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其中以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貌景观,称流水侵蚀地貌,主要发育在山地;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称 流水堆积地貌,主要发育在山间谷地、山前地带和平原地区。流水地貌在黑龙江省占有相当 重要的位置,总面积达31.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5.95%。
    一、侵蚀山地
    侵蚀山地主要分布于侵蚀切割强烈的东部山地和小兴安岭南部,多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山 岭,地貌形态为中山、低山、丘陵,其中大部分为低山,只有张广才岭主脊部分为中山。流 水侵蚀山地的总面积约为12.43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面积的26.25%。
    (一)侵蚀中山
    侵蚀中山分布在张广才岭主脊部分。山体大部由海西期花岗岩和白岗质花岗岩组成,南 部为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北部出露志留纪砂岩、板岩。主体走向大体与山文线一致,约 为北东25度左右,是东部山地最高的地区,构成蚂蚁河和牡丹江的分水岭。地势高峻,山坡 陡峭,沟谷深切,多悬崖绝壁。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400—800米。全省最高峰 老秃顶子峰即在张广才岭主脊的南部。主脊山脊线及其附近,受古构造剥蚀面的影响,多为 宽缓的馒头状山丘,由于第四纪以来的地壳上升,形成平顶的中低山陡坡地形。
    (二)侵蚀低山
    侵蚀低山主要分布在大青山、扇面山中部,张广才岭东坡及小锅盔山,那丹哈达岭、完 达山及大、小兴安岭等地区。
    1.大青山、扇面山侵蚀低山
    大青山、扇面山侵蚀低山体系由中生代酸性火山岩组成,构成蚂蚁河与阿什河的分水岭 ,海拔600—800米。山高谷深坡陡,河谷多切割成“V”形。悬崖众多,在悬崖下多有倒石堆 。
    2.张广才岭及小锅盔山侵蚀低山
    张广才岭及小锅盔山侵蚀低山的东北部为元古代变质岩及混合花岗岩,西南部为海西期 花岗岩。地势北高南低,山坡陡峭,多悬崖绝壁及倒石堆。海拔高度在650—1000米左右,相 对高度200—400米,部分为600米。沟谷狭窄,切割较深,在牡丹江市以北到三道河子乡之间 ,形成峡谷。
    3.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侵蚀低山
    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侵蚀低山山体由中生代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间或有第三纪 玄武岩。呈北东——南西走向,北部及南部高,中间低,北部完达山山脊较窄,海拔500—7 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山坡陡。南部那丹哈达岭在密山西南与张广才岭相接,最高峰 太平顶,海拔1008米,山脊窄,坡度陡。
    4.七星砬子、老秃顶侵蚀低山
    完达山向西北的分支是七星砬子、老秃顶侵蚀低山,其地面组成物质以元古代混合花岗 岩、黑云母片岩及白垩纪火山岩为主,间有第三纪玄武岩。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200— 400米,山顶大多浑圆。山坡较陡,河谷大多深切成“V”形,悬崖及倒石堆发育。
    5.小兴安岭南部侵蚀低山
    小兴安岭南部侵蚀低山主要分布在大丰、南岔、桃山以南,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是海西期 花岗岩及白岗岩,部分为燕山期花岗岩及元古代混合花岗岩。为小兴安岭山势最高的地段, 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达1429米,相对高度400—600米,山坡陡,河谷多被深切成“V ”形,并有小瀑布出现。这是一个长期隆起区,汤旺河侵蚀十分强烈,以“V”形峡谷形态在 山区形成悬崖绝壁。
    黑龙江省侵蚀低山的共同特点是山高坡陡,有的山脊狭窄,呈金字塔形或锯齿形,多悬 崖绝壁及倒石堆,难以攀登。海拔高度为500—1000米,相对高度为400—700米左右。由于东 部地区气候属全省较湿润地区,雨量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500—600毫米,因此河网比较密 。又由于多属于陡坡地形,河流比降大,侵蚀作用强烈,所以河谷大都切割深而且狭窄,常 有瀑布分布。
    (三)侵蚀丘陵
