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北段,其主体方向为北东18—25度。北起黑龙 江,南到西拉木伦河,西南与蒙古高原相接,东邻松辽平原,与小兴安岭以黑河、德都一线 为界,全长达1800余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大兴安岭的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黑 龙江省者仅是北段的最北端。
    位于黑龙江省的范围在北纬50°15′—53°33′,东经121°15′—127°之间。北起黑 龙江谷地,东南部以黑河——德都一线与小兴安岭相接,东南部邻接松嫩平原,西南部与大 兴安岭主体相接,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总面积约11.46万平方公里(包括属于 内蒙古自治区,归黑龙江省领导的大兴安岭地区)。
    大兴安岭山地,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一个狭长的海槽区(在大地构造上叫地槽),是一 片浩荡的大海。大约距今2亿年左右,地球上发生了强烈的“海西运动”,大兴安岭就是在这 次运动中脱水而出的。当时海槽地壳回返褶皱上升,形成兴安褶皱带,也就是现今的大兴安 岭山脉。在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隆起之初,山势并不高峻,只是形成 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对大兴安岭影响较强,形成了北北东向的大断裂, 山体沿断裂呈断块上升,沿断裂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大 面积的分布在山体上,构成其主体。第三纪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北东——南西向断 裂重新活动,山地东侧翘起,使山体两坡不对称,形成东坡陡,西坡缓的山地地形。海西运 动期间,伴随着褶皱运动,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燕山运动也有大量 花岗岩生成,再加上大面积的火山岩等,故岩浆岩是大兴安岭地区组成现在地貌的主要岩石 ,深深的影响着地形特征。
    大兴安岭山文线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北部雉鸡场山是大兴安岭最北段,山文 线曲折多变,走向大体转为北偏西,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界山。构成内蒙水系与黑 龙江省水系的分水岭,主要为中山和低山。雉鸡场山南接东西走向的伊勒呼里山,表现为纬 向构造体系,至黑河、德都联线处与小兴安岭相接,此山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界 山,同时是黑龙江与嫩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地势以西部、西北部为最高,东部与东南部较低,整个地形东坡陡,西坡缓。 全区海拔约为300—1400米左右,最高峰为雉鸡场山与伊勒呼里山交接处的大白山,海拔152 8米,其次为额木尔山南端的白卡鲁山,海拔1396米。整个山区相对高度不大,大部分为100 —200米左右,山势较为平缓,高差变化幅度小。地形明显受岩性影响,在花岗岩和沉积岩区 ,山坡长而平缓,山顶浑圆。在中、酸性火山岩分布较广的地区,则山势陡峻,中、基性火 山岩分布地区,山顶较为平缓。
    大兴安岭的山势平缓,广泛地发育着四级夷平面(表4—6)。这些夷平面的形成和地壳 运动密切相关,早第三世纪时,整个东北地区进入一个地壳相对稳定的阶段,经过长期的风 化剥蚀,燕山运动期间所形成的构造地形,已被削平成准平原化。东面的松嫩平原和西面的 内蒙古高原,连接成一个海拔相近的夷平面。这一夷平面,在山地脊部保存得很好,以滨洲 铁路兴安站附近最为典型,故称为“兴安夷平面”。晚第三纪初期,地壳又一次上升,大兴 安岭成穹状隆起,兴安夷平面逐渐被抬升,现在高度已达海拔1000——1200米。晚第三纪, 大兴安岭地区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由于河流侧蚀和切割,使兴安夷平面的范围不断 缩小和向山地退缩,同时又形成了山麓性的“布西夷平面”。这一夷平面的西部海拔为300米 左右,在东部则可达到400米左右,可见布西夷平面形成之后,东侧山地曾有挠曲上升运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地貌特征是山地起伏不大,山坡长而平缓,山峰多为古夷平面切割 退缩而形成的,山顶较为平坦。西部河谷多为阳坡陡阴坡缓的不对称状态,一般是谷地开阔 且较直。向东至黑龙江沿岸河谷逐渐变窄,侵蚀作用强烈。沼泽分布与地形相关,宽谷区沼 泽分布广,狭谷区则分布少。北部有多年冻土层存在,冰缘地貌发育,并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山区地形的变化是:由黑龙江起,从东向西依次为:强切割的台状丘陵;平缓丘陵;分割 强的低山;宽坦浑圆的中山。
    一、强寒冻剥蚀中山和低山
    黑龙江省最北部为大兴安岭的强寒冻剥蚀中山和低山分布区,分布界线呈弧形向东凸出 (见地貌分区图),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雉鸡场山山脊。许多山峰超过海拔1000米。如沿 山脊由南向北有大白山(海拔1528米)、雉鸡场山(海拔1136米),此外还有许多海拔超过 1000米的山峰,属于中山。向东则地势降低,大多为海拔600—700米,属于低山。山体主要 由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组成,部分为结晶片岩和砂页岩。伊勒呼里山呈东西向分布,是 黑龙江省主要的纬向构造体系,为一个复背斜构造,是大兴安岭支系,轴部由前寒武纪变质 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山体分布着大面积的中、酸性火山岩。西部山峰多在1000米以上,向东 逐渐降低,属中山和低山地形。山脊线蜿蜒曲折,呈弧形略向西南突出。山地起伏和缓,山 顶即为兴安夷平面,故山顶平坦。整个山体靠嫩江一侧倾斜和缓,靠黑龙江一侧较陡。
