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貌形成

  地貌的形成,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互相作用的结果。内营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轮廓 和地质构造上,是地貌的地质基础,决定了地貌的基本格架,控制山地与平原的配置。因此 ,内营力地质作用是形成黑龙江省地貌轮廓的主导因素,外营力主要指流水、风力等外力因 素。在外营力作用下,通过风化、剥蚀、搬运、堆积而形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因此,外营力 对形成地貌形态也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总之,黑龙江省的地貌基本轮廓是在内营力作用下 形成的,外营力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破坏或进一步雕塑。
    一、内营力与地貌的形成
    黑龙江省的地貌格局与形态,主要决定于大地构造和地质构造。山地主要是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和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抬升运动所形成的。而平原地区主要是中生代和新生代 的沉降区。
    (一)大地构造
    1.新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它控制了黑龙江地区地貌格局 ,使黑龙江省的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已奠定了基础。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一级构造是由北 北东向大体平行又相间排列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构成,其中有两个隆起带和一个沉降 带通过黑龙江省。张广才岭、老爷岭为新华夏系的第二隆起带,三江——兴凯平原(包括兴 凯湖)是第二隆起带中的中、新生代新坳陷。大兴安岭为第三隆起带,松嫩平原为第二沉降 带。这些北北东向构造奠定了黑龙江省总的地貌格局。由于这一构造体系至今仍在活动,对 黑龙江省现今地貌景观的演变和发展影响较大。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发育,往往构 成山地与平原的东、西界线。新华夏系与东西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又构成了平原的南、北界 线。
    2.华夏系构造
    华夏系构造和新华夏系相似,其展布方向为北东向,基本上完成于古生代末期。主要表 现为北东向复背斜、复向斜或断裂,如太平岭褶皱带、张广才岭与大兴安岭多字形构造带, 构造线的方向大体与山文线相吻合。
    3.华夏式构造
    华夏式构造形成时间大致与新华夏系晚期相当,以断裂构造最为明显,有继承先期构造 发育的特点。目前可以恢复和代表这一体系的主要构造有密山——敦化断裂、依兰——舒断 裂、绥棱——望奎断裂、孙吴断裂和得布尔干断裂等。这些断裂均呈北东向展布,大体平 行,间距200公里左右。这些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显示,多为河谷平原及长条状丘陵,且与 构造线的方向和间距大体一致,呈平行斜列出现,如穆棱河、牡丹江的某些河段、尚志与延 寿盆地等,均受这一构造体系的控制。
    4.纬向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主体是东西向复式挤压带,由褶皱带和断裂带所构成,由于其他构造体系 的干扰,在一些地区显示不甚明显。自北而南有吉拉林——爱辉纬向构造带、海拉尔——同 江纬向构造带、哈尔滨——通河纬向构造带等。此外,尚有下额木尔东西向大断裂、北二根 河——西尔西根河断裂等。某些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也呈东西向展布。在地貌上表现为东西 横卧的伊勒呼里山、逊河河谷平原、松花江干流河谷平原等。
    (二)新构造运动
    大地构造控制了黑龙江省地貌的基本轮廓,而新构造运动与外动力因素联合作用,则形 成了现在的地貌景观。黑龙江省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继续活动。其 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多期性和差异性。具体的地貌显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多级的层状地形
    在山区夷平面较为发育,例如大兴安岭就有4级夷平面:海拔1400米的冻融夷平面是现代 寒冻作用形成的;海拔约1000米的兴安夷平面,形成于早第三纪;海拔约300—400米的布西 夷平面,形成于第三纪末与第四纪早更新世;海拔约200—250米的山前夷平面,形成于中更 新世。多级夷平面的形成,是晚第三纪以来隆起与宁静交替出现的结果。
    山区还普遍存在2—3级河流阶地,最多的可达5级。平原区普遍发育着2—3级河流阶地, 构成这些阶地不同韵律的沉积物,是新构造运动与外动力联合作用的产物。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
