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壳运动和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古自然地理环境

  黑龙江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历史演变过程和人类长期 活动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历经数次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 。在地壳的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地表形态发生剧烈变化,沧海变桑田,平原变成山地, 多次循环演变,形成今日的自然地理环境。
    早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时,黑龙江地区基本上属于蒙古地槽的范畴,为志留纪海活动领域 ,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使蒙古地槽变窄并显著南移。到了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时,致 使大兴安岭和东部山地隆起成山。从此以后,黑龙江地区基本上没有受到海浸,和华北、东 北地区的陆地连成一片,并形成了东北海西宁褶皱带的一部分。随着海西宁运动继续发生, 乃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大小兴安岭北部,自萝北经汤原都有广泛分布。海西宁构造阶段 后,整个东北地区,转入华夏构造阶段。在三迭纪末,东北地区有广泛的褶皱运动和断层挠 曲运动,乃形成几条华夏向复向斜复背斜。在低洼处(山间盆地、湖盆地)沉积旺盛,动植 物生长繁茂,形成侏罗纪堆积,其间埋藏着丰富的煤和油页岩。中生代的侏罗纪末期时,发 生了燕山运动,小兴安岭主要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松嫩平原成为凹陷式下降,三江平 原为一山间盆地性质的陷落区。从此奠定了今日黑龙江地区构造基础。燕山运动结束后,地 壳趋向稳定,地表的外力作用加强,山间盆地堆积旺盛,乃有煤、油页岩等矿床的形成。经 过大规模的外营力的夷平作用之后,到了第三纪早期已经形成准平原化。新生代渐新世末期 的喜马拉雅运动时,东部山地有广泛断裂隆起,并伴随有玄武岩喷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以 来,有多次火山活动和玄武岩溢出,使山区地形更加复杂化。第四纪时,松辽分水岭的隆起 ,使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成了松辽两大水系。从此,松嫩平原的轮廓完全显示出来。三 江平原自第三纪以来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凹陷,堆积很厚的沉积层,形成了广阔的低平原。
    大兴安岭北部和伊勒呼里山地,地面出露物质为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中酸性和中基性火 山岩以及海西期花岗岩。由于历经长期剥蚀作用,形成低缓浑圆的山形。广泛分布的“平顶 山”,即为白垩纪至第三纪初形成准平原面的遗迹。今日整个山区地貌,都是中低山和丘陵 地带,海拔高度大部分都在1000米左右,相对高度300米左右,最高的山在呼中区境内的大白 山,海拔也不超过1529米。
    第三纪中期以来,大兴安岭沿北北东向的构造线发生了断裂,造成了东西两侧地形上的 不对称。河谷宽浅到处可见,这是受第四纪冰缘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