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概况
一、哈尔滨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哈尔滨市是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素有“江城”、“冰城
”和“动力之乡”之称。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5°20′—46°20′与东经126°15′—127°30之间,处在黑龙江省
南部、松花江中游、松嫩平原的东南部,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巴彦、绥化、兰西、
肇东等县、市为邻。全市辖7个市区和阿城、呼兰两县,土地总面积692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
面积167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8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262.5万(均为1985年统计,下同)
,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七位。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黑龙江省省会
,是中国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大型成套发电设备主要生产基地及交通枢纽。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哈尔滨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张广才岭西侧,地形呈东南
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微倾,但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1米。东南部为丘陵、
低山区,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平原,西北部为沿江河低地。全市山丘不高,平原辽阔,岗、平
、洼交错分布为本市地形主要特点。
哈尔滨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较短、高温多雨,秋季凉
爽、降温快,冬季较长、寒冷、冰雪封地。
松花江及其支流构成本市河网。
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阿什河等均为松花江的支流,此外呼兰河、漂河、蜚克图河
等也是从南北两岸注入松花江。
哈尔滨地区土壤类型较多,大致有9类15种。黑土是本市主要土壤,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
7.7%,土质好,肥力高,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蔬菜。
哈尔滨市周围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市
区东郊山丘地带有丰富的建材资源。哈尔滨市周围还盛产粮食、大豆、甜菜、亚麻、畜产品
等。这些丰富资源与农牧产品为本市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历程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4万多年以前,今哈尔滨地区就有人类生息。而有
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已近900年。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开禁放垦,大量满、汉人移居今哈尔滨地区,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
,至19世纪末,这一带已形成秦家岗、马家沟、四家子、顾乡屯等近百个村屯,居民达5万余
人。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
密约》,使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东清铁路(中东路)的特权。1897年8月,俄国在开始
修筑东清铁路的同时,于旧哈尔滨(土名香坊,当时为俄国人聚居地)设置了监督所。1898
年5月,沙俄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枢纽和修筑中心。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
14日,东清铁路竣工通车,自此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商埠。其
时的哈尔滨被分割为两部分,一是由吉林省双城厅管辖下的傅家店(今道外区),二是由沙
俄霸占的中东铁路附属地。
中东路通车后,哈尔滨地方中外交涉和关税事务增多,经署黑龙江将军会同吉林将军奏
请,清廷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31日批准,设置滨江关道;翌年5月21日正式设置,
隶于吉林将军,1907年改隶吉林行省。是为今哈尔滨市正式设置行政建置之始。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28日,俄国当局单方面制定和公布《哈尔滨自治草案》和
《中东铁路附属地民政组织大纲》10条。规定在中东铁路总办(局长)监督下成立哈尔滨自
治公议会,实行“自治市”;同时在中东路铁路公司设立民政处,哈尔滨市为其直接管辖。
1908年3月,沙俄当局无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反对,非法拼凑了由俄国人为主体的外国殖
民主义分子组成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及其执行机关“董事会”,由俄国人贝尔格为董事
长;同时擅自宣布将埠头区(今道里区)、新市街(今南岗区)的一部分土地,共7.8平方
公里划为市区,由市“公议会”管辖。不久,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又宣布,哈尔滨
实行市制,改董事会为“哈尔滨市政府”,改董事长为“市长”。哈尔滨市政权完全由沙俄
独占。是为哈尔滨设市之始。
1907年1月23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决定添设滨江厅,同年4月18日正
式设置,治于傅家甸(今道外区),隶于滨江关道。1910年(宣统二年)7月27日,滨江关道
改称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是时,在今哈尔滨市设有1市、1道、1厅。
1913年(中华民国2年)1月29日,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改称西北路道;1914年6月2日再改
称滨江道。1913年3月2日,吉林省民政长公署根据大总统关于《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
组织令》,决定将滨江厅改为滨江县。
1914年,英国与俄国非法签订《英俄协定》,承认沙俄在哈尔滨中东路附属地的自治权
,并规定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与俄国人享有同等特权。随后,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等
国也相继加入《英俄协定》,使哈尔滨一时间成为以沙俄为首的列强横行的国际城市。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军警开始进入哈尔滨地区。是年12月17日,吉林督军组成
东省铁路警备队,后改为东省铁路护路军司令部。1919年12月15日,黑龙江省长训令于哈尔
滨松花江北岸设立马家船口市政局;翌年1月16日正式启用关防;1920年2月1日改称松北市政
局。1920年9月25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决定收回中东铁路司法权。翌年2月12日,根据北京
政府大总统令,成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职掌中东铁路沿线各地方行政。1925年3月,市
政管理局改组了由俄人把持的哈尔滨董事会,废除选举制,会长、公议会议员及董事均改由
中国政府委派,议长、常务董事及内部职员改用华人,停止使用俄文。同年9月1日,黑龙江
省所属松北市政局改称松浦市政管理处,不久改称松浦市政局。1926年3月,取消哈尔滨公议
会和董事会,设置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11月1日,哈尔滨市自治会正式成立,选举张廷
阁为会长;同时,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局,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委储镇为特别市市长。
是为哈尔滨首次称特别市。此时,哈尔滨特别市隶属于东省特别区。
哈尔滨特别市政局的管辖区域即为原哈尔滨董事会所辖范围,包括今道里区、南岗区的
一部分。而马家沟、香坊、偏脸子、顾乡屯、正阳河及江北太阳岛,当时属东省特别区管辖
;道外、太平桥当时属吉林省滨江县管辖;松花江北岸的松浦一带当时则归黑龙江省松浦市
政局所辖。
1929年1月,东北政务委员会决定废除道制,滨江道遂予裁撤。同年5月1日,设立滨江市
政筹备处,隶于吉林省。至是,今哈尔滨市设有东省特别区及其所属市政管理局、哈尔滨特
别市政局,黑龙江省所属松浦市政局,吉林省所属滨江市政筹备处和滨江县。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伪东省特别区长官以署(1933年7月改北满特别
区,1936年1月撤销)驻于哈尔滨特别市。同年7月11日,日伪成立“哈尔滨市政筹备所。”
1933年6月21日,伪满政府决定将哈尔滨特别市政局、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所辖哈尔滨市、
吉林省所辖滨江市政筹备处、黑龙江省松浦市政局辖区四合为一,并将吉林省滨江县全境、
阿城县31屯和黑龙江省呼兰县10屯划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设立“自治委员会”,直隶于
伪满中央政府。是时,哈尔滨特别市的管辖区域达930平方公里。是为第二次建立哈尔滨特别
市,并首次独立于东省特别区和各省之外。
1934年12月,伪满设置滨江省,伪省公署驻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7月1日,伪满进行市
制“改革”,决定撤销哈尔滨特别市,将其改为普通市,由伪中央直辖改由滨江省管辖,仍
为滨江省省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并对哈市实行军事
管制,组建了哈尔滨市政府。8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率领百余名干部、战士抵达
哈尔滨市。8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哈尔滨划为由国民政府直辖的特别市,是为哈尔滨第三
次称特别市。同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大员到达哈尔滨市,并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哈尔滨市
政权。1946年1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4月25日,苏联红
军全部撤离哈尔滨回国,国民政府委任的哈尔滨特别市市长等随之逃离哈尔滨。4月28日,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
早的大城市。
1946年5月3日,哈尔滨市政府正式成立,刘成栋首任市长,隶属呈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
分局。同年8月东北行政联合办事处(10月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后,哈尔滨为
其所属。11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哈尔滨市改为特别市,直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
。是为哈尔滨第四次称之为“特别市”。是时,哈尔滨特别市设有道里、新阳、顾乡、西傅
家、东傅家、南岗、马家、香坊、太平、松浦等10个区。
自1946年6月间,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属下各大机关全部迁驻哈尔
滨市,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哈尔滨市一直是东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是东北解
放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后方基地。
1949年2月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各特别市一律取消“特别”二字。据此,哈尔滨
特别市于3月1日改称哈尔滨市,仍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同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
会发布关于重划东北区划的命令,决定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划归松江省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的隶属关系未变。1950年10月21日,松江省人民政府
批准,哈尔滨市设置道里、南岗、太平、东傅家、西傅家、新阳等6个市辖区。
1953年7月1日,政务院发出电令,决定从8月1日起,将哈尔滨市由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
