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水电

  一、小水电资源
    黑龙江省的小水电(小型水力发电,下同)资源,经过勘测,理论蕴藏量为127万千瓦, 可开发量为72.8万千瓦。
    到1985年全省80个县(市)中有44个县(市)有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在7.5万千瓦以 上的县(市)有10个;1.2万—7.5万千瓦的县(市)有3个;6000—1.2万千瓦的县(市) 有8个;6000千瓦以下的县(市)有23个。
    黑河地区是全省小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辖6个县(市)都有小水电资源。全区小水 电理论蕴藏量为39.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3.1万千瓦。其次是牡丹江地区,理论蕴藏量为 38.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8万千瓦。县(市)小水电资源蕴藏量最大的是黑河市,理论 蕴藏量为3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3.9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19%;其次是伊春市辖区, 理论蕴藏量为1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4万千瓦;再次是林口县,理论蕴藏量为10.3万 千瓦,可开发量3万千瓦。
    二、小水电开发
    黑龙江省的小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开发利用得很少。只在东北沦 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牡丹江上游镜泊湖出口处修建了一座“镜泊湖水电站”,装机容量3. 6万千瓦。
    东北沦陷时期,对小型水电站建设曾有过一些计划。如1937年(伪康德四年)铁道株式 会社经济调查委员会提出:在绥芬河东宁县城上游20公里处修建装机5900千瓦的电站;在穆 棱河穆棱水温站上游4公里处修建装机1750千瓦的电站;在穆棱河梨树镇下游3公里处修建装 机9750千瓦的电站,但均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的小水电站建设得到了发展。自1950年建成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 开始,到1985年全省共建成52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总装机156台,容量51180千瓦,年发电量 为11336.7万千瓦时。全省有26个县(市)的86个乡(镇)891个村屯的照明和农业生产的非 田间作业(脱谷、制米、磨面、铡草、饲料粉碎)及乡镇办工业、广播、电视等文化生活, 用上了小水电站供的电。黑河地区的逊克县小水电资源丰富,人均占有储量高,建站条件好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逊克县列为全国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1950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用于小水电建设的资金共计19796.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7900万元,占39.9%;省财政拨款7251万元,占36.6%;市县地方自筹为1500万元,占7.5 %;银行贷款3145.9万元,占16%。
    
    
    三、小水电站
    黑龙江省共有52座小型水电站,其中9个比较重要的骨干水电站。
    (一)石头水电站 位于宁安县中部石岩乡境内牡丹江上,为河床式小水电站。坝址控 制流域面积14000平方公里。
    1968年9月由宁安县平安公社(现为乡)自筹资金兴建水轮泵站(称平安泵站),因资金 和人力不足而停工。1974年经中共宁安县委决定,由县改建成水电站,到1976年建成发电。
    设计水头5米,流量725立方米/秒,装机13台,每台容量200千瓦,总容量2600千瓦。
    1977年进行二期扩建工程,设计水头6.2米,流量107立方米/秒,增装机组2台,每台 2500千瓦,为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980年底建成发电,实行大小机组联网运行。
    电站由拦江坝、泄洪闸、进水闸、厂房等建筑物组成。拦江坝为浆砌石溢流坝,长123米 ,高10.6米,坝上交通桥宽4.65米,长162米。发电厂房与拦江坝并列在一条直线上,厂房 面积1184平方米。
    1982年报废3台小机组(单机200千瓦)。到1985年,有机组12台,总容量7000千瓦,年 平均发电量为3858万千瓦时,电站建设总投资为1235万元。
    (二)阿堡水电站 座落在东宁县渤海境内牡丹江上,控制流域面积12300平方公里。阿 堡水电站是1970年在东方红水轮泵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是黑龙江省第一座河床式小水电 站。设计水头3.5米,流量40立方米/秒,装机容量750千瓦。当时安装10台渤海镇机电厂试 制的75千瓦立式发电机,用10台水轮泵,通过三角皮带带动发电。1978年将2台水轮泵更换为 水轮机,配带2台125千瓦立式发电机。1983年开始对其余8台水轮泵逐步换成水轮机,配上1 25千瓦发电机,到1985年全部更换完毕,总装机8台,容量1000千瓦。
