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与黑龙江以北苏联境内的北东走向的山脉是一个整体,北段在苏联境内,称为
布列亚山脉;南段在黑龙江省境内,称为小兴安岭山脉。
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西北以德都——黑河一线与大兴安岭相接,东南达松花江
谷地,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东接三江平原,西以小兴安——铁力——巴彦为界,与松嫩平原
相邻。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210公里,面积77725平方公里。
小兴安岭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致以嘉荫至铁力一线为界,东部为海西褶皱带,山体主
要由海西花岗岩构成,其次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影响,中生代形成一些
内陆盆地,在盆地里沉积了煤系地层。燕山运动期间断裂活动显著,并有花岗岩侵入和火山
喷发。山脉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穹状隆起,使各级夷平面向四周
倾斜。西部为第三纪内陆断陷,地势较低,山脉走向大体近于北西向。全区普遍分布着第三
纪的松散砂砾岩、页岩及新生代玄武岩。西北段为“孙吴地堑”,在中新世初断陷下沉,沉
积了大量的第三纪松散的砂砾岩、泥岩,基底为花岗岩。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发生火山活
动,形成大片的玄武岩熔岩台地。同时有轻微的翘起,沿北西方向断裂隆起,成为嫩江和黑
龙江的分水岭。
小兴安岭新构造运动是缓慢上升,从第三纪夷平面形成以后,除西北部有微弱下沉而外
,其它各地均为间歇性上升。平坦的山顶多为第三纪夷平面,现已被抬升到350米以上,夷平
面上尚有更新世沉积物及古河道、干谷、阶地等遗迹。上升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小兴安岭山势不高,海拔一般500—800米,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表现出明显
的成层性,属低山丘陵地形。东部和南部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较多,超过1000米的山峰主
要沿松花江和呼兰河的分水岭分布,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其次为小城墙砬子,海拔
1223米,此外尚有大青山等10余个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属断块中山地形。围绕中山的
是低山和丘陵,海拔500—800米,向西北降为丘陵状台地,到孙吴至黑河一带成为海拔300米
左右的宽广台地。小兴安岭南北两坡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的不对称性,地貌对比差异十分显
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在东部,北东——南
西向和南北向的山文线比较明显,但总体来说,山脉走向很乱,几乎无明显的方向,分水岭
蜿蜒曲折。
小兴安岭山区的主要河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河、沾河、乌云河等;属于松花江水
系的有汤旺河、呼兰河等。在西北部,黑龙江和逊河有较宽的冲积平原,东南部除汤旺河上
游有一些较宽的谷地外,其中游和下游山势高峻,河流侵蚀强烈,多悬崖绝壁及V形峡谷,水
流湍急。小兴安岭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
小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不连续的岛状多年冻土存在。在庆安、铁力
、南岔一带,多年冻土区在平均气温10℃等值线附近交叉变化。10℃等值线以北,多年冻土
呈岛状小块分布,有些地带,融区达80%以上。但厚度较大,有的地区超过10—12米,在乌伊
岭一带厚度最大,可达30米。鹤岗北部的乌拉嘎矿区,多年冻土分布在河漫滩地带,厚度约
为5—10米,平均地温-0.5—-10℃,多为小面积的岛状多年冻土,所以这一带融冻作用较
强,形成一些融冻泥流阶地、冻胀丘等冰缘地貌。
根据地貌和地质特征,大致以嘉荫——铁力一线为界,把小兴安岭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
分,两者的地貌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一、西北部丘陵和熔岩台地区