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同年11月2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将6个市辖区调整为道
里、南岗、太平、东傅家、西傅家、香坊、平房、王岗、松浦、顾乡、天恒、朝阳等12个市
辖区。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
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建制。据此,从8月1日
起,哈尔滨市正式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并为黑龙江省省会。
1956年8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哈尔滨市撤销顾乡区、天恒区,将2区原辖
区域分别归属道里区和朝阳区;东傅家区、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是时,哈尔滨市共设有
9个市辖区。
1958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置松花江专区,专员公署驻哈尔滨市。8月25日
,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为加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定,决定哈尔滨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将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9月27日,析香坊区部分行政区域设置
动力之乡区(1967年更名为动力区)。10月22日,朝阳、王岗、松浦3区合并为滨江区;同年
底滨江区撤销。至此,哈尔滨市共辖7区、4县。
1960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哈尔滨市所辖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将松花江专区所
辖五常、双城、巴彦、通河、木兰5县划归哈尔滨市,使市属县达到8个。
1963年3月8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哈尔滨市各区所辖各农村人民公社划出,
恢复设立滨江区。1965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哈尔滨市所属阿城等8县全部划归松花江
专区。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是时,哈尔滨市仅有7个市辖区。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地区所辖的阿城(1987年2月改设为市)、呼兰2
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再次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5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恢复
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四)经济、文化特征
哈尔滨市的近代工业是从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时开始出现,先后建起了制粉、榨油、酿
酒、制糖、食品、皮革、纺织与服装等行业,但多为规模小的手工业性企业。解放战争时期
建立了一批生产武器、弹药、军服、军鞋和军用食品的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
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东北南部迁来电机、轴承、工具、电线、
橡胶、制鞋等16个工厂在哈尔滨落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哈尔滨新建了电机厂、锅炉厂
、汽轮机厂、伟建机械厂、东安机械厂、量具刃具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电表仪器厂、电
碳厂和绝缘材料厂等10多个大型现代化企业,使哈尔滨市工业结构与城市性质发生了深刻变
化。到1985年已发展成一个以机电工业为重点、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大
工业城市。已形成拥有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学、机械、森工、食品、纺织、造纸等
15个门类,150多个行业,3630多个企业,80万职工的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并初步形成动力
、平房、三棵树、哈西和香坊5个工业区以及王岗、顾乡、河图街、八区、东风、新香坊、城
高子、松浦等工业点。阿城、呼兰两县镇也有许多现代化大型企业。
市郊耕地大多分布在江河两岸,土质肥沃,是主要农耕区。郊区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
一般近郊以春菜为主,中郊以夏菜为主,远郊则以秋菜为主。中远郊也生产粮食和种植一些
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郊区畜牧业发展较快,以生产肉、乳、蛋为主的家畜、家禽饲养
尤为突出,平房区养禽业的发展,成为哈尔滨市禽蛋的主产区。市郊淡水养鱼面积不断扩大
,种类增多,产量提高,西郊和江北已成为本市淡水鱼主要产区。
哈尔滨市是东北北部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都比较发达。
哈尔滨市是我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有哈(哈尔滨)大(大连)、滨(哈尔滨)洲(满
州里)、滨(哈尔滨)绥(绥芬河)、滨(哈尔滨)北(北安)和拉(拉法)滨(哈尔滨)
等5条铁路干线在此交会,市内有大小车站16个,重要车站有哈尔滨站、三棵树站、滨江站、
香坊站等。
哈尔滨市是东北最大的公路运输中心之一,有哈尔滨至同江、萝北、伊春、黑河、嫩江
、齐齐哈尔、满洲里、大庆、大连、榆树、吉林、绥芬河等10多条公路干线联系省内外,客
运营运线94条。
哈尔滨市是东北内河最大港口,是松花江流域最大航运中心,客货轮上行可抵大安、齐
齐哈尔,下行可达佳木斯、同江、黑河、抚远以及苏联沿江港口。
哈尔滨市是东北重要航空港,阎家岗机场为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可供各类型飞机起降,
现已开辟通往长春、沈阳、大连、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牡丹江、黑河、佳木斯等10多
条国内航线,并有飞往日本的国际航线和飞往香港的包机飞行。
哈尔滨市现设7个区(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太平、动力、平房)、88个街道办事处
,郊区有6个镇、16个乡,并辖呼兰、阿城两县。市区人口262.5万,其中南岗区、道里区都
超过80万,道外区人口接近40万,太平、香坊、动力都在30万上下,平房区有14万左右。全
市有3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1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与回族。全市人口按产业构成
分,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为9.71%,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58.83%,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3
1.86%。
哈尔滨市是东北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1985年有大专院校23所,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五
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商学院等是全国重点院
校。此外还有各类中专学校36所,普通中学280多所,在校学生60多万人。全市有各种科研机
构130个,其中有中直科研所22个,省直科研所69个。此外,学校、工厂科研所约200个。全
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0多万人,居全国大城市的第七位。焊接、电站成套设备、电工仪
表、林业机械、兽医等科研所,都是全国性行业研究、情报和检测中心。
哈尔滨市是东北重要的商业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至1985年已建10多个
大型贸易中心和许多农贸市场。哈尔滨市积极发展横向联
系,商品直接辐射面已远远超出全省范围。而且同世界7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贸易往
来,先后同日本的新潟,加拿大的埃德蒙顿、丹麦的奥胡斯等市结成友好城市。
哈尔滨市的文化事业比较发达,除省博物馆、美术馆、烈士纪念馆外,尚有许多图书馆
、文化宫、影剧院、文艺戏曲演出团体。戏曲、美术、音乐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被誉
为“音乐城”。
哈尔滨市内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市内楼房建筑很有特色,夏天的江城风光十分美丽动
人,冬天的冰城妖娆多姿,有冰灯、冰雕、冬泳、冰帆等,吸引无数游人频频而来。哈尔滨
市是中、外旅游观光、避暑、冬游的胜地。
二、齐齐哈尔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齐齐哈尔市是东北新兴的重工业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闻名遐尔的“鹤乡”。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地处松嫩平原西部,滨洲铁路与平齐铁路、齐
北铁路相交于此。周围分别与富裕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来县、龙江县和
甘南县接壤,碾子山区同内蒙古自治区的扎兰屯市相邻。齐齐哈尔市现辖原嫩江地区11个县
和6个市区(龙沙区、铁锋区、建华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及梅里斯郊区。
市区面积(不含辖县)43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22.4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97万人。中心城区(包括龙沙、铁锋、建华3个区)人口占62%,富拉尔基占21%,
昂昂溪区占5%,碾子山区占6%,梅里斯区占6%。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齐齐哈尔市地处嫩江中游两岸,碾子山区则接近大兴安岭。
除碾子山区为低山丘陵外,均为嫩江冲积、堆积和风积而成的波状平原,一般海拔140—160
米,地势大致由北向南微倾。沿江和东部沼泽区地势低洼,多闭流洼地,沿江东岸有一些风
积沙丘。
齐齐哈尔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少雪,春季回
暖快、风大、干旱,夏季短暂、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晴朗、降温快。
嫩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市,在市区内流长146公里。
齐齐哈尔市附近各种资源比较丰富,东近大庆油田,油气资源一直延伸至富拉尔基一带
,拜泉县有全国最大型的澎润土矿,讷河县一带有黄粘土、石英砂、玄武岩、火山灰,龙江
县、甘南县一带有花岗岩、大理岩、河流石等。西部接近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煤炭产区
。齐齐哈尔市附近野生动植物资源更为丰富,有扎龙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丹顶鹤、白鹤、白
枕鹤等6种鹤类及其它鸟类,所以齐齐哈尔市被誉为“鹤乡”。
(三)发展历程齐齐哈尔,原名卜奎,曾是嫩江西岸一小村落。自元至清初这里一直是
军事驻地,元朝曾建“军民万户府”。清代中期,世居黑龙江中上游的达斡族人南迁至嫩江
流域,其中在卜奎的嫩江西岸建的居民点名齐齐哈尔。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
,为“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一说为蒙古语“边地”的意思)。
齐齐哈匀别名龙沙。“龙沙”一词来源于《后汉书·班超传》中一首“赞”古代一种文
体)之“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句。原指西北之白龙堆、沙漠,后引伸泛指北部边塞之地。
清流入方式济在齐齐哈尔撰成一部记载清初黑龙江的著作,名为《龙沙纪略》。后龙沙渐演
变为齐齐哈尔的别称。
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的一座古老城市。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清廷将吉林水师营部
分兵丁移驻齐齐哈尔屯(今齐齐哈尔村)。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定齐齐哈尔水师营制,
设总管及其衙署,隶于宁古塔将军,同年改隶于新设之黑龙江将军。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又于齐齐哈尔设火器营,兼管该地民政事宜。翌年设卜奎驿站。
1691年(康熙三十年),黑龙江将军议奏嫩江西岸建木城于齐齐哈尔,后因隔江不便,
