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新生界
从新生界以来,黑龙江省各地均接受陆相的沉积。又因陆相环境复杂,各地的沉积物差
别很大,相应组名也很多。
一、第三系
(一)古新统
古新统分布于逊克、德都和嘉荫等地区者称乌云组,由砂岩和页岩互层,并夹褐煤组成
,含植物化石,厚43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另在牡丹江市地区出露有黄花组,田中
细粒碎屑岩夹褐煤和多层玄武岩组成,产有植物化石,厚220米。
(二)始新统——渐新统
始新统——渐新统分布于松辽盆地者称依安组,厚260米;分布于三江平原者称宝泉岭组
,厚1500米。它们均由泥岩、砂岩和砂砾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另外在东部山区的断陷盆地中有达连河组,由砂砾岩、砂岩、煤层和油页岩组成,厚74
0米。
(三)中新统——上新统
中新统——上新统在黑龙江省境内均有分布。其中松嫩平原地区稳定,研究程度也较高
。下部称大安组,相当于中新统,由细碎屑岩和泥岩组成,产植物化石,厚94米;上部称泰
康组,相当于上新统,由各类碎屑岩和泥岩组成,产介形虫和植物化石,厚123米,与下伏的
大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在大兴安岭地区分布有金山组,主要为半胶结的砂砾岩,厚1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
接触。在金山组之上有五叉沟玄武岩分布,厚约200米。
在东部山区分布有道台桥组,由砂砾岩组成;在三江平原地区有富锦组,由细砂岩夹木
质煤组成,厚50米。在这些沉积物之上,有大罗勒密玄武岩分布,厚100—200米。
在小兴安岭地区,分布有孙吴组。主要为砂岩、砾岩夹薄层泥岩组成,分选不好,铁质
胶结,厚200米。
二、第四系第四系在黑龙江省分布很广,为一套冰期和间冰期的堆积,还有现代河床和
河漫滩的堆积物。
(一)下更新统
下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地区,称白土山组。是白土山冰期的冰水沉积物。以砾和
砂砾为主,夹有亚砂土和粘土。砾石多具冰川擦痕、厚80米。与第三系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中更新统
中更新统除大小兴安岭地区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在松嫩平原地区称荒山组下段,为白土山——绰纳河间冰期沉积产物有砾石、砂砾
石、砂和粘土等。产有喜暖的哺乳动物化石,厚度达65米。与白土山组是假整合接触。
上段为绰纳河冰期沉积,平原地区称荒山组上段。沉积近60米的亚粘土和粘土夹细砂层
;在大兴安岭山区沉积的是砾石、粘土和角砾等,称绰纳河组。另外在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
区,有白榴玄武岩和杆栏玄武岩的喷发活动。
(三)上更新统
上更新统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地。可分为早、中、晚3期。
早期为绰纳河——诺敏河间冰期的冲积层,多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如牡丹江二级阶地
低部,由杂色砂砾组成,厚约20米。此期在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区有玄武岩喷发。
中期称哈尔滨组,广泛分布于平原地区,由黄土状亚粘土组成,产有猛犸象化石。在山
地的河谷中,形成二级阶地。而在镜泊湖地区有晚期玄武岩喷发,形成火山锥被保留。
晚期称顾乡屯组,西部称诺敏河组,常构成河流的一级阶地。下部为诺敏河冰期的砂砾
和泥砾的沉积;上部为冰水沉积,由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砂土组成,厚度共50米,产有猛犸象
化石。
(四)全新统
全新统分布极广,黑龙江省各地均有。一般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称温泉河组,分布于各河流的高漫滩上,由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和砂组成。产
有淡水腹足类和鱼类,厚45米,与顾乡屯组是假整合接触。
晚近期是河床和低河漫滩堆积,由砂和砂砾石组成。局部上覆薄层的亚粘土,厚度小于
40米。此时在湖泊和沼泽地区沉积淤泥质的亚粘土和细粉砂等。而在五大连池有玄武岩喷发
,形成中国最有名的火山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