    电站建筑物有拦江坝,为浆砌石溢流坝,坝长210米,高4米,与青年水电站共用。设有 钢筋混凝土结构泄洪闸、进水闸各一座。
    (三)青年水电 站位于宁安县渤海境内牡丹江上,与阿堡水电站共用一个拦江坝,设 计水头3.5米,流量24立方米/秒。
    这座水电站,是由牡丹江地区水利局(现牡丹江市水利局)青年农场下乡知识青年出工 修建的,命名为青年水电站。
    1975年11月开工,1977年12月竣工,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泄洪闸和进水闸各一座。厂房 530平方米,装机6台,每台125千瓦,总容量为750千瓦,均为立式水轮机。
    (四)渤海水电站 在宁安县渤海镇江西大队南部牡丹江畔,位于阿堡水电站下游,石 头水电站上游,为引水式电站,控制流域面积13700平方公里。
    拦江坝为浆砌石溢洪坝,长320米,进水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溢流坝并列在一条线上 。发电厂房距拦江坝和进水闸1200米,主厂房418平方米,辅厂房104平方米。设计水头7.5 米(最大水头8米,最小水头6米),流量56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3200千瓦。
    1974年由宁安县渤海镇江西大队自行设计施工,装机容量1200千瓦。1975年7月省委书记 杨易辰视察工地时提出:“要充分利用水利资源”。1976年渤海镇党委邀请水利勘测设计院 和省水利学校帮助设计,决定装机容量由1200千瓦增加到3200千瓦。1979年9月竣工,1980年 3月安装4台机组,总容量3200千瓦。总投资6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0万元,贷款293万元 ,群众自筹(劳务投资)87万元。年发电量最高达到2346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最高达到73 31小时。
    (五)红卫水电站 在东宁县渤海镇镜泊湖瀑布下游一公里处,为引水式电站。设计水 头9米,流量6立方米/秒,装机容量600千瓦,利用镜泊湖瀑布溢流和渗漏水发电。拦江坝长 170米,最大坝高5米,浆砌石结构,溢流堰长150米,厂房320平方米,安装3台200千瓦立式 水轮发电机组。
    红卫水电站,因由渤海镇红卫大队所建而命名,与镜泊湖发电厂联网运行。
    (六)红农水电站 在镜泊湖瀑布下游1.5公里处,红卫电站下游,利用红卫水电站尾 水发电。设计水头9米,流量6立方米/秒,装机500千瓦。挡水坝为浆砌石坝,最大坝高6. 74米,长414.5米,厂房102平方米,安装2台25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该站系东宁县农业科投资兴建。1976年4月动工,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建。1979年春交给渤 海镇,由镇组织人力续建,于1982年9月完工,与红卫电站联网运行。
    (七)团结水电站 位于穆棱县共和乡境内,穆棱河团结水库坝后,为坝后式水电站。 设计水头19.4米,流量1.6立方米/秒。电站在水库放水洞一侧,由压力管道、厂房和流水 渠构成。厂房面积380平方米,装机3台,为250千瓦卧式水轮发电机,总容量750千瓦。
    该站于1974年9月动工,1982年12月建成,年平均发电量294万千瓦时,供水库管理处和 共和乡生产、生活用电。
    (八)晨光水电站 位于依兰县城西南红星乡晨光村境内牡丹江畔,距依兰县城9公里, 为引水式水电站。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6700平方公里,拦江坝长581米,为过水混凝土护面土石坝,副坝长 1010米,为土坝。进水闸与冲沙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堤坝长142米,引水渠长3309米, 有3000米是混凝土块衬砌。主厂房992平方米,辅厂房394平方米。
    设计水头6.2米,引用流量253立方米/秒,装机5台,总容量12500千瓦。1977年4月动 工,1984年12月建成,安装2台2500千瓦机组,其余3台机组1985年后陆续安装。
    (九)库尔滨水电站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逊克县境内库尔滨河上,为坝后式水库电站 。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044平方公里,设计坝高23米,坝长413米。主坝为渣油混凝土心墙堆 石坝,长158米,副坝为土坝,长165米。总库容3.9亿立方米,发电库容1.61亿立方米。电 站工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泄洪闸一座,厂房560平方米。厂房和压力管道位于主坝和泄洪闸之 间。
    设计水头13.5米,单机引用流量15.5立方米/秒,装机3台,总容量4800千瓦,年平均 发电量1300万千瓦时。
    1977年7月动工,1985年12月建成,电站总投资19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