把木城改建在江东卜奎,仍称齐齐哈尔城。是为齐齐哈尔建城之始。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
)设城守尉。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移墨尔根副都统1员驻齐齐哈尔城。次年,黑龙江将军
亦自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移驻齐齐哈尔城,将军衙门与副都统衙门合署。齐齐哈尔城受
黑龙江将军和齐齐哈尔副都统双重管辖,其中城内重大政务由黑龙江将军直接管理,具体旗
民事务和税赋则由副都统负责管理。自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省城,一直沿续两个半世
纪之久。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全面放荒开垦和中东铁路的通车,齐齐哈尔地区民户激增,原有
的军政建置已不适应治理的需要。因此,经黑龙江将军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月29日奏请
,于是年2月19日和9月15日,在齐齐哈尔城先后设置黑龙江分巡道及其所属的黑水厅,分别
掌理全省和省城的刑名及民政事务。民政机构的设置,使副都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在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月15日奏准,裁撤齐齐哈副都统。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月20
日,清廷决定裁撤黑龙江将军,建立黑龙江行省。是时,齐齐哈尔城由省垣巡警总局直接管
辖。1911年(宣统三年)5月,省垣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公所,其职能未变。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齐齐哈尔仍为黑龙江省省会。1913年(民国2年)2月14日,省垣警
务公所改为省会兼商埠警察厅。1915年9月20日,又改为黑龙江省会警察厅,厅长直隶于黑龙
江省都督兼巡按使(省长)。1923年10月18日,黑龙江省长指令在齐齐哈尔设立市政公所;
翌年1月1日,市政公所正式成立,为省长公署直辖下的市政机构。市政公所管辖5个区。192
9年1月1日,市政公所改组为黑龙江省城兼商埠市政局,直隶于黑龙江省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侵略者及其支持下的汉奸军队大举进攻齐齐哈尔,
以马占山为首的黑龙江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使之遭到严重打击。1931年11月19日,日军侵
占齐齐哈尔。1932年1月7日,伪黑龙江省公署在齐齐哈尔成立。同年7月,在伪省公署置省城
市政局,综理齐齐哈尔政务;翌年4月,改为伪齐齐哈尔市政局,仍隶于伪省公署。1934年1
2月1日,齐齐哈尔改为新划设之龙江省省会。1936年4月1日,齐齐哈尔正式实行市制,成立
伪齐齐哈尔市公署,隶于伪龙江省公署。是为齐齐哈尔设市之始。根据伪满公布的《齐齐哈
尔市区划图》,该市被划分为东、中、南、西和水上5个行政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193
8年7月,改划为东、南、西、北、龙华、永安6区。1940年7月,又改划为永安、龙华、东、
南、西、北、惠福、恩信、财神、永寿、东盛等11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齐齐哈尔市划归嫩江省并为嫩江省省会。8月19日,苏联红军进
驻齐齐哈尔市。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嫩江省政府在齐齐哈尔成立。11月24日,齐齐
哈尔市政府成立,朱新阳为首任人民市长。12月31日,因时局紧张,省、市政府同时迁离齐
齐哈尔市。翌年1月上旬,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大员到达齐齐哈尔,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了嫩江
省及齐齐哈尔政权。4月22日,苏联红军撤离齐齐哈尔回国,国民政府接收大员随之逃离。次
日,东北民主联军收复齐齐哈尔。24日,嫩江省和齐齐哈尔民主政府机关政府迁回齐齐哈尔
市。是时,齐齐哈尔市仍直隶于嫩江省。5月21日,齐齐哈尔市原辖11区改设为一、二、三、
四、五、六区。
1947年2月4日,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齐齐哈尔为其直辖并为该
省省会。9月16日,嫩江省建制恢复,齐齐哈尔市仍属之。1949年5月15日,嫩江省与黑龙江
省合并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黑龙江省省会和省直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齐齐哈尔隶属关系不变。1951年12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批准,齐齐哈尔市设置6个城区和1个郊区。翌年8月,设置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1954年8
月1日,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省会。齐齐哈尔市由黑龙江省直
辖,并为新设之嫩江专员公署所在地。至是,齐齐哈尔结束了沿续270余年作为黑龙江省城的
历史。
齐齐哈尔的市辖区,经过调整,到1954年底共设有龙沙、铁东、永定、北关、富拉尔基
、昂昂溪等6个城区,榆树屯、达呼店、虎尔虎拉、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等4个郊区。1956
年11月,4个郊区合并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时,全市共设7个市辖区。
1958年1月30日,齐齐哈尔市撤销北关区,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归龙沙区和铁东区。同年
8月16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齐齐哈尔市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59年,撤销梅里斯
达斡尔族区。齐齐哈尔市尚辖5个区。
1960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嫩江专区,齐齐哈尔市改为省辖市,并将原由嫩江专
区所辖的龙江、讷河、嫩江、甘南、富裕、林甸、泰来、依安、拜泉、克山、克东等11县和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齐齐哈尔市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
1961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嫩江专区,将齐齐哈尔市领导的12县(自治县)仍划归
其管辖,齐齐哈尔市亦由其所辖。同年,齐齐哈尔市增设华安区。1964年1月15日,齐齐哈尔
市再改由黑龙江省直辖。同年,齐齐哈尔市设置郊区;翌年,铁东区改称铁锋区,永定区改
称建华区。是时,齐齐哈尔共设7个市辖区。
1980年3月1日,齐齐哈尔市郊区更名为梅里斯区。1983年12月24日华安区更名为碾子山
区。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齐齐哈尔市再次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撤销嫩江地区,
将其原辖龙江、讷河、依安、泰来、甘南、富裕、林甸、拜泉、克山、克东10县和杜尔伯特
蒙古族自治县全部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同年,国务院批准齐齐哈尔市为全国较大的市之一
。
(四)经济、文化特征
齐齐哈尔市原有工业除车辆厂外,多为手工业性企业,只能生产米面油酒、铁木皮革等
少量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齐哈尔经过30多年建设,到1985年已有工业企业1115
家,工业总产值31.5亿元,为1949年的100倍;已建立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并拥有冶金、电
力、化工、电子、仪表、建材、森工、纺织、食品和造纸等轻重工业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成为全国重型机械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齐齐哈尔市已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区。中心城区的铁锋区形成以齐齐哈尔机车车辆
厂为主的机械、轻纺工业区;龙沙区形成以机床厂、纺织厂、糖厂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建
华区形成以机械、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区;昂昂溪区形成以林机、电化、乳品为主的工业
区;富拉尔基形成以重型机器、电力、冶金、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区;碾子山区则形成以华安
机械厂为主体的重工业区。
齐齐哈尔郊区有耕地224万亩,草原200万亩,水域26.5万亩,苇塘30万亩,有利于农、
林、牧、副、渔的发展,每年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蔬菜、瓜果、肉、乳、蛋、粮食和各种轻
工原料。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西部最大交通枢纽。铁路有平(四平)齐(齐齐哈尔)、齐(齐
齐哈尔)北(北安)、齐(齐齐哈尔)嫩(嫩江)与滨洲线相交;公路有齐齐哈尔通往内蒙
扎赉特旗、阿荣旗及通往嫩江、哈尔滨等干线;嫩江开辟了富拉尔基至齐齐哈尔市、至哈尔
滨市的水运航线;齐齐哈尔与哈尔滨的民用航空也已开通。
齐齐哈尔市的科研、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高等
学校,现在有了重型机械、化工、医学、师范等4所大学和农机、林业、商业、化工、铁道工
程等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106所,各种科研机构23个。
齐齐哈尔市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和游览佳境可供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市中心区的大乘
寺、望江楼、关帝庙、劳动公园、明月岛,富拉尔基江岸公园,碾子山纪念碑、望城楼,昂
昂溪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扎龙自然保护区等都有很高的旅游与考察价值。
三、牡丹江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中游河谷盆地,介于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周围
分别同宁安、海林、林口、穆棱等县为邻。滨(哈尔滨)绥(绥芬河)铁路与牡(牡丹江)
图(图门)、牡(牡丹江)佳(佳木斯)铁路相交于此。市区下设东安、西安、爱民、向阳
4个区和郊区8个乡,此外还辖宁安等7县1市。市区面积1345平方公里,人口61.8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49.87万人。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初具大城市规模。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牡丹江市地处牡丹江中游盆地中央,两侧是山岭,中间是江
流,地势东西渐高,中部低洼,东南牡丹峰海拔1111米,为市区最高峰。
牡丹江市属于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长严寒、夏短湿热、春旱风大、秋凉
晴朗的特点。
牡丹江是牡丹江市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纵贯市区东侧,境内长约50公里。主要支流有
海浪河、亮子河、爱河、东河、二道河、青梅河、八达河和乜河等,这些江河为牡丹江市提
供了丰富而又优质的水资源。
牡丹江市及其附近地区资源丰富,山区森林资源和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木材蓄积量达
2.5亿立方米。东部各辖县煤炭储量有10多亿吨,加上鸡西、七台河两大煤田,煤资源可达
100亿吨。此外,金、铁、钴、镍、锌等各种金属矿,大理岩、石英岩、云武岩、火山灰、珍
珠岩、沸石、石墨、澎润土、陶土、耐火粘土等非金属矿都很丰富。
牡丹江市有黑龙江省内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区有北山、东村等景区,远郊有渤海国都
城遗址、镜泊湖山水胜景、地下森林奇观及兴凯湖、乌苏里江的风光等等,都有较高的旅游
价值。
(三)发展历程早在辽金时代,开始在牡丹江江东的东村建城堡,元代在这里建军民万
户府,明代建驿站交通线,清代在此设立军营。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开始有少数关内
移民到此开垦土地。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修成后在江畔设立了黄花甸子车站
,从此这里得到很快发展,成为铁路机车上水、上煤的重要车站。1937年7月1日,日伪设置
牡丹江省,这里成为牡丹江省省会。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建立牡丹江市,成为东满地
区重要城市。1943年10月1日,牡丹江省撤销,合并到东满总省。1945年8月14日牡丹江市获
得解放,1946年4月15日,绥宁省建立,省会设于牡丹江市。1946年9月24日,撤销绥宁省改
设为牡丹江专区,专署机关驻牡丹江市。1947年8月20日,牡丹江专区与合江省的东安专区合
