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管理沿革

第七章 科技管理

  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电力工业从它诞生起就有电力科技及管理工作。但是清朝 末期和民国时期,由于发电设备容量小,供电电压等级低,而且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因 此,电力科技工作比较简单,主要是维持发电,从解决电力生产技术和设备缺陷出发,搞一 些小的有实用性的工艺技术改进,也没有专门的科技机构。
    民国时期各主要发电企业都开始有了中国自己的科技人员,但人数较少,科技管理内容 简单。
    东北沦陷时期,电力技术和设备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汽轮发电机组最大容量达到1.5万 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最大容量达到1.8万千瓦,供电最高电压等级达到154千伏。当时日本侵 者统治整个黑龙江电业,电业各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多为受过专业教育的日本技术人员,同 时,在生产岗位领班的日本人也多为较熟练的技术工匠。在技术管理上已经有了专门机构。 1934年,伪“满洲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时,就在公司的工务部下设技术课,负责发供 电建设和大修方面的技术管理。同时,在技术课下,又设了试验系,负责电力技术设备的试 验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电业科技工作开始纳入日程。
    1944年以后,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对科学技术工作更加重视,技术工作机构也更加 健全。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的二级机构专门设有技术研究所,对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 ”整个发供电技术工作进行领导。同时在运转部下设了做为三级技术管理机构的技术监,负 责运转方面的技术工作。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的东满支店、北满支店还专设了技术长, 全面负责支店内的发供电技术工作。从而形成了从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到支店的一整套 技术管理机构。
    日本侵略者先是从日本带来技术人员掌握电业技术工作。但是日本技术人员毕竞数量有 限,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满足不了技术工作发展的需要。于是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就 分别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办起伪“满洲电业养成所”,培养一部分中国人做电 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扩大技术力量。这一时期不仅培养一批初、中级电业技术人员,而且有 一部分中国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也被日本人聘任做电业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在日本 留学的归国人员也充实到电业,从事技术工作。这两种中国人,当时称为高级职员,从事电 业的高级技术管理工作。除高级技术人员外对中国一般初、中级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封锁,这 是东北沦陷时期电业的政策之一。当时汽轮机、发电机检修等主要技术工作,都由日本人自 己干,中国人顶多做个帮手,出力气。在鹤岗兴山电厂建设时,锅炉铁烟囱组合完以后,赶 走了在现场施工的中国人,利用夜间偷偷地把烟囱立了起来。所以,在东北沦陷时期,除了 为满足生产需要不得不培养一些中国初、中级技术人员外,凡涉及技术改进的一些重要科技 工作,中国人几乎一无所知。日本侵略者技术封锁的结果,为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修复被日本 帝国主义破坏的发、供电设备带来了很多困难,全省多数发、供电企业不得不留用一些日本 技术人员帮助搞修复工作。
    黑龙江解放以后,修复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发、供电设备最大困难就是中国工人缺少修 复技术。哈尔滨发电厂、镜泊湖发电厂、牡丹江发电厂以及各供电部门都遇到了缺少资料, 缺少技术人员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及时领导和组织工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改造工作。1946年12月, 哈尔滨发电厂5号汽轮机在修复时遇到了汽轮机叶片与盘根脱离的技术难题,老工人刘英源等 和技术人员一起,创造性地运用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用简易的技术手段镶住了羽根,顺利 地解决了当时看来十分困难的技术问题。1947年3月,哈尔滨发电厂以刘英源为首的技术工人 在科技人员的配合和支持下,创造了用两台幅流式汽轮发电机的完好的一侧合成一台完整的 汽轮发电机的科技新成果。汽轮发电机的中心找正,是日伪时期被日本技术人员封锁的技术 工作,中国人没有单独干过。发电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使用简单的量 具仪器,用六七天的时间,把两台当时较大型的汽轮发电机组(1.4万千瓦)合二而一,顺 利地完成了黑龙江省电业史上解放以后第一次技术攻关项目。
    供电设备修复时,一般都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临时性技术机构,组织技术攻关。鸡西电业 局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自己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修复工具;在变压器油奇缺的情况 下,把豆油烧开,蒸发掉水份后代用变压器油;广泛开展“找窃门”等技术小改革活动,创 造了上万元的价值。送电班王德连等人创造紧线换杆新法,改人工绞盘紧线为铁钩配合紧线 器紧线,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修复工作做出了贡献。1948年2月16日《东北日报》载文报道了 这一消息。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电力科技工作,主要是围绕电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的。技术 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合理化建议,搞小改革工作,开展群众运动,发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 工群众,群策群力,人人动脑、动手。技术工作的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一些单位设立技术 保安科或类似的技术管理机构,有的还设立或健全了试验所等。牡丹江电业局还在技术保安 科的基础上成立技术研究会,主要解决一些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急需解决的技术论证和技 术决策等。
    供电部门围绕线路的恢复和改造开展技术工作,在变压器安装,立电柱、紧线等方面都 完成相当一部分技术革新项目,取得很好的效果。发电企业技术工作的重点,在为恢复工作 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向较高水平的科技项目攀登。佳木斯发电厂自己设计制造运灰摩电车和 捞灰机,制造安装了高低水位警报器等。鸡西发电厂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最先试验锅炉掺 烧劣质煤,1952年达到百分之百燃烧劣质煤,创全国纪录,同年还试掺烧煤矸石发电成功。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围绕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搞革新。富拉尔基热电厂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搅 拌不断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1954年—1955年又首创“冬 季砌砖法”、“暖棚施工法”、“模板通气法”、“气套法”、“喷气法”、“井点法”等 严寒下施工的新经验,国内许多施工单位陆续来现场参观学习。
