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风成地貌

  松嫩平原西部紧接内蒙古高原,地势上又远低于内蒙古高原,特别是又和西风带辐合, 风力强劲,在春秋季节,每秒20—30米左右的大风经常出现。所以在我省西南部风沙地貌十 分发育。主要分布在嫩江中下游两岸,北起富裕,经齐齐哈尔,向南延伸到松花江与嫩江汇 合的三叉口处,东到杜尔伯特一带,西至泰来,与大兴安岭山前侵蚀剥蚀台地相接。分布范 围约53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春季干旱严重,春旱频率在70%以上。春风强大,全年17米/秒 的大风日数在20天以上,强劲的西北风和西南风,是风成地貌形成的动力条件,嫩江深厚的 沉积层为风积地貌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由于自然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加重了风蚀作用的进 行,沙化有扩大的趋势。
    风积沙丘与风蚀洼地相间是构成这一地区风沙地貌的基本形态。
    一、风积地貌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风积地貌以沙丘为主,其次有沙垄、沙岗和波状沙地等。分布区地 势低平,坡降很小,沙丘覆盖在河漫滩及河流两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与流水堆积地貌相迭 加,结构特征明显地反映了河流作用的影响。组成物质由黄色细沙构成,主要成分为石英的 细小颗粒。
    (一)流动沙丘
    流动沙丘分布于嫩江中下游两岸的河漫滩上,范围狭小,受风力吹扬不断移动,速度甚 快。多为新月形沙丘,有的沙丘相对集中成沙丘群,一般相对高度5—6米,坡度7—15度,延 伸方向大体呈北东向,没有植物覆盖。
    (二)半固定沙丘
    半固定沙丘分布在泰康南部的崩崩葛、阿木郎头以及乌裕尔河下游两岸的高漫滩上,分 布范围不广,无固定形状。多数呈不规则的垄状沙地,其两侧常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洼地。半 固定沙丘多数是固定沙丘经人为破坏而形成的。相对高度10米以上。
    (三)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在沙丘地貌中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杜尔伯特以南,喇嘛甸子以西的广大平原 上,此种沙丘广泛分布,在乌裕尔河下游也有成片的或零星分布,其上植被主要为榆树林或 草丛。根据形态特征及规模大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孤立状沙丘
    孤立状沙丘多分布于富裕县富裕镇、林甸以西、林甸至杜尔伯特之间。一般是单独分布 ,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相对高度一般在10米以下,大多为5—8米,长约300—6 00米,宽200米以下。其排列方向以北东向和南北向为主,少数呈北西向,两坡不对称,坡度 7—15度,迎风面风蚀坑穴较多,有的沙丘已被垦植利用。
    2.沙丘群
    沙丘群成片分布于嫩江、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即富裕至塔哈一带。由许多低矮沙丘组成 ,起伏成群如蜂窝状。相对高度多在8米以下,坡度一般较缓,多为椭圆形、圆形,沙丘之间 有形状不一的碟形洼地分布。
    3.垅状沙丘
    垅状沙丘呈大面积分布于杜尔伯特以南的九扇门、东吐莫和敖林西泊一带,由不规则的 凹凸起伏的垅状沙丘组成,多平行排列,往往可断续延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其间常有断续 分布的条带状洼地或湖泊、沼泽。从沙垅分布的总体方向看,均顺主导风向延展,以近南北 向平行排列的为主。沙拢高度一般为10—15米,宽几百米到几千米,坡度5—8度。
    二、风蚀地貌
    由于风力强盛,降雨量少,风力作用往往使地表细粒物质被吹扬搬运出去,造成基岩裸 露或仅剩余粗粒的残积物、坡积物和冲积物,形成风蚀地貌,这类地貌土壤发育不好,植被 较差,主要为一些片状草地或湖泊。其分布区域与前述风积地貌相同,在黑龙江省只见到风 蚀洼地一种形态,当地农民称为“甸子”,与沙丘相间分布。根据其结构特点,即含水、碱 、沙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丘间洼地
    丘间洼地分布于沙丘群中,呈碟状或锅底坑状,规模不大,洼地中一般无水,上覆薄层 细沙,其下为第四纪冲积物,现多已辟为农田。
    (二)大型条带甸子
    大型条带甸子分布在垅状沙丘群中,地形低平,有的形成盐渍化草甸,如安达、萨尔图 一带,有的受小型水流的改造而形成沼泽化草甸,在地势很低的地区,雨量充沛时则形成小 型湖泊,雨量少时则干涸。盐渍化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目前尚未被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