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华夏系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是濒于太平洋西岸的全球性构造。在黑龙江省分布有第二和第三隆起带以
及第二沉降带,自东向西分别称老爷岭东坡隆起带、三江平原沉降、松嫩平原沉降带。这些
构造控制着黑龙江省的总体地貌形态。
一、老爷岭东坡隆起带
老爷岭东坡隆起带是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主体,在苏联境内的锡霍特阿岭,老爷岭东
坡的隆起带为该隆起带的西部边缘部分。该带是由数条北北东的压扭性巨大断裂带和多字型
凹陷带组成。其中有一条双鸭山至共和的北北东向多字型凹陷带。在拗陷中,沉积了晚侏罗
世的煤系沉积,形成了集贤、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八面通、共和等煤矿。
二、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南缘断裂带
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南缘断裂带是新华夏系在张广才岭表现为一系列的北北东向压扭性
断裂带,使岩石强烈破碎和片理化,并在中部地段分布有北北东向的燕山期花岗岩和中侏罗
纪的火山岩堆积。
在小兴安岭南缘总体上是北北东向斜列的数个侏罗系火山岩盆地及燕山期侵入岩构成,
还断续可见白垩系分布,形成友好至扇面山的多字型凹陷构造带。
三、嫩江断裂构造带
嫩江断裂构造带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东缘。该断裂构造带是由多条互相平行的、
大致沿嫩江河谷的北北东向巨大断裂组成,断裂切割上侏罗统及以前的地层和侵入岩,并有
第三系金山组和更新统的玄武岩零星分布。
四、三江平原拗陷带
三江平原拗陷带大体与三江平原区相当,向北退人苏联境内,为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北
东端的第一个拗陷带。拗陷带内普遍接受了第三系含煤建造,有的地方厚达250米。第三系不
整合覆盖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花岗岩之上,所以属第三系拗陷盆地。
五、松嫩平原沉降带
松嫩平原沉降带位于松辽盆地的北部,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中。松辽盆地的基底,是
由北东向海西褶皱带组成。到侏罗纪晚期,受早期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盆地内出现了一系
列的北北东向的隆起和拗陷,拗陷区沉积了侏罗纪,并呈北北东向展布。早白垩世时,在安
达至大安有一个北北东的地槽,沉积了数千米的下白垩统。到早白垩世晚期,地槽东部渐渐
褶皱上升,沉降中心开始西移,形成了大庆长垣。在晚白垩世时,主要的沉降中心在大庆长
垣以西,而大庆长垣之东,仍有一个不深的凹陷区。大庆长垣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背斜褶皱
。无论是隆起还是拗陷,均呈北北东向展布。所以松辽盆地主要形成于白垩纪的新华夏系构
造运动。
黑龙江省新华夏系构造有西早东晚的趋势。最早活动是在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到晚侏
罗世时活动有所加强,形成隆起和拗陷带的雏形。白垩纪时,是新华夏系构造活动最强烈的
时期。松辽盆地在此期间大幅度沉降,接受了数千米厚的白垩系含油沉积。到第三纪时,活
动有所减弱,活动中心向东移,形成三江平原拗陷带,普遍接受了含煤沉积。此后,仅个别
的构造有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