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侵入岩
中、晚期古代侵入岩的岩性为基性和超基性岩类。岩体多呈扁豆状的小岩株,沿黑龙江
群的片理方向,呈串珠状断续分布。
一、萝北超基性岩带
萝北超基性岩带包括34个岩体,多呈小岩株。沿北北东向呈断续的带状侵入于黑龙江群
的结晶片岩之中。岩石类型为超基性的杆栏岩,大多数已蚀变成蛇纹岩。
二、依兰超基性岩带
依兰超基性岩带岩体呈断续的串株状或扁豆状的小岩株,赋存于黑龙江群中。岩性多为
杆栏岩,部分为纯杆栏岩和杆辉岩。个别岩体分异比较好,多数岩体已蛇纹石化和透闪石化
,有的已变为蛇纹岩。这里的蛇纹岩质底致密,交通条件又好,故早有“龙江玉”的美称。
有的岩体还有铬铁矿矿化。
三、桦南超基性岩带
桦南超基性岩带岩体多呈扁豆状的小岩株赋存于黑龙江群的山嘴子组和湖南营组中。岩
石类型为蛇纹岩、蛇纹石化单辉岩和角闪杆栏岩。受东西向及北西向复合构造控制。
四、七星砬子基性岩带
七星砬子基性岩带岩体出露约5平方公里,赋存于麻山群的斑状混合岩带中。岩体由辉长
岩和杆栏辉长岩等组成,具分异作用,并有蛇纹石化和透闪石化。
五、宝清基性、超基性岩带
宝清基性、超基性岩带岩体呈扁豆状小岩株状分布于跃进山一带,可大致分为东西两带
:
西带北起八五三农场,南至哈马通水库,长约25公里,宽5公里。有20个小岩体组成,岩
性以纯橄榄岩和辉杆岩为主,但多已蚀变成蛇纹岩。
东带北起土顶子,南至八千米,长约18公里,宽10公里。有3个岩体组成,岩性以辉长岩
为主。岩石多已碎裂,并有阳起石化和绿泥石化。
时代划分依据,目前尚无可靠的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仅以与黑龙江群关系密切、又无
混合岩化等现象,认为是元古代中或末期地壳回返时侵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