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部山地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山脉及山间河谷平原总称东部山地,是长白山脉的北延部分,主
要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组成,其间还有大青山、肯特阿岭、
锅盔山等小型山地。东部山地的地理范围是:西与松嫩平原相接,南与吉林省接界,东北向
三江平原突出,便平原一分为二,东部与苏联为邻,北达松花江谷地与小兴安岭隔江相望。
呈一西南宽、东北窄的锥形。从阿什河上游至乌苏里江,东西长约570公里左右,面积7万多
平方公里。
东部山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是锡霍特张广才岭隆起带的
南段,所以山地地貌的基本轮廓完全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海西运动使山地发生北北东向
的断裂,并沿断裂方向褶皱上升,同时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形成了北北东向海西褶皱带,
仅那丹哈达岭是燕山运动褶皱隆起的。在海西运动隆起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北北东向的斜
列盆地,成为侏罗纪煤系的沉积场所。燕山运动除那丹哈达岭强烈褶皱外,主要表现为强烈
的北北东向基底块状断裂,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沿断裂有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喜马
拉雅运动对山地影响也相当强烈,除中生代断裂继续活动外,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拗折和断层
。三江平原就是这时形成的大规模断陷盆地。同时沿着抚顺——密山深断裂和依兰——伊通
深断裂的大量玄武岩喷发,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是大面积的隆起和翘起
,形成了多级阶地,其次为火山活动和断裂活动。
东部山地山岭多为北北东走向并大致平行排列,如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等。地势
高峻,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山地海拔为300—10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为200—400米,有的
可达400—800米。决定东部山地地貌特征的因素除地质构造外,另一因素就是这里雨量丰富
,河网密,河水落差大,侵蚀作用强烈。山坡较陡、河谷多呈V形,常见悬崖绝壁,地形切割
较大兴安岭破碎。地势为西部与东北部低,中部与南部高。西部沙河子、依兰以西,东北部
那丹哈达岭至完达山一带,主要是低山和丘陵,海拔300—800米;中部及南部则主要为中山
,张广才岭即在这一带,其主峰大肚顶子峰,海拔1780米,是黑龙江省第一高峰。
东部山地地貌受岩性影响较大,前寒武纪的变质岩多为变质较深的片麻岩、片岩,岩性
坚硬,其分布区多形成中山,花岗岩大量的分布在山体的轴部地带,抗风化能力强,多形成
中山和低山,在山体两侧则形成丘陵。新生代玄武岩大面积分布,在高处形成熔岩高原,在
低处则形成熔岩台地。
东部山地河流密布,水量丰富,强烈的侵蚀切割山地,河流比降大,天然落差为260—8
68.9米,水流湍急,含沙量低,水能资源丰富。山岭之间的河流,主要沿着宽阔的纵谷或地
堑谷延伸,为纵顺向谷,但也有一些河谷横穿构造线,形成横谷。纵谷与横谷表现为盆地与
峡谷相间,当横谷越过北东向的山岭时,大都形成或大或小的峡谷,如牡丹江切过张广才岭
所形成的峡谷即是。在大河流宽谷内常有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其方向亦作北东向延伸。第
四纪玄武岩的喷发使河系复杂化,有的熔岩流横截河谷,堵塞了河流的流路,形成熔岩堰塞
湖,如镜泊湖。
东部山地山文线的方向与地质构造的方向一致,也是北北东向或北东向,主要山岭如张
广才岭、老爷岭等都是沿这一方向延伸,东部虽有玄武岩覆盖,但山文线方向仍十分明显,
因为玄武岩是沿着北北东和北东向的断裂喷发的,故山文线仍保持北北东和北东的方向。
总体来看,东部山地地貌具有如下特征:
(1)多为断块侵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形成的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山势高峻巍峨。
(3)山岭与宽广的山间谷地相间平行排列,均作北北东或北东向延伸。
(4)有两级夷平面发育,最高一级形成于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
大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近似等高的缓坦的山岭,与此夷平面相当;较低一级夷平面形成于
中新世,分布在山岭两侧的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这说明东部山地形成以来,已有2—3次地
貌旋回。
(5)火山地貌分布广,地貌类型及特征在我国独具一格,如我国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
——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等,均是黑龙江省及全国独特的地貌景观。
现依由西向东的顺序,将东部山地各山脉分述如下:
一、大青山
大青山是东部山地最西的山地,北部以松花江河谷为界,西靠阿什河,东南与张广才岭
断续相连。其主脊为宾县、阿城、五常、尚志、延寿等市、县的界山。面积较小,只占东部
山地的5.9%。山体中部主要由中生代中、酸性及中、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夹有粉
砂岩及页岩,四周大部分为海西期花岗岩。主体山脊线为北东方向,但松江镇至主峰大青山
一段为东西走向。山脉主体是松花江与蚂蚁河、阿什河、牤牛河的分水岭。
大青山中部山势较高,属于低山,海拔500—800米,主峰大青山为最高峰,海拔952米,
相对高度200—400米。由西南到东北,较高的山峰还有老黑顶子(海拔829.4米)、扇面山
(海拔819.6米)、帽儿山(海拔805米)等。山高坡陡,河谷多呈V型,岩石节理发育,物
理风化显著,形成尖峭的山峰、石柱、悬崖等,在悬崖下常有由巨大石块组成的倒石堆。中
山的外围则为低缓的丘陵分布区,均为侵蚀剥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宾县、五常和尚志一带,
海拔一般为300—500米,在低山边缘多为陡坡丘陵,相对高度120—200米,河谷狭窄。缓坡
丘陵多在接近平原的边缘处,河谷较宽,起伏和缓,丘顶成浑圆状,相对高度一般为40—10
0米。丘陵的基岩主要是花岗岩、大理岩和砂页岩。坡面上普遍有较厚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在
坡麓地带形成坡积裙,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二、张广才岭(又名小白山)
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构成东部山地的主体之一,西是蚂蚁河,东为牡丹江
,西北达松花江谷地,东北邻接倭肯河河谷平原,南与吉林省的威虎岭相接。主脊为北东方
向,是蚂蚁河与牡丹江的分水岭。主脊以东绝大部分在海林县境内,主脊以西部分由南而北
分别在五常、尚志、方正3县境内。其东北部的锅盔山则在分水岭的东北部归属林口县,西南
部属海林县。张广才岭山势高峻,地形复杂,既有悬崖绝壁,又有深谷陡坡,为黑龙江省最
突出的崇山峻岭。由主脊向两侧,逐渐由中山降为低山和丘陵,属于流水侵蚀山地。
侵蚀剥蚀中山:主要沿张广才岭主脊和锅盔山主脊分布,山体大部分由海西期花岗岩、
白岗质花岗岩组成,北部主脊为志留纪的砂岩、板岩,南部为中、酸性火山岩。山体走向为
北东方向,山势雄伟高峻、坡陡谷深、河谷深切、山坡陡峭、山脊狭窄、地势高峻、悬崖绝
壁,是张广才岭中山的主要特色。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最高峰是主脊南端的大肚顶
子峰,海拔1780米,是黑龙江省第一高峰。由西南向东,超过海拔1000米的山峰有20多个。
如大秃顶子(海拔1668.9米)、老秃顶子(海拔1421米)、大锅盔(海拔1301米)、大涂顶
(海拔1291米)等等。沿主脊分布的山峰多具有平缓的山顶,代表古夷平面,是第四纪以来
地壳抬升所形成的顶平而坡陡的地形。
侵蚀剥蚀低山: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东坡及锅盔山地区。东北部为元古代的变质岩及混
合花岗岩,西南部为海西期花岗岩。地势北高南低,山坡陡,河谷窄,河流切割深,多有悬
崖绝壁,壁下和壁麓常有倒石堆。在东北部,牡丹江沿正北方向斜切山地,在柴河镇至三道
通一段形成峡谷,谷深流急,水能资源可观,但无航行之利。