西北部丘陵侵蚀剥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孙吴附近和黑龙江沿岸以及靠近松嫩平原的地带
,海拔高度300—500米,相对高度仅40—100米。山势起伏和缓,分水岭宽而平,一般由花岗
岩组成。丘陵面主要是被抬升的第三纪夷平面,局部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晚第三纪砂
砾层被切割成为丘陵状台地,台面上偶有由中生代火山岩和沉积岩构成的残丘矗立。台地向
黑龙江谷地方向呈阶梯状下降。西南坡台地呈缓起伏丘陵。河谷较为宽浅。
熔岩台地区,其大面积分布于沾河以东的大寿山和乌云地区,大寿山玄武岩台地面平坦
,侵蚀切割轻微,有的台面上有洪积物覆盖。大部分分布于逊克县境内,形成著名的3大岗,
即:库尔滨大岗、乌底河大岗和沾河大岗。在被河流强烈切割地区,形成深切曲流和峡谷。
乌云玄武岩台地地势稍低于大寿山台地,但被侵切割得比大寿山破碎,形成熔岩丘陵、方山
。
这一地区山脉走向为北西向,地势起伏和缓,分水岭宽而平,山体靠黑龙江一侧倾斜急
,坡度陡,靠松嫩平原一侧则较为平缓。区内河谷宽阔,河漫滩广泛,沼泽发育,并有岛状
多年冻土分布,冰缘地貌轻度发育。
山地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广阔的河漫滩,广泛发育着三级河流阶地,主要分布于黑龙
江及其支流沿岸,嘉荫及逊克县城就座落在高河漫滩上,相对高度5—8米,由砂、砾石组成
。一级阶地高出平水位7—15米,阶地面平坦宽阔,表层为厚层粘土,其下为砂砾层。二级阶
地高出平水位20—40米,由粘土层和砂砾石层组成,粘土层已黑土化。三级阶地主要分布在
逊克至嘉荫的黑龙江沿岸及其主要支流沿岸,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达150米以上。多被侵蚀
成丘陵状。
二、东南部中山、低山与丘陵区
东南部中山、低山与丘陵区是长期隆起区,地势比西北部高峻,海拔500-1000米左右,
大部为低山,山文线为北东、北北东和南北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分水岭两侧不对称,南
、北山势陡峻,东北侧嘉荫到兴东一段黑龙江有峡谷出现。山体大部分由海西期花岗岩组成
。区内主要河流有汤旺河、呼兰河等。汤旺河水系呈树枝状,上游山势和缓,河谷宽广,多
山间盆地,沿河沼泽发育,无明显下切现象。中、下游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水流湍急。
侵蚀中山:分布于区内南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一般为900—1100米,最高峰平顶山,海
拔1429米,此外尚有白石砬山、石场山、大青山等10余个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峰。山体主要
由海西期花岗岩组成,也有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山体虽然高大,但并不十分陡峻,山顶具有
不完整的平坦面,代表残留的第三纪夷平面,有风化壳发育,大部分被原始森林覆盖。另外
还有三级夷平面。分别存在于海拔550—700米、350—500米和170—280米的高度上。
侵蚀低山:分布于本区中部、汤旺河与诺敏河之间、查巴齐河两岸、青黑山等处,在南
部环绕中山分布,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局部有火山岩、变质岩及砂页岩。海拔500—1000米,
相对高度200—500米,山体浑圆,山顶一般较为平坦,个别山峰很陡峭,如南部的云头砬子
附近、运粮河至通河之间,都有陡崖绝壁的险山出现。青黑山位于汤旺河西面,山脉走向为
南北向,是汤旺河与梧桐河的分水岭,海拔500—1000米。老白山海拔1038米,其西南约18公
里处尚有海拔达1068米的山峰。低山沿分水线分布,北高南低。
侵蚀丘陵:主要围绕低山外围成弧形分布,北部与西部面积较大,地势低缓,海拔300—
5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坡度10°—15°,主要由变质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第三纪砂
、砾岩组成,呈波状起伏,山顶浑圆,第四纪松散覆盖层较厚,森林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
失。
河谷平原:分布在大小河谷中,谷底平坦宽广,一般宽数公里,有的可达10—20公里,
如铁力县城,伊春市区等均座落在河谷平原上。在平原内堆积了数十米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
物,河谷平原的地貌构成主要是河漫滩和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