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湖成地貌
黑龙江省的湖泊,泡沼不仅分布广,数量多,且成因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因火山喷发
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也有因地壳沉陷河流注入而形成的大型湖泊。湖泊最多的要数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这里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数百个。在这些湖泊的周围,形成了范围不太
大的湖成地貌。
一、兴凯湖湖成地貌
兴凯湖属构造陷落湖,发育在向斜构造内,占据了向斜所造成的洼地的最低部分,在第
三纪地壳沉降的基础上,积水而形成湖泊。第四纪以来,由于湖底相对下降,湖岸相对上升
,形成了多种形态的湖成地貌。
(一)天然湖堤(滨湖沙坝)
第四纪以来,兴凯湖岸地壳相对间歇性上升,水面相对间歇性下降。据调查,这种断续
的相对运动,前后共发生过5次,形成了5道东西向弧形的天然湖堤。前3次幅度较大,湖水分
别后退了14公里和7公里。后两次湖面下降幅度较小,湖堤距离也小,现在大、小兴凯湖之间
的沙堤就是最后一次下降所形成的天然湖堤。
天然湖堤总面积为82平方公里,相对高度1—10米,宽达数十米。组成物质主要为粗砂层
和细砂层,在粗砂层中有时夹有磨圆度非常好的小砾石,表层由湖相亚粘土、亚砂土组成。
在这些组成物质中,夹有数层古土壤层,表明湖面水位下降是相对稳定期与不稳定期交互出
现,古土壤即相对稳定期的产物。湖堤上的天然植被为林木,目前部分已遭到破坏,有的已
被开垦为耕地。
(二)湖滩
湖滩主要分布在小兴凯湖周围,面积373平方公里。地势低洼平坦,微向湖心倾斜,常年
或季节性积水,沼泽比较发育。组成物质为湖积粘土。湿生植物非常繁盛,不易开垦。
(三)湖成洼地
湖成洼地是湖水退缩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湖堤之间的洼地,面积122平方公里。地势非常低
洼平坦,极易积水,多数已沼泽化。洼地地表物质为粘土,有的地方有泥炭生成。由于地势
低洼,水源较丰富。
(四)湖成低阶地
湖成低阶地主要分布在兴凯湖西北岸,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阶地面高出湖滩10米左右,
台面平坦,主要由粘土、亚粘土组成。
(五)湖成高阶地
湖成高阶地分布在湖成低阶地的后缘,面积不大,仅30平方公里,地表较为平坦,微向
湖心方向倾斜,多被小沟谷所切割,已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主要组成物质为亚粘土、亚砂土
,向下逐渐过渡到基岩。
二、松嫩平原西南部湖成地貌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南部,地貌特点之一就是湖泊众多,星罗棋布,约有数百个之多。
湖泊的形态、大小各异,有的长达10余公里,宽5—6公里,面积一般为几十平方公里,大者
达几百平方公里。湖水深度一般较浅,以1—2米最为普遍,最深者可达4米以上。这一地区的
湖泊,按成因分成3类:
(一)古河道湖泊
古河道湖泊是松花江、嫩江及其支流,经河道变迁遗留下来的古河道、牛轭湖,在新构
造下沉地区水面扩大而形成的湖泊,多为淡水湖泊,湖水较深,沿江分布或沿古河道河曲带
分布。
主要沿古河道分布的湖泊有两处:
1.沿乌裕尔河下游古河道分布的有北琴泡、火烧黑泡等,有的湖泡由于受江水补给而形
成淡水泡。
2.沿双阳河下游古河道分布的有黑鱼泡、老江身、库里泡等,由于距江河较远,不受江
水补给,湖水亦不能外流,经长期蒸发浓缩,湖水矿化度较高,大多成为盐碱湖泡。
(二)风蚀湖
风蚀湖是由风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闭流地区,这里气
候干燥,蒸发大于降水,风沙大,风蚀洼地或沙丘、沙垄之间的洼地积水成湖。湖泊的形态
特点是上风岸平缓,下风岸高陡。并有沙丘、黄土堆积,有的湖泊长轴与主风向一致。这类
湖泊水的深度较小,一般仅1—2米,多为盐碱湖,湖泊周围有大片盐渍土分布。
(三)断陷湖
断陷湖由于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分布较少。
湖泊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有湖积一级阶地、湖积洼地、湖积湖滩、湖积冲积平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地势平坦,组成物质多为粘土、亚粘土和亚沙土,一般富含盐碱。
三、堰塞湖地貌
堰塞湖地貌是由于火山喷发、熔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全国第一大的和第二大的堰
塞湖均在黑龙江省。
(一)镜泊湖
镜泊湖是全国最大的堰塞湖,位于牡丹江上游,它是在断陷湖盆的基础上,后经来自西
北部的火山群喷出的熔岩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大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河道而形成的湖泊
。湖面平均水位高程约350米,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大宽为6公里,是一个狭长的、延伸方
向北东——南西的、外形略呈“Z”形的湖泊。湖面面积13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一般为40—
50米,最深处为62米,平均深度7.2米。湖北部出口处,形成落差12米的瀑布,湖南部小河
口处,有扇形三角洲堆积。
(二)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位于五大连池市(德都县北约23公里处)。总面积
18.47平方公里,其中以三池面积为最大,五池次之,二池和三池最深,深度可达10米左右
,头池最小最浅,深度仅1—2米。各池周围可见一级湖滨阶地。
五大连池形成的年代、成因及状貌如前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