并,成立牡丹江省,10月1日牡丹江省正式成立,省会设于牡丹江市。1948年7月13日,撤销
牡丹江省,将所辖市县划归松江省与合江省。1956年3月6日,设立牡丹江专区,管辖10县,
专员公署驻牡丹江市。1958年8月,牡丹江市由省直辖改为牡丹江专区管辖,1966年2月8日,
牡丹江市又改为省辖。1967年3月30日,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专员公署撤销,牡丹江
专区改为牡丹江地区,地区革命委员会驻牡丹江市,管辖10县。1968年2月6日,牡丹江市由
省辖市改为牡丹江地区管辖。1973年2月,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牡丹江地区行政公署,
行政公署驻牡丹江市。1983年9月3日,撤销牡丹江地区,牡丹江市管辖7县,代管绥芬河市。
(四)经济、文化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江市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工业
企业650多家,1985年工业总产值21.66亿元,为1949年的100多倍,初步建成以化工、机械
、纺织、建材等工业为主体,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城市。
牡丹江市化工企业主要有桦林橡胶厂、牡丹江炼油厂、有机化工厂、树脂厂、医药实验
厂等。机械工业企业主要有车辆厂、机床厂、矿机厂、动力设备厂、电冰箱厂、北方工具厂
、林机厂、木工机械厂等。其它较大企业有发电厂、纺织厂、水泥厂、造纸厂、毛纺厂等。
牡丹江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有各类科研机构10多所,高
等院校与成人教育高等学校有10所,普通中学56所。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交通枢纽,滨绥、牡图、牡佳3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附近有
林密线、城鸡线交叉。所以这里成为西通哈尔滨、东至绥芬河并直抵苏联远东海参崴、南下
吉林延边、北上佳木斯、东北通东方红的重要枢纽。公路有绥(芬河)满(洲里)线、鹤(
岗)大(连)线在此交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新开辟的民航机场,有了通往哈尔
滨、北京的航线。
四、佳木斯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一
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西部边缘,松花江下游南岸。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桦川、桦南
、依兰等县为邻,江北同汤原县为邻。绥(苏河)佳(木斯)、佳(木斯)鹤(岗)、牡(
丹江)图(们)、佳(木斯)富(裕)等铁路交汇于此。现辖原合江地区桦川等13个县,市
区辖前进、向阳、东风、永红等4个区和郊区9个乡。市区面积10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5.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万余人。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与完达山、张广才岭接触地带,地势
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南部为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地带,最高山峰609米。中北部
为松花江沿江平原,平均海拔81米。
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春季短促、升
温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
松花江为佳木斯市主要河流,江流流经市区70多公里,河床平缓,水流缓慢,流量大,
最高水位为80.63米,最低只有73.77米,最大流量为34000米秒,最小流量只有206米秒。
平均年径流总量为759.3亿立米,水资源十分丰富。佳木斯市区内由南向北流入松花江的小
河流有山音河、卧龙河、英格吐河、音达木河和铃当麦河。
佳木斯市北部小兴安岭与南部完达山区,森林、金、煤等资源丰富,东部三江平原是重
要的粮豆商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更为丰富。
(三)发展历程
佳木斯市原为三姓(依兰)副都统辖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依兰旗署在此设东兴
镇,招此移民开垦土地。1910年(清宣统二年)佳木斯从依兰划出设置桦川县,县治就设在
东兴镇。1926年鹤岗煤矿开发,东兴镇成了重要的煤炭转运地。1930年(中华民国19年)佳
木斯与东兴镇正式合并,定名佳木斯镇,“东兴”之名遂废,佳木斯镇为桦川县管辖。1932
年8月,伪桦川县公署由悦来镇迁至佳木斯镇。1934年12月1日,日伪建立三江省,伪省公署
设在佳木斯镇。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由镇升为市,是当时东北十大都市之一。1945年8月15
日,日本投降后,伪三江省撤销,佳木斯成为新设置的合江省省会。1945年10月25日中共设
置吉合行政区,佳木斯归其管辖。1945年11月9日,吉合行政区撤销,佳木斯市归合江省管辖
。1945年11月17日,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成立,11月21日,成立合江省政府,驻佳木斯市
。1945年11月25日,佳木斯地区专员公署成立,辖佳木斯市。1946年4月24日,佳木斯地区专
员公署撤销,佳木斯市由合江省政府直接领导。1949年5月11日,松江省与合江省合并,佳木
斯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1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佳木斯由黑龙江省管
辖。1958年8月27日,佳木斯市改由合江专区管辖。1966年2月8日,佳木斯市改为黑龙江省直
辖。1968年4月8日,将佳木斯市又改为合江地区领导,并实行地市合一。1983年10月8日,将
合江地区所辖佳木斯市改为黑龙江省直接领导。1984年12月15日,撤销合江区,将合江地区
所辖13县全部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四)经济、文化特征
佳木斯市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工业总产值16.18亿元,已形成以轻纺工业和机械工业
为主的综合性新兴工业城市。主要企业有全国最大的造纸厂以及大型的发电厂、联合收割机
厂、纺织厂、电机厂、糖厂、铝厂、机床厂、电视机厂等。
佳木斯市郊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发展城郊农业,已建有蔬菜、畜禽、水产、甜菜
、亚麻、粮食等生产基地,以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了城市的需要。
佳木斯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科研机构有11所,大专院校4所,中专学
校14所,中学48所。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
佳木斯市是4条铁路干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旅客列车可直达哈尔滨、北京。公路有哈
(尔滨)同(江)、鹤(岗)大(连)两大干线于佳木斯市相交,此外还有佳饶(河)线、
佳汤(原)线等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佳木斯市是松花江下游最大水运中心,水运条
件十分优越。佳木斯市有通往哈尔滨的民航运输。
江岸公园、柳树岛、四丰山水库等可供人们游览观光。
五、大庆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是一个以石油开采和石油
化工为主体的新兴的大工业城市。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横穿市境中北部,
通(辽)让(让胡路)铁路纵贯市境南北。东南距哈尔滨市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40
公里,周围分别与安达、肇州、肇源、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等县接壤,土地面积为
4829.4平方公里,下辖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和13个郊区乡。建成
区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83.46万人,非农业人口54.33万人。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与嫩江的一级阶地上,地势
由东北向西南微倾,平均海拔150米,地势较为平坦。
大庆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春季风大干旱,夏短高温多
雨,秋季降温快日照长。
大庆地区的自然资源最主要的是石油、天然气。以大庆为中心,东到肇东、哈尔滨市,
南至肇源,西至富拉尔基,北至乌裕尔河畔,都有油气资源。
(三)发展历程
大庆地区清初为蒙旗杜尔伯特的游猎地,一直设有定居村落。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
时,在此建立了萨尔图站。1904年开始放荒招垦,村屯渐多。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
安达任民镇设置了安达抚民府,1913年改为安达县。伪满时萨尔图被改为兴仁镇。1946年又
恢复萨尔图名字。1947年人民民主政权在萨尔图一带建立了几个牧场,1955年合并为红色草
原牧场。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1959年9月26日,
在大同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把这个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后来
在大庆油田上崛起的新兴石油城亦被命名为大庆市。
大庆市始称安达市。1960年5月26日,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地级),安达市人民委
员会驻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10月,松辽石油会战指挥机关移驻萨尔图。1964年6月2
3日,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设立安达特区,对外仍称安达市。1979年12月14日,安达市
更名为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四)经济、文化特征
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1960年开始出油,当年产原油97万吨。此后每年
以300多万吨的幅度连年递增,自1976年后每年原油产量都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1985年为5
528.88万吨。天然气产量26亿立方米。石油产值61亿元以上。近20年来,大庆原油产量与产
值均占全国原油产量与产值一半以上。
大庆石油化工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先后建有大庆石化总厂及其分厂——大庆化肥厂、
林源化工厂、卧里屯30万吨乙烯联合化工厂、喇嘛甸化工试验厂等,198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
到650万吨,居全国各石化中心之首位。石油化工产值达18亿元。
为配合油田开发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先后在龙凤、新华等地建成了大型火力发电厂,乙
烯厂也同步完成了电厂建设。3厂合计装机容量达83.1万千瓦,1985年发电量达40亿度,占
全省21%,初步形成了省内重要电力基地。
此外大庆还有机械、建材、轻化工、小五金、纺织、食品等工业,其规模与作用日益显
著。
大庆已建有油田科学院、石油化工设计院和各类研究所13家。它们在石油地质、开采、
石油化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现有石油、师范两所高等学校
,4所中等专业学校,19所技工学校,88所普通中学,300多所小学,油田文化教育事业和医
疗卫生事业有较快发展。
大庆郊区农牧业已形成以油田家属农业为基础的农工商联合公司,以红色草原牧场为基
础的牧工商联合公司,以农村为基础的乡镇农业等3种经营形式。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
化水平较高,为油田提供了大量的蔬菜、肉、乳、蛋、鱼、瓜果和各种农副产品,使石油城
的副食自给率不断提高,市场更加丰富活跃。
大庆交通比较方便,滨洲铁路在境内70多公里,内有卧里屯、龙凤、萨尔图、让胡路、
喇嘛甸等重要车站,其中让胡路是枢纽站,由此往南的通让铁路纵贯境内南北近100公里,大
庆原油与石化产品可由此干线运往东北中南部和京津等地。大庆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总长达
2000公里,并有公路干线通往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周围各市、县。大庆有两条大口径输油管
通往大连、秦皇岛,两条地下油龙年输油达4000万吨,担负大庆原油外运的主要任务。
大庆市地宫、儿童公园、龙凤公园等可供游览参观。
六、鸡西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鸡西市是新兴的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为国内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也是穆棱河
