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其它构造形迹

  一、龙江山字型构造
    龙江山字型构造是由前弧、脊柱和地盾3部分构成,其反射弧和砥柱尚不清楚。
    前弧是由3条互相协调的挤压断裂带为主,夹褶皱和断陷盆地组成。断裂带由北向南依次 为带岭——桦南——海青弧形构造带,勃利弧形构造带和铁力——青山——饶河构造带,它 们均向南凸。弧顶位于桦南、勃利、虎山一线。在弧顶部位尚有与弧形构造相垂直的张性断 裂。上述这些构造构成一个完整的前弧。
    脊柱在萝北、鹤岗、太平沟和铬山一带。它是由一系列南北向的断裂和褶皱所构成,并 在脊柱和前弧之间,形成一个很宽的马蹄形稳定地带,构成了盾地。
    龙江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时间,根据它对地层的控制及相互关系,侏罗纪时已开始。到侏 罗纪末至白垩纪时,活动最为强烈。挽近地质时期仍有些活动。
    二、小兴安岭北西向构造带
    小兴安岭北西向构造带大致与小兴安岭山脉相当,南邻松嫩平原,北靠黑龙江。该构造 带北部有上元古界、下寒武统、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均呈北西向褶皱。并有 一列系的北西向的压扭性断裂分布,其间有北西向第三系含煤的乌云组沉积。
    三、宾西至宁安北西向构造带
    宾西至宁安北西向构造带长200余公里,宽约40公里。在该带内麻山群具北西向片理;在 明礼至桦林镇间,有泥盆系构成的北西向褶皱;在北宾屯至土门岭子有石炭系构成的北西向 褶皱;在宾县至团山子有白垩系构成的北西向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