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三纪以来,黑龙江省共经历了6期火山喷发活动。全省共有14个火山群,主要分布在
东部山地及小兴安岭北部,其中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地下森林火山群,是黑龙江省著名
的风景胜地。
由于火山众多,熔岩覆盖面积大,所以火山地貌发育广泛,主要以熔岩山地、熔岩台地
、火山锥等形式出现。熔岩大都覆盖在古夷平面上,形成较平缓的平面,成台地状。一些地
区台地面较高,经流水强烈切割,使台地变成山地,形成熔岩方山等地形。熔岩成分主要是
玄武岩,其产状主要是熔岩流和熔岩被。
黑龙江省火山地貌分布面积约675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1%。
一、熔岩高原和熔岩低山
熔岩高原和熔岩低山以老爷岭东部熔岩高原及熔岩低山为主,其次在东宁附近及完达山
南部也有分布。
在老爷岭地区,主要沿敦化——密山断裂分布,呈北东方向,从吉林省进入黑龙江省。
境内长约300公里左右,面积约475平方公里,由第三纪玄武岩组成。熔岩高原分布在牡丹江
市东南广大地区、老爷岭轴部地带,成狭长状沿北东方向展布。高原面海拔1000—1100米,
最高点天岭,海拔为1115米,相对高度300—500米,自天岭向北至大观岭一带海拔降至600米
左右,天岭向南的老松岭一带,海拔为800米左右,由第三纪玄武岩构成。山顶部尚有平坦的
台面,但微有起伏,如牡丹江以东的牡丹峰,台面面积数平方公里。台面周围山坡较陡,坡
度约30—45度,顺坡发育着放射状水系,多悬崖陡壁,切割强烈,形成深峻的峡谷。由于山
体上部发育有多级夷平面,使山坡呈阶梯状,气势相当宏伟。
在熔岩高原的周围,由于河流的切割,台面受到破坏,形成脊岭、尖山、残丘等地形,
尚保存部分台面的,则形成方山地形。
在东宁附近,熔岩山地分布在老黑山以东至中苏边境,分布范围约950平方公里,玄武岩
覆盖在古生代沉积岩和海西期花岗岩形成的古夷平面上,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200米左
右。台面十分平坦,很少起伏,由南向北及由西向东倾斜,周围河谷坡度很陡,一般在20度
以上,切割强烈,河谷呈“V”形,常出现难以攀登的陡崖。整个山体,构成绥芬河与穆棱河
的分水岭。
在完达山南段北侧及倭肯河上游一带,上新世灰色、紫灰色、青灰色致密状橄榄玄武岩
和气孔玄武岩,呈零星状态,以帽状或线状形态分布在山顶上,或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这些玄武岩低山形成较晚,受破坏较弱,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景观。
其他地区如双山、宝清以南等地,也有玄武岩低山,但面积不大,山顶常出现平坦的台
面,以方山地形出现。
二、熔岩丘陵
黑龙江省熔岩丘陵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北段的乌云山及罕达气一带以及上述熔岩低山的
周围,分布面积不大。海拔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100米,大都属低丘陵。由第三
纪及第四纪玄武岩组成。丘陵顶面较平坦,由于后期流水切割,山体四周起伏大,坡度在15
—20度之间。
此外尚有三江平原熔岩丘陵。
三、熔岩台地
黑龙江省熔岩台地比较发育,台地面切割微弱,表面大都保存完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
(一)高位熔岩台地
高位熔岩台地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沾河以东大寿山地区以及库尔滨河以西的乌云山
地区(当地称为大岗),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海拔400—800米,呈阶梯状缓慢上升,台面
平坦,其上有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以大寿山保存最为完好。经河流切割,多成峡谷,相
对高差80米左右,台地上分布着大片荒原。
此外,在完达山南、老爷岭和穆棱河上游一带,也有较为广泛的台地,由于玄武岩垂直
节理发育,地形切割强烈,河谷多沿垂直节理切成“V”形或箱形,多悬崖地形,但台面开阔
平坦,多似平顶山。由于台坡多出露抗蚀力强的火山岩及砂砾岩,故悬崖陡峻高大,在河谷
两侧由抗蚀力不同的岩层组成的地方,多形成不对称的箱形谷。
(二)低位熔岩台地
1.五大连池熔岩台地五大连池熔岩台地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德都县境内,玄武岩分布范围