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与老爷岭、太平岭结合部的穆棱河中游。周围分别与鸡
东、七台河、勃利、林口、穆棱等市、县接壤,林(口)东(方红)铁路与城(下城子)鸡
(西)铁路相交于此。现辖鸡冠、恒山、滴道、城子河、梨树和麻山6个市区以及鸡东县。市
区面积22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68万人,非农业人口63.47万
人。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鸡西市处于北部完达山、西部张广才岭、西南老爷岭、东南太平岭的交接处,低山丘陵
广泛分布,中部为河流冲积洪积盆地。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80—690米,平均海
拔约400米。市区位于高河漫滩与阶地上。
鸡西市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旱风大、夏短湿热、秋涝早霜、冬长干冷。
鸡西市河流以穆棱河为主,穆棱河在市南梨树区流入鸡西市,然后流入鸡东县,在境内
流长80公里,在鸡西河段,年平均流量为33.5米秒,汛期可达4750米秒,平均年径流总量1
0.55亿立方米。沿河有梨树、柳毛、鸡冠、城子河等河谷盆地。主要支流有牤牛河、滴道河
、黄泥河、梨树沟、大通沟和石头河等。
鸡西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超过47亿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石墨储量丰富,
仅柳毛石墨矿储量就达35亿吨,为亚洲最大石墨矿。硅线石储量居世界第一。白云石、莹石
、铁、铅、锌、铜、金等矿也有一定规模。鸡西市土地与森林资源及山产资源也很丰富。
(三)发展历程
鸡西市自1899年放荒招垦,始有少量关内移民到此,至1921年,在鸡冠山脚下、城子河
、柳毛、梨树等地有了一些村屯。1924年后,在梨树建煤矿并修铁路至下城子。1934年,日
伪修筑林口至密山、虎头铁路途经鸡冠山,于山下建车站,取名“鸡西驿”,意为鸡冠山以
西的车站,鸡西由此得名。同时将1918年开办的黄泥河子煤窖,改为鸡西煤矿,并在滴道建
成密山煤矿。1939年梨树煤矿的铁路延伸鸡西,同林密铁路接轨,并修通了从鸡西站至鸡西
煤矿的铁路,遂把鸡西煤矿改为横山煤矿,后又改称为恒山煤矿。这时期麻山矿、城子河矿
也相继建成。1941年9月1日从密山县划出一部分地域,新设鸡宁县,县治驻鸡西驿镇,隶于
东安省。1946年4月建立人民政权,1948年成立鸡西矿务局,1949年鸡宁县改为鸡西县,195
6年正式建立鸡西市,由黑龙江省直接领导。1958年8月27日,鸡西市归牡丹江专区领导,19
66年2月8日,又改为省直接领导。1970年10月2日增设城子河区,1983年9月3日,鸡东县划归
鸡西市领导,至此鸡西市共辖6区、1县。全市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198平方
公里。
(四)经济、文化特征
鸡西市现拥有穆棱、平岗、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大通沟、滴道、城子河、
正阳、东海和杏花等12个矿,1985年原煤产量为1350万吨,地方煤矿产量为700多万吨,全年
共产原煤2137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城子河、恒山、小恒山、滴道等地建
有洗煤厂,入洗量达600万吨。
除煤炭工业外,鸡西市还有发电厂、煤矿机械厂、石墨矿和建材、炼铁、焦化、铸管、
轻纺、食品等工业。
鸡西市郊区农林牧业发展条件优越,林地面积占鸡西市土地面积的35.8%,鸡西矿是全
国同行业中营造坑木林木最好的企业。
鸡西市已有科研机构12个、科技情报网站10个,有高等学校2所、中专3所、技工学校8所
、中学88所。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等亦随煤矿建设同步发展。
鸡西市交通比较方便,林东、城鸡、鸡恒等铁路线组成以鸡西为枢纽的铁路网,连接全
市12个矿及各市区。公路有方(正)虎(头)线、鸡(西)图(们)线汇于本市,并有通往
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公路,内外交通极为方便。
鸡西市河滨公园、团结水库等处可供人们旅游。鸡西市还在兴凯湖建有疗养院。
七、鹤岗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鹤岗市是一座新兴的煤矿城市,是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东麓,三江平原西北边缘。东起梧桐河与萝北县
为邻,西靠青黑山脉与伊春市相连,南至阿凌达河、鹤立河与汤原县接壤,北至嘉荫河与嘉
荫毗连,全市面积455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58.83万人,非农业人口47.78万人。下辖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东山区和兴山区等5个
区。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鹤岗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小兴安岭及其支脉青黑山所踞,山峦起伏,平均海拔
750米,摩天岭海拔846米,为全市最高峰。东南部为三江平原,地域平坦,多低洼沼泽地,
平均海拔80米左右。从兴安矿至市区,直至宝泉岭一带为丘陵区,丘岗宽谷交错分布。东北
部嘉荫河谷地亦比较宽阔。
鹤岗市的河流多为小河流,较大者有东部的梧桐河、中部的鹤立河、南部的阿凌河和东
北部的嘉荫河。鹤岗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鹤岗市资源丰富,尤以煤炭资源著名,已探明储量超30亿吨,在鹤岗外围东西两侧煤炭
储量很多。金、铁、大理石、石灰岩、沸石、石英砂、白云石、泥板岩、石墨等矿产资源及
山地森林资源颇为丰富,木材蓄积量达560万立米。此外,土地、水利资源亦很丰富,有利于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三)发展历程
鹤岗,原称鹤立岗,因附近的松花江支流鹤立河而得名。
鹤岗原为汤原县境内一个小镇,清末在此开荒,被称为“鹤字段”,1908年(清光绪三
十四年),曾拟于鹤立岗设置鹤立县,但因种种原因而未果。
中华民国初期,鹤立岗周围出现了数十个垦荒村屯,仍为汤原县所辖。1914年(民国3年
),当地人在此发现煤矿,此后掘煤者俱增。1918年,鹤岗镇(今鹤立镇)商人与绅士合资
兴办的兴华煤矿公司(后改为鹤岗煤矿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在石头河地方采煤。1925年,
黑龙江军务督办组织官商合办的鹤立岗煤矿公司,开始铺设矿区至莲江口之间的运煤铁路,
翌年竣工通车。随着煤矿的开发,人口聚集,商贾往来,矿区建集镇,名曰兴山镇,亦称矿
山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8月占领兴山镇,是时兴山镇仍为汤
原县所辖。1934年在密山设立汤原县第七区、1938年设立兴山街公所。1939年6月,日伪成立
鹤立县,设于鹤立街(今鹤立镇),隶于三江省,为丁等县,是时兴山街(即兴山镇)为鹤
立县所辖。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干部于1945年11月接管了鹤岗,12月20日,经合江省
政府批准,将鹤立县所属兴山镇改设为兴山市(县级),成立市政府,初由鹤立县领导,不
久改为合江省直辖。1947年2月,改由合江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管辖。同年7月,复由合江省
直辖。1949年5月,再改由松江省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兴山市仍隶于松江省,1949年11月24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
,兴山市更名为鹤岗市。1954年8月,改为黑龙江省直辖市。1958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
会决定,将鹤岗市划归合江专区管辖,同年9月,鹤岗市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市人民委员会与
矿务局合署办公。
1960年12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鹤岗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设置9个市
辖区,市人民委员会驻西山区,仍隶于合江专区。1961年政企分开,恢复鹤岗市人民委员会
工作机构。
1966年2月8日,鹤岗市改为黑龙江直辖市。同年8月,鹤岗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8个市
辖区分别改称为向阳、工农、东风、红卫、红旗、跃进、群力、反修区。1980年4月,经黑龙
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东风、跃进两区合并为南山区,群力、反修两区合并为东山区,红旗、
红卫两区更名为兴安区和兴山区,是时,鹤岗市共辖6个区。
(四)经济、文化特征
鹤岗市经过30多年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鹤岗矿务局已拥有岭
北、兴山、新一、南山、富力、大陆、兴安和峻德等8大煤矿的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有大型
竖井4处、中型矿井4处、露天矿1处、小型矿井30多处。1978年以来,每年原煤产量都超过1
000万吨,1982年后年产原煤1300万吨以上,1985年达1400万吨,居全国统配煤矿的第四位。
鹤岗市的地方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现有工业企业350多个,基本形成以机械、化工、森
工、建材、电子、冶金、食品、轻纺等工业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地方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已超过40%以上。
鹤岗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街道宽阔,高楼
林立,建筑雅致,市容壮观。
鹤岗市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拥有科研机构6所、大专院校6所、中学52所、中专4所、
技工学校3所。
鹤岗市交通便利,佳(木斯)鹤(岗)铁路经市区直通鹤北,鹤岗内各矿各区均通铁路
,铁路专用线12条,共209公里。公路有哈(尔滨)萝(北)公路、鹤立公路、鹤伊(春)公
路、佳(木斯)鹤公路等干线,形成较方便的公路运输网。本市距松花江最近距离10公里,
具有发展水运的有利条件。
松鹤水库、宝泉岭、人工湖、萝北名山等地可供人们游览。
八、双鸭山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双鸭山市是一座新兴的煤矿城市,是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安邦河中上游,地处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西南边缘。周
围分别与集贤、宝清、桦南等县为邻。土地面积16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全
市人口42.73万人,非农业人口36.12万人。下辖尖山、岭西、岭东、四方台、宝山5个区和
郊区3个乡。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双鸭市大部分地形为山地和丘陵,山峦起伏,平均海拔450米。西部边境七星砬子海拔8
53米,南部十二道坝南山海拔755米,大叶沟东山也是比较高大的山峰,形成安邦河上游的低
山区。北部安邦河两侧,扁石河以北一带为丘陵区。扁石河中下游、安邦河中下游两侧为平
坦的河谷平原,为三江平原的边缘部分。安邦河为双鸭山市西部、南部的主要河流,双鸭山
市中心尖山区及岭东区、岭西区均位于其河谷地带。扁石河为双鸭山市东部主要河流,四方
台、宝山、七星等均在其宽阔的河谷平原上,东南部有七星河。
双鸭山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年均气温3.2℃。
双鸭山市资源丰富。在安邦河上游及其支流羊鼻子河的河谷两旁,在扁石河、七星河两
侧,在双鸭山北部直至集贤、宝清县境内,埋藏着巨大的优质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80亿吨
。双鸭山西羊鼻子山有全省最大的铁矿。还有石墨矿、金矿、钨矿、石灰岩、石英岩、白云
石等矿。森林资源较多,森林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木材蓄积量约1100万立方米,其它山
产、农产、土特产资源都很丰富。
(三)发展历程
清朝末年,双鸭山属富锦县管辖,因这里有一对形似卧鸭的山峰,故称双鸭山。清朝末
年民国初年发现煤炭资源。1928年建立富安矿和富华矿,1943年日伪将两矿合并为富锦矿业
所,1947年民主政府成立矿务局,195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撤销双鸭山
矿区,成立双鸭山市(县级),市人民委员会驻尖山镇,由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58年8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双鸭山市改由合江专区管辖,1966年2月8日,黑
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双鸭山市升为地级市,由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80年至1985
年,双鸭山市设立尖山、岭东、岭西、四方台、密山5个市辖区。
(四)经济、文化特征
双鸭山市已经发展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双鸭山矿务局已有岭西、岭东、四