    侵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如前所述侵蚀低山的两侧或周围,山地与松嫩平原的交接地带以及 倭肯河北部地区。地面组成物质大体与其相连的低山相近。一般可分为缓坡丘陵和陡坡丘陵 。陡坡丘陵多在低山的两侧或边缘,海拔350—5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属高丘陵,山 坡较陡,山脊狭窄,河谷较深,多呈“V”形。缓坡丘陵多分布在山地和平原的边缘,是山地 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相对高度为40—100米,属低丘陵,流水侵蚀现象显著,地形甚为破碎, 山势和缓,分水岭平坦,多宽缓的馒头状山顶,沟谷切割较浅且较为宽阔,谷底平坦。
    此外,大兴安岭北部南段尚有一个流水侵蚀丘陵区,位于大兴安岭东坡,松嫩平原的西 部边缘。地面组成物质大部分为侏罗纪火山岩及碎屑岩。全区海拔约300—360米,相当于布 西夷平面,相对高度80—120米,与低丘陵相近。山顶平缓,峰峦较少,接近松嫩平原一侧山 坡较陡,起伏较大,多悬崖绝壁,河谷较宽,但切割较深,地面受到强烈分割,靠近平原地 带则地势和缓。
    二、剥蚀侵蚀台地和冲积洪积台地
    剥蚀侵蚀台地和冲积洪积台地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与松嫩平原过渡地 带,大都由冲积、洪积物组成。在堆积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形成相对高度20—40米左右 的陡坎,并有明显的台面。虽经河谷切割,但台面仍保持平坦。这种地貌占黑龙江省面积的 11.50%。根据第四纪地层的厚度和组成物质的不同,有两种类型。
    (一)剥蚀侵蚀台地
    剥蚀侵蚀台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第四纪地层较薄,只有3—10米左右,个别 地区基岩直接出露,表层除了冲积、洪积层外,还有粘土、亚粘土夹碎石。区内河谷发育, 台地成丘陵状,顶部平坦,仍能显示出台面。缺少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埋藏深。
    (二)冲积洪积台地
    冲积洪积台地分布在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山前地带,其中以松嫩平原东部小兴安岭山前 一带最为宽广,地表有较厚的黄土状亚粘土,有的地区表层为粘土及砂砾石堆积,地形波状 起伏,岗地与坳谷相间,一般坳谷宽300—500米,谷坡3—5度,坡长300—500米,有的达10 00米,在台地与冲积平原间有明显的陡坎,仅部分地区不明显。
    根据形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丘陵状台地及强烈切割起伏台地
    丘陵状台地及强烈切割起伏台地主要分布于克山以北九一农场及北安一带,海拔大部分 为320—380米,相对高度20—40米及40—60米。地表多由第四纪砂、砾及粘土组成,坳谷发 育,谷坡较长,谷坡的坡度5—10度左右,河谷较多,河谷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台面因 沟谷切割而显得破碎,呈丘陵状,水土流失严重。第四纪含水层缺乏,地下水埋藏深。
    2.波状台地
    波状台地根据台地沟谷发育程度和现代侵蚀状态,又有两种情况:
    (1)以现代沟蚀为主的波状台地。主要分布克山、拜泉一带,地面为第四纪更新世冲积 、洪积黄土状亚粘土组成,台面起伏频率大,地面呈浅丘状,一岗一凹,坳谷较多,现代侵 蚀冲沟多沿坳谷中上游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2)现代侵蚀较弱的波状台地。主要分布在绥棱、庆安及哈尔滨、五常两个台地区。地 面物质为第四纪更新世冲积、洪积黄土黏亚状土,地表呈波状起伏,河谷切割不深,在绥棱 、庆安一带,台面海拔高度200—250米,切割深度10—20米。哈尔滨、五常地区海拔180—2 00米,切割深度20—40米,哈尔滨附近台地区海拔为140米。冲沟较少,现代侵蚀不强,水土 流失不十分严重。
    3.倾斜台地
    倾斜台地主要分布在兰西、青冈地区。地面为第四纪更新世冲积、洪积黄土状亚粘土。 台面完整,呈缓倾斜状态,没有起伏,与冲积平原界限不明显,沟谷少,切割较浅,切割密 度大部分小于0.1公里/平方公里。
    4.平坦台地
    平坦台地主要分布在海伦、望奎、绥化以西。地面物质为第四纪冲积、洪积黄土状亚粘 土,及全新世冲积黄土状亚粘土。台面平坦完整,沟谷很少,不见起伏,水土流失轻微,海 拔高度大部分为180—200米。与冲积平原界线不明显。