    1958年省电业局成立,全省电力工业科技工作有了统一领导和计划安排,科技工作得到 加强。1958年3月,成立黑龙江省电业局中心试验所,专门负责全省电力系统的科技工作。
    各发供电企业陆续成立工程师室、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科及电力研究所等科技工作专 兼职能机构。有的单位还专门设立“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办公室。基建单位 一般在工程科内设专人负责技术工作。电力科技工作从上到下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作机构和系 统。省电力中心试验所专门研究和试验系统内较大型和带有普遍意义的科技项目;各局、厂 的科技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完成急待解决的科技项目。
    这一时期科技工作的方法与建国初期大体相同,但指导思想和工作形式上基本是政治挂 帅、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发动群众轰轰烈烈搞革新。虽然这其中有一些脱离实际的大轰大 嗡,但这一时期科技工作通过组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推广新技术、组织技术攻关等,取得 很大成果,一些小改革和推广项目很有成效。
    1958—1960年,电力系统的科技工作主要形式有“生产运动会”、“比武打擂台”、“ 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科技成果展览”、“合理化建议”等等。科技工作直接和生产结 合,按照“四边”,即边提、边试、边改、边实现的科技工作方针,一些科技项目和成果直 接用到生产上。“带电作业”、“简化供电设备”等科技项目直接用于生产,创造一定的经 济效益。发电厂的科技工作主要围绕机组的安全、稳定发电进行。当时老式链条锅炉居多, 锅炉燃烧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学习辽源发电厂的经验,创造出“长火底、薄煤层、小风量 ”的操作方法,节约了煤炭,平均提高锅炉的热效率7%左右。部分老发电厂改人工除灰为水 冲灰,节约了人力,改善了劳动条件。
    鸡西、佳木斯等老发电厂都大量掺烧劣质煤发电,排烟温度高、热效率降低、结焦、锅 炉磨损严重等问题普遍发生。这时的科技工作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为主,取得较为满意的效 果。富拉尔基热电厂和全国第一座“三自”电厂哈尔滨热电厂主要围绕处理设备缺陷,使机 组达到完善化、安全稳定运行等项目开展科技工作。其中富拉尔基热电厂投产运行不长时间 ,就针对苏联设备潜力大的特点对设备进行改造,提高出力运行,使2.5万千瓦容量的机组 长时间稳定在3.0万千瓦运行。哈尔滨热电厂投产后设备不配套,问题较多。电厂多次组织 对风扇磨煤机耐磨性差等问题进行攻关,全厂改用、代用设备14台,自制发电急需附属设备 23台,解决了生产的急需,保证了运行的稳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电力科技工作在批判所谓“洋奴哲学”、“复辟回潮 倒退”的口号下,受到严重阻碍。原有的科技机构被砸烂;科技人员被视为“臭老九”,有 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被当作“反动权威”遭到批判,有的甚至受到人身迫害。
    1968年开始,国家燃料政策变化,省内各发电厂都有烧煤改烧油工程,新建电厂以烧油 为主。在这种形势下,生产方面的科技工作主要围绕烧油技术问题和老电厂的革新、挖潜进 行,各厂分别组织攻关组。有的项目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参与共同研究,其中燃油Y型喷嘴的研 制受到省和水电部奖励。
    “文化大革命”中期,电力工业结合战备也搞了一些科技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如“移 动式战备变电站”、“人工电报机抗干扰装置”、“三遥远动化”等等。
    从1975年开始,连续投入几台10万千瓦和20万千瓦机组。新机组的完善化,成为这一阶 段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哈尔滨热电厂和新华发电厂新投产的黑龙江省第一台、第二台10万 千瓦机组,由于机组本身的缺陷,都发生过大面积定子线棒绝缘损坏事故。经过多次组织攻 关,终于用固定定子线棒使之不与定子铁心槽内硅钢片产生摩擦的方法成功地消除了这一缺 陷,为以后黑龙江省又投入的8台10万千瓦机组的稳定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1978年以后,电力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多供、少损,电 力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网的自动化水平和基本建设中发现的机组安装的主要质量问 题等组织攻关。
    从1979年开始,省电力工业局每年都编制科技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的内容组织省电力 试研所等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的单位及各基层单位实施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省电力工业 局组织联合攻关组;一般科技项目,由各单位或几个单位联合组织攻关。年底或翌年初召开 全省电力系统科技工作会议,表彰科技成果,并予以奖励。同时将主要科技成果报水电部、 省政府和国家科委,由上级评定其中的重要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在科技成果不断发展的同时,技术革新、小改革和合理化建议也取 得很多成果。各单位每年都对这一工作进行评定和奖励,以鼓励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 性。1984年7月,省电力工业局通报表彰和奖励了近几年的技术革新、小改革和合理化建议中 的比较突出的31项成果。
    科技情报工作1978年以后也有迅速发展。当年末,在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内组建了科技情 报室,负责传递和交流全国、全省电力科技情报,收集国外科技信息。各单位和省电力工业 局都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科技情报工作人员。电力系统基本上形成从上到下的科技情报网络, 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稳定发供电做出了贡献。
    1978,为适应黑龙江省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电气、电机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 交流经验的需要,成立了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学会成立得到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局、哈尔 滨电机厂、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学会设发电能源、发电技术、供电技术 、自动化电子计算机、农村用电和电力建设6个专业委员会和科学普及、刊物编辑两个工作委 员会。崔庆旭任理事长,王正明、滕惠民、姚大本、沈从龙、王箴为副理事长,常务理事14 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4人。学会挂靠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到1984年,专业委员会发展 到16个,会员达到2300多人。省电机工程学会成立后到1985年,相继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鸡西市、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北安市、绥化市成立市一级电机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