方台、宝山、七星、东保卫、双阳、兴安、集贤等9个煤矿,并加紧建设东荣等3个矿,1985
年原煤产量达690万吨,计划3年内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优质煤重要生产与出口基地
。
双鸭山市洗煤厂、水泥厂、机械等企业也有一定规模,其它地方工业也有发展,已拥有
冶金、燃料、化学、机械、建材、森工、食品、纺织、皮革、造纸等13个门类、30多个行业
的地方工业体系,地方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双鸭山市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粮、菜生产,郊区各乡和国营双鸭山农场的
农牧产品产量逐年增多。
双鸭山市科技文教事业发展较快。现有科研所、室13个,高等院校3所、中专2所、中学
48所、技工学校2所。文化体育事业也较发达。
双鸭山市交通比较便利,有佳(木斯)富(双鸭山)铁路和福(利屯)前(进)铁路。
双鸭山市各矿、区均可通铁路,市内铁路长约150多公里,从尖山至岭东、宝山、七星、兴安
、集贤等矿区均可通车。公路主要有双鸭山通往福利屯、红兴隆、宝清、桦南等干线。
双鸭山市人民公园、青峰山、定国水库、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等地可供人们游览、观
光与考察。
九、七台河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七台河市是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是中国焦煤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西侧、倭肯河上游,周围分别与勃利、密山、宝清、
鸡西等县市为邻,是勃(利)七(台河)铁路的终点。市辖新兴、桃山、茄子河等3个市区和
郊区5个乡,并管辖勃利县,市区土地面积19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1万
,非农业人口16.64万人。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七台河市地处完达山东支的北侧、北支的东西侧,因而地势呈南北高、东西低、中部略
有隆起的丘陵低山区。南部、东北部一般海拔400—700米,中部300—500米,西部倭肯河各
地区,由东向西海拔350—180米,东部挠力河各地则西高东低,海拔350—200米。
七台河市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冬冷夏热、春干夏湿比较突
出,年均气温3.2℃。
七台河市河流较多,西部以倭肯河及其支流七台河、茄子河、中心河等为主,为松花江
水系;东部挠力河及其支流大泥鳅河为乌苏里江水系。
七台河市资源丰富,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从桃山到茄子河,直至大泥鳅河一带,有
丰富的优质焦煤,储量超过30亿吨。其它金属非金属矿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农林土
特产资源都很丰富。
(三)发展历程
七台河原是勃利县一个山区。1956年发现煤,1958年成立勃利矿务局开始采煤。1960年
设立七台河镇,1965年2月2日成立七台河特区,并建立矿务局,修建了通往勃利站的铁路,
七台河子特区由合江地区管辖。1970年4月1日建立七台河市。1983年10月8日,七台河市升为
地级市,改为省辖。七台河市下辖勃利县,并将宝清县西南部的红卫、岚峰两乡划归该市。
(四)经济、文化特征
七台河市现已拥有新兴、桃山、新建、新立等4个矿和1个洗煤厂的大型煤矿生产基地。
1985年原煤产量500万吨,加上地方煤矿产量,共约1000万吨。七台河市所产优质焦煤主要供
鞍钢等地使用,并有部分出口朝鲜。
七台河市地方工业也有所发展,机械、化工、建材、森工、轻纺、食品、造纸等各种轻
、重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同鞍钢协作的“河山钢铁厂”也正在筹建中。
七台河市科技文教事业是白手起家,现已有科研所3个、中专2所、中学29所。各种文化
、体育、医疗卫生设施也从无到有,日趋完善。
七台河市原是闭塞的山区,现有勃(利)七(台河)铁路与牡(丹江)佳(木斯)线接
轨。公路可通宝清、密山、鸡西、牡丹江、佳木斯等县市。
十、伊春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伊春市是新兴林业城市,国内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有“林业之都”、“红松故乡”之
称。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上游,市中心区位于汤旺河与翠峦
河的汇合处。周围分别与铁力、庆安、逊克、嘉荫、鹤岗、汤原、依兰等县、市为邻。市区
辖伊春、翠峦、乌敏河、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
新青、汤旺河和乌伊岭等15个区以及朗乡、桃山、铁力、双丰等4个林业局。并管辖铁力、嘉
荫两个县。伊春市是个政企合一的城市。全市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林业经营面积
4.0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38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
125.4万,其中市区人口81.87万,非农业人口62.3万。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汤旺河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600米,汤旺河东西两侧山地
多为700—1000米的低山,中部汤旺河纵贯南北,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河谷地带,沿河谷地
分布着一些宽谷盆地和丘陵。
伊春市属寒温带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来晚多大风,夏季短促高温多雨
,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严寒冰雪厚。
汤旺河为伊春市主要河流,自北而南纵贯全境,在境内流长360公里。沿途主要支流有红
旗河、友好河、双子河、伊春河(翠峦河)、五道库河、大丰河、南岔河等。汤旺河水量丰
富,年平均径流量184.6米秒。
伊春市森林资源最为丰富,主要树种有红松、鱼鳞松、落叶松、云杉、冷杉、胡桃楸、
水曲柳、黄波萝、紫椴、春榆、青杨、枫桦、山槐、蒙古栎等。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林是这里
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故人们称伊春为“红松故乡”。
伊春林区除有丰富的林产资源外,还有金、铁、铅锌、钨、石灰石、花岗岩、石英岩、
珍珠岩等矿产资源。
(三)发展历程
“伊春”系满语“衣料毛皮”之意。清初这里叫“伊春嘎山”。长期以来只有一些猎人
到此,但没有定居村落。1934年绥佳铁路经过伊春南部,后修建通往伊春、翠峦的铁路,于
是人口渐多,铁路沿线以车站为中心开始出现较大居民集中区。1947年成立合江林务局汤原
施业区。1949年在南岔设汤原林务局,同年9月林务局迁往伊春。伊春小街升为伊春镇。195
0年成立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1957年7月26日成立伊春市,原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改为伊春
林业管理局,下设11个林业局。1964年6月23日,撤销伊春市,成立伊春特区,实行政企合一
,隶属中央和黑龙江省双重领导,下设15个区(区、局合一)。1967年5月5日,成立伊春市
革命委员会,伊春特区撤销,恢复伊春市。1970年4月1日,黑龙江省革委会撤销伊春市,设
立伊春地区。1979年12月14日,又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由省政府直接领导,管辖原
由伊春地区所属2县15区。
(四)经济、文化特征
1985年伊春市有工业企业438个,工业产值近9亿元。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为本市主要产
业。全市有16个林业局、10多个木材加工厂。年产木材482.3万立方米,锯材100多万立方米
,纤维板5万吨。30多年来伊春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7亿立方米。在全国城市中,伊春森林
采伐量、加工量、商品量均居首位,所以被人们誉为“林业之都”。目前采伐量较多的有乌
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翠峦、美溪、金山屯、带岭、朗乡、桃山和铁力等森林采伐基
地。新青、友好、伊春、南岔与铁力为木材加工基地。
伊春市其它工业主要有西林的钢铁工业、铅锌工业以及电力、机械、化工、电子、建材
、纺织、食品等轻、重工业。浩良河有省农垦系统所属的大型化肥厂。
伊春市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各种科研机构近10所、高等院校2所、中专学校3
所、技工学校19所、中学185所。
伊春林区交通状况日益改善,绥(化)佳(木斯)、南(岔)乌(伊岭)、伊(春)翠
(峦)等3条铁路在境内长约500公里,市内铁路专用线84公里、大小火车站50多个。公路主
要有伊春至哈尔滨、伊春至嘉荫、伊春至鹤岗等公路干线,内外联系比较方便。
伊春市是一市多镇城市,中心区伊春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岔是铁路枢纽
和木材加工工业中心。友好、新青也有较大规模的森林工业。五营有全国著名的红松林保护
区内。
伊春市天然山水、风光秀丽。丰林、带岭凉水保护区红松参天、异兽出没,都具有很强
吸引力,人们纷纷前往参观、游览与考察。
十一、绥化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绥化市是黑龙江省中部综合性中心城市和铁路枢纽,是绥化地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呼兰河中游,南望呼兰、兰西2县,东界庆安县,东南接
巴彦县,西邻望奎县。全市除中心城区外,下辖12个镇、13个乡。中心城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土地面积2743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21.38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73.21万
人,其中城区人口19万人,城区非农业人口16.5万人,是一个地辖县级城市。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绥化市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山前丘陵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
海拔183米,东北部最高处为240米,西南部最低处仅有140米。土地平坦而略有起伏。绥化市
地处黑龙江省内北东向的活动断裂带,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绥化市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
呼兰河从东向西流经绥化市境中部,境内流长82公里,绥化境内主要支流有墨尔根河、
津河、诺敏河、克音河等。中西部有永安排水、永长排水和绥胜排水等人工渠道以及红旗干
渠。绥化市境南部界河为泥河。绥化市河流不少,但中心城区却缺少地表河流。
绥化市农林牧渔资源较多,沿河有丰富的河沙资源,质量好,近铁路,易于开采,可采
储量2亿吨以上。低洼地草炭资源2亿吨以上。
(三)发展历程
“绥化”满语为“吉祥安顺”之意,或为“艾蒿”之意。绥化市古为游猎地,人烟稀少
。1825年(清道光五年)有满人到市境西部永安开荒建屯。1862年设置“北团林子”隶于呼
兰城守尉,1885年(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四于北团林子添设绥化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由厅升为府。民国初期1913年1月23日改为绥化县。1914年6月,改隶于绥兰道,1929年2月
,由黑龙江省直辖,为一等县。1925年呼(兰)海(伦)铁路建成,绥化为该线重要车站。
1932年5月27日,日本侵略者占领绥化,成立伪县公署,为甲等县,隶于伪黑龙江省。1934年
12月,划属新设立伪滨江省。1939年6月再改设新增设立的伪北安省,1941年绥佳铁路建成通
车,这里成为铁路交叉枢纽。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11月13日成立绥化县民主政府
,并为龙南地区行政办事处驻地。1946年10月,析绥化县东部地区设置绥东县,1947年6月1
9日,绥东县撤销,仍并入绥化县。1956年3月,绥化县划归新设立绥化专区,并为专署所在
地。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再归绥化专区管辖,1982年12月18日撤销
绥化县,设立绥化市(县级),仍隶于绥化地区。绥化农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也驻绥化市
。
(四)经济、文化特征
绥化市是绥化地区重要工业中心。1985年有工业企业272家,工业产值2.58亿元。以农
牧林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主要优势。主要有粮油加工、肉乳加工、酿造、饲料、卷烟、糖
果糕点等。重工业则与农业、林业、建材以及铁路等有关行业占优势。主要有小拖拉机厂、
农机修配厂、农业机械厂、齿轮厂、配件厂、林机厂、化肥厂、木材加工厂、机车车辆修理
厂、铁路砖厂、砂厂、水泥厂等。
绥化市有耕地260多万亩,草地40.5万亩,林地43.3万亩,水域面积3万多亩。土地平
坦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适合农业的发展。1985年产粮26万吨、大豆5万吨、甜菜3.
