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分布
黑龙江省人口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人类对自然界开发程度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松嫩平原地区和铁路沿线,人口分布比较密集;偏僻地区和山区则人烟稀少。从每平方公
里人口密度来看:位于松嫩平原的哈尔滨市及其附近地区达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31人;大
兴安岭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有5人;黑河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人,伊春市每平方
公里人口密度37人,边疆地区的逊克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5人。随着对山区土地、矿产
、森林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新的城镇和村屯,人口增加较快,逐渐改变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
况。1964年大兴安岭、黑河、合江、牡丹江4个边境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仅有19人,到1982年
增到35人,增长了84.2%,其中大兴安岭和黑河地区增长了1倍多;而绥化、松花江和嫩江的
人口密度增长率仅为56.8%,基本上改变了“北大荒”人烟稀少的局面。大庆油田开发地区
,1964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4人,到1985年增长到154人;双鸭山、鸡西、七台河、鹤岗
等矿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都超过100人以上。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密集而且增长速度快。1949年全省城镇人口有245万人,占全省总人
口的24.2%;到1983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到1417万人,比1949年增长4.3倍,占全省总人
口的43.2%。1949年整个黑龙江地区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仅有哈尔滨市(70万人)和齐齐
哈尔市(15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14个市。其中100万人以上(市区)有2个市,哈尔滨市
人口为262.5万,齐齐哈尔市人口为126万;50万人口以上有9个市。城镇人口1964年为237万
人,到1985年增至866.6万人,高于大城市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