约1200平方公里,台地上散布着14座火山锥,以火山锥体为中心向外逐渐过渡为盾形台地,
再向外则为波状熔岩台地。由于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曾于1719—1721年两度喷发,熔岩
喷发的结果形成南北长17公里熔岩流,成为面积为68平方公里的覆盖在老熔岩台地之上的石
龙熔岩台地,垅状熔岩形似大蟒,台面上的其他微地貌有喷气锥、翻花石、熔岩隧道、熔岩
陷井等。
2.牡丹江河谷熔岩台地
牡丹江河谷熔岩台地熔岩由地下森林火山群,沿石头垫子河、苇塘沟向下流入牡丹江河
谷,形成了沿牡丹江河谷分布的熔岩台地,向下一直延展到宁安。随着古河谷的宽狭不同而
变化其宽度,由1公里到10公里不等。部分台地面较为平坦,其上有粘土覆盖。由于熔岩喷发
时代较新,台地上各种流动构造保存完好,熔岩垅、熔岩隧道、熔岩陷井等微地貌发育。熔
岩隧道的规模较大,最长的可达135公里。
熔岩流出后堵塞了牡丹江古河道,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镜泊湖,湖的北部
出口,形成落差12米的瀑布。
四、火山群
新生代以来,黑龙江省火山活动频繁,除了形成大面积的熔岩山地和熔岩台地外,还遗
留下大量的火山锥体散布在熔岩台地上,这些火山锥的分布规律,明显地受大地构造的控制
,主要分布在隆起带与沉降带的交接地带,以及境内的几条北东或北北东向深大断裂附近,
次一级的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叉点附近,常是火山活动的集中地带。
经多年的调查和研究,现已确定全省有由东向西分布的大小14个火山群。
(一)松花江下游火山群
松花江下游火山群主要指三江平原上零星分布的火山丘,喷发时代为第三纪末。现已发
现的火山丘有12座,如二龙山、青龙山、外小山、马小山、太平山等。主要由棕黑色玄武岩
组成,没有火山口,面积较小,一般在1平方公里以下,海拔高度为80—140米,相对高度40
—80米。柱状节理发育,常成陡壁,其中以富锦的二龙山最为典型。
(二)马鞍山火山群
马鞍山火山群在林口县城东稍偏北13公里处的马鞍山至东关村一带,活动时代为晚更新
世,为盾形火山锥,保留有两个相连的火山口,喷出的熔岩主要为块状及气孔状玄武岩,另
有少量玄武浮岩,沿河谷形成面积不大的熔岩台地。
(三)温春火山群
温春火山群位于牡丹江市南的温春以北的大、小团山子至新立屯一带,共4个火山锥,沿
北东65度方向成线状排列,座落在牡丹江的二级阶地上。
由西向东分别为马鞍山、小包包山、馒头山和崴子山(又称椅圈山或碗山,因其形似圈
椅而得名)各火山锥特征如下表:
喷发物下部为橄榄玄武岩,上部为紫红、暗黄色的火山灰、火山集块岩等,可见到玄武
浮岩。牡丹江古河道的熔岩流为此火山的同期喷出物。
(四)杏山火山群
杏山火山群位于东京城镇西南约10公里的杏山乡以北。由4座无名的火山锥组成,呈北西
300度及北东45度两组排列。北东一组分别命名为南锥、中锥和北锥,北西一组命名为西锥,
其中北锥位于两组的交叉点上。火山锥呈盾形,无火山口。喷发物与温春火山群相同,沿牡
丹江河谷形成熔岩台地,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
(五)大干泡——蛤蟆塘火山群
大干泡——蛤蟆塘火山群位于镜泊湖发电厂西北约50公里处的张广才岭东南坡,共有大
小7座坑状火山口,其中6座集中于大干泡和小干泡附近,最远为蛤蟆塘火山锥,在大干泡北
东约20公里处。火山锥排列受华夏式断裂控制,呈北东40—45度方向排列,喷发时代为全新
世早期。因喷发时代较近,所以火山口大都保存良好,其中I——IV锥的火山口内发育了茂密
的森林,故又称地下森林火山群。
火山锥俱为盾形,物质组成为:火山口附近是呈黑色、紫红、暗黄等颜色的玄武浮岩,
气孔极为发育,呈蜂窝状,质轻者可浮于水面。其次还有松散状的火山砾。在火山口陡壁和
火山口外部则是玄武集块岩,在火山口外围山坡下则以玻基玄武岩为主。
(六)高丽火山群
高丽火山群位于尚志镇东南约10公里处的蚂蚁河边,由大高丽山、小高丽山两座火山锥
组成,锥体较明显,但没有火山口,锥体由玄武岩构成,喷发时代可能为上新世晚期。
(七)疙瘩山火山群
疙瘩山火山群在庆安东北约12公里的疙瘩山,属盾形火山锥,由玄武岩构成,没有火山
口,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
(八)库尔滨河火山群
库尔滨河火山群是发现较晚的一个火山群,位于逊克南山,五道林河上游。在大片的晚
第三纪玄武岩台地的中南部,断续有6个火山锥体呈北西向分布,锥体由玄武岩构成,无明显
的火山口,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
(九)阁山火山群
阁山火山群位于绥棱镇东北25公里的阁山,仅一个火山锥,为截顶圆锥状火山。由玄武