    强寒冻剥蚀中山和低山属于寒温带,气候严寒,极端最低气温达到-52℃,年平均气温 在-5℃以下,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续多年冻土。多年冻土主要分 布于伊勒呼里山以北地区,在山南则为不连续的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厚度不一, 由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目前有明显的退化趋势。
    大兴安岭永久冻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的南缘,系晚更新世多年冻土的残留。在这一地 区也有形成于全新世的亚粘土和砂砾层中的多年冻土,是全新世寒冷期形成的后生冻土。
    由于多年冻土分布广泛,所以冻融蠕流、雪蚀、冻胀、冻裂、寒冻剥蚀等作用特别强烈 ,是现在地貌形成的主要外营力,冰缘地貌也因而特别发育,是东北两大现代冰缘区之一。 冰缘地貌类型和冰缘沉积物主要有:寒冻风化岩屑、高夷平阶地和冻融夷平面、融冻泥流堆 积物和泥流阶地、热融洼地、雪蚀洼地、冰缘谷、土冰丘和冰椎等,这些均在山坡或谷地中 普遍分布。但随着局部条件的变化,有的地区冰缘地貌类型特别突出,或者缺少某些类型。 如伊勒呼里山以北,是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火山岩裸露,节理密集,为融冻崩解提供 了有利条件,寒冻风化形成的岩石碎屑物分布普遍,但泥流作用则不如山南强烈。
    由于多年冻土的存在,在河谷低洼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洼地,有的地带沼泽还有向 山坡上发展的趋势,给农业和交通带来困难。
    山岭平缓、谷地宽广、少急流瀑布、冻土和沼泽广布是这一地带的主要特色。
    二、中度寒冻剥蚀低山丘陵
    中度寒冻剥蚀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以西、嫩江以东的河间地带,南止于小兴安岭 。地貌的形成除受中等强度的寒冻剥蚀影响外,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也很主要。分布区地质 构造复杂,受其影响,山文线的延伸方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但也有西北——东南向、 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山地海拔高度350—37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地势是中间高、两侧 低。中间即伊勒呼里山南延部分,是黑龙江和嫩江的分水岭,大部分为低山。在接近小兴安 岭的地带,有很多山峰海拔超过600米,超过700米的则较少,最高峰为大黑山,海拔867米。 东西两侧,即嫩江东岸与黑龙江西岸,地势较低,由低山过渡为丘陵。山地被河流切割较深 ,特别是黑龙江右岸支流表现明显,下游多V形谷,而中、上游为宽谷,在呼玛至黑河一段表 现最为典型。在东北坡面上地势起伏较大,由西向东北至黑龙江谷地,地势逐渐降低,河谷 窄而深,谷底坡降大。
    这一地带多年冻土为不连续岛状分布,厚度为5—30米,面积占10—60%。由北向南分布 面积逐渐减少,分布零散,大、中、小河流的河床下一般无冻土,山坡及山顶也很少见到。 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低河漫滩、阶地以及植被覆盖的阴坡。
    寒冻作用由北向南逐渐减弱,所以冰缘地貌的发育程度亦随之减弱。北部多冰椎、冰核 丘、热融洼地、融冻泥流阶地等。往南则流水作用加强。
    总括起来看,西部黑龙江右岸为丘陵分布区。其北部为侏罗纪的砾岩和页岩,南部为古 生代花岗岩及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库康以北山脊宽阔,山坡缓而长,海拔500米左右,相 对高度100米。河谷多为南陡北缓的不对称谷,少急流瀑布,表层为碎屑物覆盖,很少见到基 岩露头。库康以南海拔350—500米,相对高度40—100米,缓坡处谷地很宽,沼泽成片。黑龙 江沿岸金山屯至黑河一带常见陡岸,高差100米左右,因而各支流下游多为V形谷。中部即伊 勒呼里山南延部分,为黑龙江、嫩江分水岭,属低山区,已如前述。西部即嫩江左岸丘陵分 布区,大部分为平缓丘陵,谷宽坡缓,沼泽广布,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80—120米。嫩 江支流河谷很宽,但嫩江本身在固固河至库漠屯之间,却河道狭窄,成为峡谷。
    三、流水侵蚀丘陵
    流水侵蚀丘陵分布于嫩江中游、龙江县以西的大兴安岭山前地带,靠松嫩平原西部边缘 。在黑龙江省的面积很小,丘陵沿河谷分布,山顶较平,峰峦较少。一般海拔高度为300—4 00米,相当于布西夷平面,最高峰碾子山,海拔509米,丘陵高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靠近大 兴安岭山体的高丘,多为中、酸性火山岩构成,其东侧的低丘则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和砂 、页岩构成。在平原的边缘起伏大,河流切割强,多悬崖绝壁,接近平原则逐渐减弱。
    在大、小兴安岭的交接部位。有火山地貌分布(详见“火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