    晚新生代以来,山区隆起,平原区下沉,大体上都是延续了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局,即 承袭新华夏构造体系发生的,山区断续抬升,平原继续下沉。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老 爷岭、那丹哈达岭等作拱状抬升,山体中部上升幅度大,两侧较小,形成东坡陡西坡缓的不 对称形态。两大平原也是西部沉降幅度大,东部沉降幅度小。这是由于继承了新华夏构造体 系的运动方式而造成的结果。
    3.地貌形态的差异性
    由于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使黑龙江省的地貌形态也具有明显的 差异性。从总体看,两大平原的升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差别较大,松嫩平原海拔140—150米, 第四纪沉积厚度20—143米。三江平原海拔40—60米,最低34米,第四纪沉积厚度100—130米 ,估计最大厚度240米。两大平原构成两级陆地阶梯。兴凯平原沉降幅度更大,最大幅度可达 1700米。每个平原内部,也都具有各自的差异性,松嫩平原东部及北部,海拔大于200米,西 部海拔140—150米。三江平原地势较低,由西南向东北缓慢降低。
    4.火山作用
    晚第三纪以来,黑龙江省火山喷发较为强烈。其中晚第三纪主要为裂隙式玄武岩喷发, 形成各种大面积的熔岩流、熔岩台地等地貌形态。第四纪火山多为中心式喷发,形成火山锥 、熔岩流、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观。
    二、外营力与地貌的形成
    内营力作用决定了黑龙江省的地貌轮廓,而外营力作用则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行破坏、 改造和修饰,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特征。
    形成黑龙江省地貌基本形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湖泊、冻融及风力作用。
    (一)气候
    气候对地貌的形成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气候是随纬度变化的,所以不同纬度地区就具有 不同地貌形态,黑龙江省南起北纬43°26′,北至北纬53°34′,跨越10个纬度,故气候变 化复杂,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有温带、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等气候类型。反 映在地貌上,大兴安岭北部及小兴安岭西北部,冬季气候严寒,以寒冻风化及融冻作用为主 的冰缘地貌发育;东部气候湿润,在那丹哈达岭、张广才岭等山区,以流水作用为主的流水 地貌为主;平原区则沼泽广布;西部地区年降雨量较小,形成了以风力作用为主的风沙地貌 。
    由气候影响的地貌区域分异虽有上述规律,但彼此之间并无明显界线,往往是互相交错 逐渐过渡的。
    (二)流水
    流水的侵蚀与堆积,是形成现今地貌形态的重要外力因素,对黑龙江省地貌的形成有重 大影响。东部山地的张广才岭、老爷岭、那丹哈达岭、完达山脉以及小兴安岭南部,由于气 候湿润、雨量丰富,所以河网较密,流水侵蚀地貌特别发育,而山前地带则以流水堆积地貌 为主。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大的河谷沿岸,则形成由河流搬运堆积而成的地貌,主要是 由河漫滩和阶地组成的。
    (三)湖泊
    湖泊作用对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貌形成起主导作用,对山区较大的平原也有影响。
    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有过几次重大的湖泊兴衰期:距今约300—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 的早期,是一个湖泊兴盛期,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东坡山麓地带均有 较大的湖泊,并沉积了河、湖相地层。三江平原这一时期基本上以流水为主。距今200—100 万年的早更新世晚期,是一个湖泊消亡期,以上地区的湖泊相继消亡。距今100—20万年的中 更新世,又是湖泊的兴盛时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倭肯河盆地等较大山间盆地都有湖 泊分布。距今约40—20万年,湖泊达到极盛时期,湖盆面积扩大到山麓边缘,沉积了面积广 大的湖泊粘土层。
    晚更新世是湖泊收缩乃至消亡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晚更新世早、中期,距今20—7万 年,松嫩平原湖盆收缩到现今低平原边缘,约相当于松嫩平原面积的1/3,但三江平原湖盆 面积仍然很大。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7—1万年,两大湖泊相继消亡,形成了现今的平原景 观,三江平原仍残存较大面积的沼泽湿地。
    此外,现代湖泊作用则形成了湖蚀地貌和湖积地貌景观,如兴凯湖积冲积平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