岩构成,无火山口,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
(十)嘎丛火山群
嘎丛火山群位于黑河市二站北约20公里处,主要沿门鹿河河谷分布。共有嘎丛山、大黑
山等4个火山锥,但比较明显的只有3个,呈北东向排列,为盾形火山锥及熔岩丘,由玄武岩
构成。其中嘎丛火山锥有火山口,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在其东部还见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
喷发。
(十一)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山前台地,德都县城以北,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火
山群。14座火山锥受地质构造严格控制,规则的排列在玄武岩熔岩台地上。
“塞北沙漠地,德都在古城,连池有五座,三排十二峰”,这是流传在德都民间的一首
古老歌谣,它概括了五大连池火山群火山锥的分布规律。区内明显地存在着两组断裂线,一
组沿北东42度左右延伸,属华夏式构造;另一组为北西向,与北东方向的构造线以近90度的
角度相交,构成棋盘格式构造。另外,还有两条东西向的构造线,北部的是南格拉球山与莫
拉布山的联线,南部是卧虎山和东焦得布山的联线。火山锥就分布在这三组断裂的交叉点上
,这即所谓“三排十二峰”(可能民谣产生时老黑山和火烧山尚未形成)。其喷发时代,从
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动。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是在1719—1721年喷发而成的,熔岩流
大量溢出,堵塞了石龙河而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5个堰塞湖,5个湖由石龙
河互相联系着,这就是“连池有五座”的来历。
火山锥海拔高度从357.7—602.2米不等,相对高度在37—166米之间,多数有火山口,
火山口深度除北格拉球山极浅外,均从几十米到136米不等。少数具有复合的多个火山口和多
个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口湖,有的还有多个寄生火山锥。火山锥体坡度一般为10—20
度,少数可达25—30度。火山口内的坡度一般比锥体坡度陡。
老黑山:海拔高度515.5米,相对高度166米,居所有火山锥之首。火口呈圆形,保存十
分完好,火口北部有两个大裂罅,为熔岩溢出通道。锥体具明显的不对称性,北坡较缓,西
南坡较陡,如马蹄状,四周地形比较平缓,全为裸露地表的石龙熔岩。由于火山碎屑物的堆
积,使老黑山的锥体显得比较开阔。
火烧山:位于老黑山北东2公里,喷发规模比老黑山小,在地形上表现为明显的孤山,因
二次爆烈式喷发而使火山锥破坏,形如残破的瓦盆,故当地群众称之为“两半山”。火烧山
海拔高度392.6米,相对高度73米,南部坡度比北部略陡。火口垣高低不平,火山锥体保存
比较完好,西北部有一缺口,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锥四周较为平坦,主要为石龙熔岩。
全部裸露地表。
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于1719—1721年,距1985年仅264年,是我国较新的一次火山喷发,
各种火山地质地貌现象保存完好。两山连线方向为北东42度,与华夏式方向完全一致,说明
华夏式构造近期仍在活动。
(十二)二克山火山群
二克山火山群分布在克东县城东北2公里处,由二克东山,二克西山和小克山3个火山锥
组成,为截顶圆锥状火山,有火山口。锥体由玄武岩、浮岩和黑曜岩组成。伴有熔岩流构成
的盾地,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
(十三)尖山火山群
尖山火山群在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群的西南部、讷谟尔河南的北兴东12公里处,火山锥
呈盾状,不甚明显。溢出的玄武岩大体沿北西方向分布。生成时代为晚更新世。
(十四)科洛火山群
科洛火山群位于五大连池北60公里处。在嫩黑公路科洛站至四站之间。由团山子、科洛
南山、大椅山、小椅山、孤山、大黑山等20余个火山锥和碱性玄武岩丘组成,大致呈北东、
北西向排列,为截顶圆锥状火山锥。大部分有火山口,锥体由气孔玄武岩组成,生成时代为
晚第三纪、早更新世及晚更新世,其中科洛南山为全新世产物,目前仍有热气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