    三、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在大河流下游河水泛滥所形成的平原,有深厚的第四纪冲积层,主要分布在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大河流沿岸等地区。区内地形平坦开阔,沟谷较少,坡降1/5000—1 /10000,河漫滩和阶地面积广大,湖泊和沼泽的分布也很广,地下水丰富,且埋藏较浅。平 原内有多种地貌形态,由于水文、气候、地面物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平原的区域性差异 。
    (一)平原的构成
    1.阶地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分布着1—3级阶地。如哈尔滨地区就发育着三级阶地。就总体 而言,一级阶地占主导地位,是平原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松嫩平原,阶地主要分布在嫩江左 岸,呼兰河左岸以及松花江两岸。在三江平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两岸及黑龙江右岸,多属 堆积阶地,一般高出河漫滩5—10米,与河漫滩之间常有明显的陡坎,洪水不能淹没。阶地上 大地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地面倾斜极其平缓,一般坡降只有1/5000—1/10000,沟谷很 少。阶地的组成物质是:上部为亚粘土,下部为砂、砾以及粉砂互层,含丰富的地下水。阶 地的大地形虽然平坦,但一些微地形却使阶地呈微波起伏的形态。这些微地形有洼地、古河 道,相对高度极小(0.5—1米)的小丘等。
    2、河漫滩
    河漫滩是指平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水淹没的河流滩地,可分为高漫滩和低漫滩两种 。高漫滩只有特大洪水才能淹没,一般高出平水位3—6米;低漫滩普通洪水就可淹没,一般 高出平水位1—3米。高、低漫滩之间的界线不十分明显,低漫滩沼泽比较发育,高漫滩则沼 泽较少。河漫滩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粘土层,厚0.5—2米,下部为砂砾石,有的地区上部粘 土层较薄或缺失,砂和砂砾可直接出露地表。
    黑龙江省大小河流两侧都有河漫滩分布,是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松嫩平原地区,以 嫩江及松花江两岸的河漫滩最为宽广,沿两岸成带状分布,宽约5—10公里。三江平原河漫滩 最为发育,在一些小河流两侧,即可形成沿岸带状分布的、宽约10—20公里的河漫滩。在萝 北——富锦以南和佳木斯——桦川——红兴隆以北及松花江、挠力河两岸,都分布着极为广 阔的河漫滩,如佳木斯——黑鱼泡以北松花江沿岸广大地区,河漫滩最宽可达54公里。低河 漫滩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两岸及黑龙江右岸。
    河漫滩上沼泽广布,河曲发育,牛轭湖、古河道、沙洲较多,洪水期一片汪洋,无边无 际。
    3.山间河谷平原
    山间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及开阔的山间谷地,是由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而成,大 都由河漫滩、阶地、台地等组成。在东部山地及小兴安岭分布较多,主要有:松花江干流河 谷平原,蚂蚁河山间河谷盆地,牡丹江和林口河谷盆地,倭肯河山间河谷盆地,伊春、新青 、友好等山间谷地,鸡西、密山河谷平原。
    (二)平原的区域差异
    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区域广阔,跨越8个纬度,各地的地形、地面物质、温度、雨量、风 力、水文等因素差别很大,因而在平原的不同区域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平原 地貌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
    嫩江、松花江河谷泛滥平原:分布在哈尔滨、肇源、齐齐哈尔等广大的松花江、嫩江的 河谷漫滩地带。
    盐碱平原:在松嫩平原分布在林甸、大庆、安达一带,在三江平原分布在佳木斯、友谊 一带。
    湖沼、沙丘覆盖平原:主要分布在嫩江下游两侧的广大地区,左岸主要分布在富裕、杜 尔伯特、肇源古龙以东至嫩江河漫滩边缘;右岸则分布在诺敏河、阿仑河、雅鲁河等下游的 哈拉海甸子及泰来一带。
    沼泽化平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内、外七星河流经的地区。
    粘土覆盖低湿平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抚远等地。
    沙性土平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萝北、同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