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家电源直供电
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电源只供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少数郊区。当时
有市郊输配电线路20余条,亘长400公里左右,年供电量400万千瓦时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城市电源变为国家电源。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二两个五年
计划,到1962年全省农村已有高低压输电线路1.21万公里。其中35千伏以上线路1338公里,
3—10千伏线路4968公里,低压线路5800公里。变电所容量9.9万千伏安,配变容量19.35万
千伏安。
1963年东北电业管理局在白城子召开农田排灌现场会议之后,农村供电事业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到1965年底,全省高低压输电线路发展到1.57万公里,其中35千伏以上线路1
982公里,3—10千伏线路8535公里。低压线路5196公里。变电容量10.8万千伏安,配电变压
器74.8万千伏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但农业生产并未停止,而且农村盼电仍然很急迫,特别是
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到1970年农村供电线路仍有很大发展。当年输电线路达2.
67万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3707公里。变电容量达到13.7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容量76.3
万千伏安。
到1975年,随着国家电力网的不断更新,农村输变电设备又有新发展,输配电线路已达
到8.57万公里。其中35千伏以上线路达到3454.1公里,3—10千伏线路达到4.5万公里,低
压线路3.76万公里,另有进户线5.02万公里。变电所175座,主变压器222台,总容量33.
2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3.41万台,总容量14.9万千伏安。
1976年以后国家电力网发展很快,10万、20万千瓦大机组不断投产,农村输变电设备有
了更快的增长。到1980年,35—66千伏线路发展到4524公里,3—10千伏线路发展到5.38万
公里,低压线路发展到4.98万公里。变电所218座,主变压器298台,总容量59.2万千伏安
;配电变压器4.8万台,总容量25.5万千伏安。
到1985年黑龙江省国家电力网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20千伏网架已在哈尔滨、大庆、齐
齐哈尔、北安之间和佳木斯、鸡西、牡丹江之间形成。110千伏及66千伏线路纵横交错,因此
农村供电线路发展也更为迅速。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发展到5210公里,3—10千伏供电线路发
展到5.93万公里,低压线路发展到5.82万公里。
1985年全省国家电力网8个电业局向农村直接供电的情况是:
哈尔滨电业局直供阿城、双城、呼兰县和五常县拉林镇,有3一10千伏高压线路518公里
,低压线路706公里。66千伏变电所3座,主变压器5台,容量5万千伏安;3—10千伏配电变压
器317台,容量3.2万千伏安。
齐齐哈尔电业局直供龙江县,有3—10千伏线路68公里,低压线路91公里。35千伏变电所
1座,主变压器1台,容量1万千伏安;3一10千伏变压器124台,容量1.3万千伏安。
佳木斯电业局直供依兰、汤原、集贤、勃利、桦南、桦川等6个县,有高压线路697公里
,其中35千伏线路2公里,3—10千伏线路696公里,另有低压线路751公里。110千伏变电所1
1座,主变压器12台,容量14.8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0座,主变压器11台,容量2.5万
千伏安;3—10千伏变压器913台,容量8.7万千伏安。
北安电业局直供北安、德都2市,有3—10千伏线路151公里,低压线路215公里。35千伏
变电所7座,主变压器7台,容量1.7万千伏安;3—10千伏变压器188台,容量2.8万千伏安
。
大庆电业局直供安达市,有3—10千伏线路414公里,低压线路262公里。110千伏变电所
1座,主变压器1台,容量1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2台,容量3万千伏安;3—
10千伏变压器834台,容量3.4万千伏安。
牡丹江电业局直供宁安、海林2个县,有3—10千伏线路388公里,低压线路321公里。11
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2台,容量3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4座,主变压器4台,容量2.
3万千伏安;3—10千伏变压器698台,容量8万千伏安。
绥化电业局直供绥化市,有66千伏线路321公里,3—10千伏线路104公里,低压线路416
7公里。66千伏变电所11座,主变压器22台,容量10.7万千伏安;3—10千伏配电变压器95台
,容量4870千伏安。
鸡西电业局直供鸡东、密山、穆棱、林口、鸡西市郊等5县(市郊),有高压线路1628公
里。其中66千伏线路256公里,3—10千伏线路1372公里,另有低压线路1138公里。66千伏变
电所17座,主变压器19台,容量5.2万千伏安;3—10千伏变压器1618台,容量8.45万千伏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