功提高母线电压或限制部分负荷的办法,提高系统或局部电压。自定佳木斯
发电厂110千伏母线、鸡西发电厂35千伏母线和牡南变电所35千伏母线3处考核点。只考核电
压下限数,对上限数没有具体规定。1977年通过全网无功普查,测算出了东部电力网的有功
负荷与无功负荷的比值。1978年电压合格率仅82.84%,是电压质量最差的一年。
1979年至1980年为加强考核阶段。这两年鸡勃、佳勃、鸡牡3条输电线路由154千伏先后
升压为220千伏运行,使电力网结构趋于合理,大机组开始投运,电力网供需矛盾有所缓和,
对电压要求严格了。1979年1月1日开始考核牡丹江北一次变电所35千伏母线电压,电压考核
点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4个。1979年9月1日,电压考核点增加到9个,还规定了考核电压上限数
。1979年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2.4%,高于1978年近10%。1980年全年电压合格率达到96.6%。
1981年至1985年是按标准考核阶段。1981年1月,水电部颁发《电力系统和无功电力管理
条例》,明确了电压考核标准。1981年东北电力网总调度把电压考核点分为中枢点和监视点
。东部电力网设了3个中枢点,.6个监视点,1982年增加到7个点,1985年增加到15个点。中
枢点按月考核,并在调度员之间开展电压质量竞赛。
在电力网运行方式上加强电压管理,除按季对各种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外,还在新设备投
运前对系统运行方式有影响的设备也进行稳定和潮流计算,以便掌握系统的稳定、潮流变化
及电压水平情况。当运行方式有变化时,根据负荷需要及时调整变压器端子,以满足负荷对
电压的要求。在电力网下达日负荷计划时,对网内各电厂坚持下达无功发电曲线,本着无功
就地平衡的原则,在安排计划检修或调峰机炉时,做到合理地调度各厂无功电源,尽量减少
电源联络线潮流,以满足负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由于加强了电压管理工作,电压质量逐年
上升,1981年电压合格率为98.8%,1982年为98.7%,1983年至1985年均在99.6%以上。
四、负荷
黑龙江省电力网联网之后,负荷上升很快。1981年全网发电量为77.9亿千瓦时,1985年
为102亿千瓦时,比1981年增长30.9%,全网发电最大负荷由1981年的113.1万千瓦上升到1
985年的164万千瓦,增长了45%;1981年至1985年平均增长率为9.7%。但由于缺电严重,仅
1985年一年全省拉闸限电9724条(次),损失电量达1552.8万千瓦时。
东部电力网,自1972年以来负荷增长也很快,1972年全网发电量为21.3亿千瓦时,198
5年为64.1亿千瓦时,增加2倍多。全网发电最大负荷由40.39万千瓦增长到116.83万千瓦
,提高1.89倍。1972年至1985年,13年发电量递增8.84%。1977年发电量没有增长,缺电严
重,一年拉闸限电11052条(次),平均日拉闸限电307条(次)。1973年至1985年,网内省
局所属各局厂共拉闸限电779408条(次)。13年平均日限电164条(次)。1977年至1985年平
均每年因拉闸限电损失电量10974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