2万吨、亚麻2.6万担、烟草2.1万担、肉类1300万公斤、牛奶730万公斤、水产品2500吨、
水果近1000吨。丰富了市场,满足了工业原料的需要。
绥化市现有科研机构7个、高等学校1所、中专3所、技工学校4所、中学43所。文化体育
卫生事业各项设施比较齐全。
绥化市交通便利,滨(哈尔滨)北(安)、绥(化)佳(木斯)两大铁路干线穿越本市
中东部广大地区,绥化站是哈尔滨铁路局八大编组站之一。市区有16个单位设有铁路专用线
。公路有通往望奎、海伦、绥棱、庆安、巴彦、呼兰等邻县的干线,市内各镇各乡均有公路
相通。
十二、安达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新兴的地方工业城市,松嫩平原中部交通中心
。
安达市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周围分别与大庆、林甸、青冈、兰西、肇
东、肇州等县、市为邻,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横越中部。全市土地面积3525平方
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总人口42.5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13万人。中心城区辖6个街
道办事处。其余地区分设8个镇、9个乡。是绥化地区管辖的县级市。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安达市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平均海拔150米,地势平坦,东北略向西南微倾,东北部火石
山、老虎岗一带为海拔200—220米的漫岗地,西南部多为海拔150米的平原与沼泽草地。
安达市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
安达市为中国东部地区著名的安达闭流区的中心地带,没有地表天然外流河道,只有北
部的引嫩总干渠、青明截流沟与南部的安肇新河等人工渠道。但境内泡沼较多,较大者如青
肯泡、王花泡、兴隆泡、中内泡、七代泡等,这些湖泡多为微碱水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
水主要取用地下水和引嫩水源。
安达市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还有丰富的土地、草原等资源。全市有草原260万亩,生长营
养价值很高的碱草——羊草。
(三)发展历程
安达市在清代以前是荒芜草原,清初,安达为杜尔伯特族游猎之地,属哲里木盟。1899
年中东铁路,在此建了车站,命名为安达站。从此以车站为中心,周围站舍、民房、旅店、
饭店等逐渐增多。1906年2月,在车站北面约30公里的正亚街(后改任民镇)设立了安达厅,
开始放荒拓垦。1908年改为直隶厅,由黑龙江省直辖。1913年1月23日改设安达县,县治驻正
亚街,即任民镇。此时依托铁路车站兴起的安达镇,其发展远远超过任民镇。周围各县运粮
大车纷纷而来,国内客商,俄国商人大举拥入安达镇。这里成为北至拜泉,东至肇东,南至
肇源,西至林甸等10余县粮食集散中心。1929年已拥有商号1000余家、粮栈40多家、粮油加
工作坊10多家,成为人口一度达3.5万人的大镇。1936年,日伪将安达镇由铁路附属地划归
安达县管辖,1937年,伪县公署由任民镇迁至安达镇。1946年2月6日安达县获得解放。1960
年由于油田开发,成立了安达市,安达镇改为天泉区,市政府驻于此。1964年撤市复县,原
安达县所辖西半部各公社划归大庆管辖。1984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安达市,为绥化地区管辖
的县级市。
(四)经济、文化特征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市草原面积占全市面积一半以上,历史上有
养畜放牧基础,现在被黑龙江省里定为牧区,是黑龙江省牛、马、羊和奶牛重要生产基地。
1985年有奶牛2.8万头,年产鲜奶4.17万吨,在全国县级中均居首位。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内重要的甜菜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万亩左右。
安达市农牧产品丰富,又紧靠大庆油田,所以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农工业、轻
化工业等地方工业。1985年已有工业企业200多家,工业产值近2亿元。已初步形成以糖酒、
纺织、化工、乳品、建材、机械、电子和日用品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乳品、制糖、石
油化工是安达市工业发展的优势部门。安达市有黑龙江省最大现代化的毛纺厂和乳品厂,即
将兴建的石油化工总厂也是黑龙江省属最大的石化企业。
安达市有大庆石油学院,有市属各类中专学校和普通中学30多所。
安达市交通方便,安达站是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的二级站,市内大厂和粮库
等都有铁路专用线。安达市公路四通八达,是松嫩平原中部重要交通中心,明水至沈阳的国
家公路干线、大庆至哈尔滨的省级干线相交于安达市。市内各乡、镇均可通车。
十三、黑河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黑河市是中国北部边陲重镇,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黑河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东北麓,黑龙江中游右岸,同苏联阿穆尔州的布拉
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北抵呼玛县,南接孙吴县,西靠嫩江县。黑河市土地面积14443平方
公里,中心城区面积86.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3.5万人,中
心城区人口8万余人。黑河市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9个乡。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黑河市地处小兴安岭隆起带,山脉由北向南纵跨市境中西部,黑龙江则沿中苏边境由北
向南流经黑河市东部与东南部。地形大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高、两侧低。全市平均海
拔400米,北部多为400—800米的低山区,中部为小兴安岭主体,大黑山海拔867米,为全市
最高峰。西侧为嫩江谷地,东侧多为丘陵宽谷,沿江有狭长的平原,海拔170—200米。
黑河市处于中温带与寒温带交错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中心城区年平均气温-2℃。黑龙江
在境内流长184公里,江阔水深,流量大。境内支流主要有牤牛河、法别拉河、石金河、公别
拉河等。南部一些小河流汇入逊河后再入黑龙江,西部为嫩江水系。
黑河市资源丰富,东南部西岗子、西部罕达气等有煤炭资源。黑河市金矿资源丰富,江
河谷地砂金很多。还有各种金属、非金属矿。此外,森林、草原、水力、水产等资源都很丰
富。
(三)发展历程
黑河,历史上曾称“大黑河屯”、“安巴萨哈连”和“海兰泡”。“大黑河屯”是区别
于“小黑河屯”的汉语称呼,因河而得名。“安巴萨哈连”为蒙古语“大黑河”之意。“海
兰泡”是蒙古语“哈喇泊”的音转,今黑河市的建置由瑷珲演变而来。瑷珲是黑龙江地区设
治较早的地方,地势显要,“左枕龙江,右环兴安”,是“东国屏藩”、“北门锁钥”。16
74年(清光熙十三年)在今爱辉镇对岸精奇里江口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修建瑷珲城,史称上瑷
珲城、黑龙江城。1683(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设黑龙江将军,驻瑷珲城。在设置黑龙江
将军的同时,还设置了瑷珲副都统,与将军合署。168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黑龙江右岸
,在今黑河市爱辉镇修筑新瑷珲城。黑龙江城,黑龙江副都统驻地瑷珲成为黑龙江地区政治
、军事中心。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黑龙江将军迁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后,瑷珲由
黑龙江副都统镇守。管辖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广大地区。
1858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但江东六十四屯仍归瑷珲副都统管辖。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
“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攻占瑷珲,纵火焚城,瑷珲变成一片废墟。19
07年,瑷珲城得以重建。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8月5日,清政府裁瑷珲副都统,于其地设瑷珲兵备道和瑷珲直
隶厅,同时,分瑷珲辖境之大黑河屯(今黑河市)地,设黑河府。厅、府同属瑷珲兵备道。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6月26日,裁里河府,瑷珲兵备道移驻大黑河屯,改称黑河道,
瑷珲直隶厅仍为其所辖。1913年(中华民国2年)1月23日,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仍治
于瑷珲城(今黑河市瑷珲镇),隶于黑河道。1929年(中华民国8年)2月15日,裁撤黑河道
,设置黑河市政筹备处,瑷珲县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在1932年4月7日在黑河重组黑龙
江省政府,后于1932年12月15日宣布解散。
1933年春,日伪成立伪瑷珲县公署,隶于伪黑龙江省公署。同年5月伪满撤销黑河市政筹
备处,成立黑龙江省驻黑河办事处。1934年12月1日伪黑河省公署在黑河成立,瑷珲县遂改由
伪黑河省管辖,直至伪满洲国灭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瑷珲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1月19日成立嫩江省(实为黑龙
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瑷珲县归其管辖。11月20日成立瑷珲县民主政府。9月16日,黑
河地区行政办事处改称黑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兼司瑷珲县政府职能,1948年10月31日,
黑河专署不再兼管瑷珲县政府工作,1949年1月1日,瑷珲县政府正式成立,驻黑河镇,仍由
黑河专署领导。
1956年12月11日,瑷珲县更名为爱辉县。1967年4月,黑河专区改称黑河地区,爱辉县仍
属之。1969年10月,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迁驻北安县,1971年7月迁嫩江县,1972年又迁回黑
河。1980年11月15日,以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矿、东方红煤矿
的行政区域为黑河市的行政区域,黑河市隶属于黑河地区。1983年4月28日,撤销爱辉县建制
,将其所辖行政区并入黑河市。
(四)经济、文化特征
历史上黑河即是一个边境口岸城市,中俄往来互市极盛。1905年瑷珲辟为商埠,但瑷珲
税关却设于黑河。同时又是我国北疆重要的军政重地。因为黑河对岸是苏联远东重镇布拉戈
维申斯克(海兰泡),所以向来是我国开展对苏贸易的重要门户。
黑河市是我国在黑龙江沿岸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港口。1985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36个,工
业产值近8000万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是黑龙江沿岸工业基础最好的市。主要有通用机械
、电动工具、锅炉、电影机械、黄金开采、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煤炭、水电、建材、粮油
加工、酿酒制粉、食品加工等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作为北大门的黑河工业将会有
更大的发展。
黑河市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较大发展,除了国营农场大量开发土地外,市属耕地也有14
0多万亩,小麦、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产量不断提高,1985年粮食总产达8.1万
吨。蔬菜4.8万斤、肉类118.8万公斤、牛奶219万公斤、水产品100万公斤。
黑河市科学文教事业也得到发展,现有2个科研机构,技术站30多个,中专与技术学校3
所、中学37所。
黑河是沿黑龙江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有黑河至哈尔滨、嫩江、呼玛、漠河等公路干线
。有通往西岗子煤矿的铁路,北黑铁路也即将建成。黑河机场建成,开辟了通往哈尔滨的航
空线。黑河港是中国沿黑龙江最大的港口。千吨江轮上通呼玛、下抵沿江各地。港口码头、
堆场、库房及其它设施日趋完善。随着中苏边贸的发展,黑河口岸的进出物资将越来越多。
黑河市特殊地地理位置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十四、绥芬河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绥芬河市是黑龙江省边境陆路口岸城市,是我国对苏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老爷岭东麓五花山下,绥芬河支流的上游谷地。北、西、南
3面与东宁县为邻,东面与苏联山水相连,国境线长26公里(均为陆界)全市面积460平方公
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万人。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
、3个乡。是由牡丹江市代管的县级市。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绥芬河市地处老爷岭东支太平岭的东侧,地势南北高、中部
低,东部高、西部低,平均海拔500米,北部五花山海拔680米,中部自东向西海拔由450米降
至360米,是一条向西敞开的河谷地带。
绥芬河市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
小绥芬河的东支为绥芬河市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绥芬河市东北、东南山区,两股小溪在
绥芬河市中心区附近汇合后向西流去,在绥阳附近注入小绥芬河。在市内的主要支流有来自
南部山区的寒葱河。
绥芬河市有多种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森林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0%,木材蓄积量100多万
立方米。矿产有红土、花岗岩、青石等。
(三)发展历程
绥芬河市开发较晚,1860年(清咸丰十年),部分居住在海参崴的华侨被迫流落到腰毛
屯一带,但人数很少。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此设富宁屯垦公司。1897年沙俄修建中东铁
路时,原定铁路经东宁县城与三岔口进入俄境,同时拟定在绥芬河畔中方一侧建一车站,将
车站命名为绥芬河站。后因地理条件不理想,铁路改由经绥阳沿小绥芬河东支流出境,并在
边境建一车站,站名仍用计划中的绥芬河站。这就是绥芬河地名的由来。
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时,绥芬河为重要的工程指挥基地。1903年铁路通车后,绥芬河即
被辟为商埠。1914年富宁公司改为阜宁屯垦公司。1915年不仅土地开垦有了村屯,而且有许
多外国商人到此经商。1921年这里已成为哈尔滨与海参崴之间商务繁忙的国际边境贸易中心
。1923年,绥芬河归东省特别区管辖。4月1日,设立绥芬河市政公所,仍隶属东省特别区行
政长官公署。
日伪统治时期,绥芬河为北满特别区第三区,1934年12月,划归伪滨江省东宁县。1939
年6月,改归伪牡丹江省绥阳县(今东宁县绥阳镇)。1948年8月,绥阳县与东宁县合并,绥
芬河为东宁县第一区并为县政府所在地。1951年10月2日,成立军政委员会,由东北人民政府
直接,1952年4月东宁县政府由绥芬河迁至东宁镇。1954年8月15日,绥芬河军政委员会由黑
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1968年3月成立绥芬河区(县级),从东宁县划出,直属牡丹江地区。
1973年6月,撤销绥芬河区,成立绥芬河镇,仍并入东宁县。1975年8月15设置绥芬河市(县
级),隶属牡丹江地区。1983年9月3日,牡丹江地区撤销,10月8日,绥芬河由牡丹江市代管
。
(四)经济文化特征
绥芬河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陆上口岸城市。有铁路、公路连联接海参崴等港口。是黑龙
江省物资出口苏联、日本、朝鲜以及这些国家物资、商品运往黑龙江省及苏联西部及欧洲的
最佳运输线,实为欧亚“大陆桥”上的一个重要中转交换站。目前这个口岸担负着国家、黑
龙江省和边境地区之间对苏贸易及苏联远东各港对日经济贸易的物资过境和分拨任务。国内
许多单位都派驻人员到此,一些外国客商也常来洽谈商贸。
绥芬河市农业也得到较快发展,除了为本市生产蔬菜、肉、乳、蛋等副食外,还积极发
展出口农副业基地。同时组织人力前往苏联种菜,这是绥芬河市发展边贸的新项目。
绥芬河市交通比较便利,滨(哈尔滨)绥(绥芬河)铁路在边境上与苏联的远东铁路连
接,有直达旅客列车开往哈尔滨;苏联有通勤车来往于绥芬河市与波格腊尼奇内镇之间。公
路运输也很方便,鸡西——图们公路干线由北向南穿过绥芬河市,哈(尔滨)绥线由西向东
直抵绥芬河市,形成绥芬河市向北、西、南3个辐射状的公路网。此外还有两条通往苏联的公
路。
十五、北安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部偏北地区是松嫩平原东北部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东北部,滨北、齐北、北黑3条铁路的汇合处,是黑
河地区的南大门。周围分别与德都、逊克、绥棱、海伦、拜泉、克东等县为邻。全市土地面
积719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9个乡。总人口4
4.0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12万余人。是黑河地区管辖的县级市。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北安市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大部分为丘陵、高平原地形,地势东
高西低。南北河以东为低山丘陵区,除宽广的河谷外多为海拔400米以上的山丘,北仓山海拔
540米为全市最高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西半部为海拔200—400米的波状起伏的高平原
,或叫山前台地,地势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降低。
北安市属于中温带与寒温带过渡地带冷凉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
短促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0℃左右。
北安市河流有嫩江水系的南北河,是讷谟尔河的上游部分。在境内长约135公里。乌尔裕
河流经境内中部、西部,在中心城区南侧向西流入克东县。在境内长约120公里。南部界河通
肯河为呼兰河水系。接纳了北安市南部11道沟,干流在境内长约105公里。
北安市有较丰富的土地、森林、草地、矿产资源和油页岩、玛瑙等。
(三)发展历程
北安市的前身为北安县。北安县原称龙门镇,后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北安市开发较晚,
1910年(宣统二年)在龙门设招垦局,由海伦府管辖。1912年(民国元年)5月29日龙门招垦
局改为龙门设治局,翌年迁治龙门镇。1917年1月1日,龙门设治局升为龙门县。5月16日,改
名为龙镇县,龙门镇亦改称龙镇。此前北安为龙门县辖小镇。1914年开始修筑铁路改为北安
镇,1932年12月,龙镇县治迁驻北安。1934年12月,龙镇县为伪龙江省所辖,1939年1月1日
,龙镇县改称北安县,同年12月,北安县改隶新设立伪北安省(省会治于北安镇并将其改为
北安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龙江省政府在北安成立,
翌日,北安县民主民立,1949年5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由北安迁至齐
齐哈尔。1956年3月6日,通北县并入北安县,隶属绥化专区,1958年8月,改属嫩江专区。同
年9月,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北安县撤销,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
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隶属黑河地区。1969年1
0月至1971年7月,北安县为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驻地。
1982年12月8日,再次撤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县级),同时恢复通北县建制,北安县和
通北县均由黑河地区管辖,1983年4月28日,撤销通北县,将其并入北安市。
(四)经济文化特点
北安市是黑河地区南部工业中心,1985年有工业企业240多个,工业总产值2.17亿元,
居黑河地区首位。大中型企业有庆华工具厂、新生机械厂、起重机厂、铸造厂、锅炉厂、板
金铆焊厂、发电厂等,森工、乳品、酿酒、制粉、制米、肉类加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也有
相当规模。境内北安农场管理局工业也有较大的规模。
北安市是松嫩平原东北部农业中心,是黑龙江省重要垦区。北安农场管理局的赵光农场
、红星农场、长水河农场以及劳改局的建设农场等大部分都在北安市或部分在北安市。全市
耕地240多万亩,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豆、甜菜、亚麻生产基地之一。
北安市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科技文教卫生中心。建有农业、林业、水利与医疗卫生、工
业等科研机构,科技人员3600多人。有中专学校1所、技工学校1所、普通中学51所、职业中
学7所。这些学校中,大多数属于中央、省、地直等单位。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有黑龙
江省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地方病研究所、铁路医院、农管局医院等重要单位。
北安市有滨(哈尔滨)北(安)、齐(齐齐哈尔)北(安)和北(安)黑(河)3条铁路
交汇,境内铁路330多公里,北安市为重要枢纽站。市内有专用线29条,总长38.4公里。通
北林业局有森林铁路通往小兴安岭林区。公路交通比较便利,哈黑公路纵贯南北,北安市至
海伦、德都、克山等干线向四方辐射,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
北安市距五大连池旅游疗养胜地约70公里,省内外游客多从北安市换汽车前往五大连池
,或从北安市换火车返程。所以五大连池实为北安市的风景旅游区。
十六、五大连池市
(一)位置、面积与人口
五大连池市是黑龙江省新兴的旅游疗养城市,被称为“火山地质博物馆”。
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德都西部小白河两侧。北、东、南3面与
德都县为邻,西面与讷河县、嫩江县接壤。全市面积72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下辖市中心区和3个村民委员会。全市人口2.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0.59万人,是我
国人口最少的城市。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五大连池市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山前丘陵和松嫩平原东北部
高平原的接触地带。境内地势平坦,由北向南略有降低,是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北部、西部
分布着一些火山形成的孤丘独峰,一般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为讷谟尔河及其支流白
河的冲积平原,一般海拔250—300米。
五大连池地处中温带与寒温带过渡地带冷凉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
短温热多雨、秋凉早霜、冬长严寒。年均气温0℃左右。
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为五大连池市主要河流,其两侧有石龙河、药泉河等小支流,上游有
5个串珠状湖泊,组成了独特的河湖水系特征。
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丰富,山、水可供观赏、考察、游览、治病,有较高的旅游疗养价
值。火山砾、火山渣、浮石、玄武岩等是建材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发展
。
(三)发展历程与经济特征
五大连池市矿泉资源丰富,矿泉水早在明、清时代已被当作“神泉”、“圣水”。1929
年在药泉山下建“神灵寺”,设庙会,求水人络绎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附近建立
几个农场。1961年成立了矿泉疗养所,1965年后,黑龙江省内各部门相继在此建立疗养院、
所,1976年正式建立五大连池镇,隶属于德都县。1982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
区之一,1983年正式建立五大连池市,为黑河地区管辖的县级市。
五大连池市火山群集、保存完整,火山地质现象齐全,是举世罕见的火山胜景,被誉为
“天然火山博物馆”。在五大连池市广阔的原野上,分布着14座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山堆。
有的是30万至60万年前的早期火山,也有1719—1721年形成的近期火山。有的火山口的内径
有450米,深100多米,海拔355—597米,相对高度65—136米,各个火山中下部生长茂密林木
。在火山群之间分布着大面积熔岩流,形成各种火山地貌,极为壮观。
五大连池是由火山爆发的岩熔流阻挡了白河水流,从而形成5个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而形成
的,从北往南叫五池、四池、三池、二池和头池。三池最大,面积为2.2平方公里,水深4米
,头池只有0.77平方公里,水深2.2米。头池附近还有药泉湖、月牙湖等大小湖泡。各湖有
地表、地下水补充,水量丰富,长年不断,水色清澈,水质良好。湖群东西两侧各点缀着7座
挺拔清秀的火山群锥,湖光山色,山美水秀,构成胜不尽言的优美环境。
至1985年五大连池市有各种疗养院、所50多家,年接待疗养人次1.5万余人,接待旅游
者30多万人次。
五大连池市交通有北(安)嫩(江)公路、五(五大连池)讷(河)公路,往东至蔡家
岗沾河火车站的公路以及市内通往各火山锥、主要景区、农场的公路,形成较为便利的公路
运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