侵蚀剥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西坡,山体主要由海西期花岗岩和白岗岩组成。地
势东高西低,在东部靠近中山地带,有少量低山沿北东方向成条带状分布,海拔500—700米
,相对高度80—200米,山坡陡、河谷窄。由低山向西是大面积的丘陵分布区,海拔350—50
0米,相对高度80—200米。靠近低山的为陡坡丘陵,分布在苇河镇——亚布力一带,海拔35
0—5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河谷深切,山脊狭窄,山坡较陡。缓坡丘陵分布在陡坡丘
陵之西的苇河镇至一面坡、乌吉密一带,海拔280—350米,相对高度50—100米。山顶浑圆,
起伏和缓,河谷宽浅。
三、老爷岭、肯特阿岭
老爷岭、肯特阿岭两岭连续相接,西南为老爷岭,东北为肯特阿岭,作北东方向延伸。
西为牡丹江,东止穆棱河,南接吉林省的哈尔巴岭,北达倭肯河谷地。主脊以东的南部和中
部在穆棱县境内,仅最北端分属鸡西市和鸡东县。主脊以西由南向北分别属宁安县、牡丹江
市、林口县、勃利县管辖。两岭共同构成牡丹江与穆棱河的分水岭。
(一)老爷岭
新生代以来,沿着敦化——密山深断裂,有过多次玄武岩喷发,可分为古新世、上新世
、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5个喷发期。在老爷岭山地主要是上新世的灰黑色、紫灰色、
青灰色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和气孔玄武岩,由西南至东北普遍分布。第四纪玄武岩则分布在谷
地或河谷平原而形成台地。此外在山的中部分布一些元古代的石墨、石英片岩,西北部有白
垩纪的砂砾岩和凝灰岩分布。在轴部,是沿北东方向延伸的熔岩高原,地势高峻,海拔800—
10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属低山地形。最高峰为中部偏北的天岭,海拔高达1115米。
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较高的山峰由南向北还有大顶子山(海拔857米)、园盖山、(海拔
853米)、荒岗(海拔834米)等,高原的台面开阔平坦,与平顶山相似,局部地方,高原面
微有波状起伏,高差可达数十米,一些浅洼地有沼泽存在。高原四周被放射状分布的水系所
切割,形成熔岩岭脊、方山、尖山和残丘地形。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切入高原的河谷多呈箱
形或V形深峻的峡谷,山高谷深,台坡陡立,悬崖绝壁众多,形势险恶,但岭脊顶部却相对缓
坦。方山顶部则更为平坦,边坡却十分陡峭,坡度可达30°—40°,在西南部这种地形多有
分布。侵蚀丘陵和低山多分布在牡丹江谷地东侧,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白垩纪砂砾岩组成。
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400—1000米,山顶多较平坦,但边坡陡峻,沿河谷或湖岸常
有陡崖出现,系由河流的强烈侵蚀切割所致。沿牡丹江谷地断续分布有大面积的熔岩台地(
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二)肯特阿岭
肯特阿岭主要由侵蚀剥蚀低山和丘陵构成,主脊沿北东方向延伸,西南高东北低,海拔
500—700米,低山沿轴部分布,南端的牛旗山海拔719米,向北有肯特阿岭山(海拔603米)
、天台山(海拔719米)、西大坡(海拔628米)等,山体由元古代的变质岩和花岗岩以及古
生代花岗岩组成,地形高峻。侵蚀剥蚀丘陵分布于低山两侧,地面组成物质为片麻岩、花岗
岩、砂砾岩和页岩,地势起伏和缓,坡度小,第四纪覆盖物较厚。在穆棱河上游由于夏季暴
雨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低山地区还会形成泥石流,常见泥流扇地形。在麻山等地有上
新世玄武岩构成的方山。马鞍山一带有第四纪火山分布。
四、太平岭
太平岭位于穆棱河上游东侧,西北部与西南部分别与肯特阿岭和老爷岭接界,东部以中
苏国境线为界,向南延伸到吉林省与老松岭相连,北止于穆棱河谷地。主脊线沿北东方向延
伸,构成穆棱河与绥芬河的分水岭。主脊线以西归东宁县管辖,以东是穆棱县管辖。最北端
在鸡西市和鸡东县境内。
太平岭地势陡峻,中南部较高,海拔500—1000米,主峰三合顶子,海拔1036米。较高的
山峰还有大朋山(海拔1012米)、南天门(海拔844米)、荒西林山(海拔846米)等。属侵
蚀剥蚀低山地形,主要由海西期花岗岩和部分早元古代变质岩构成,山高坡陡,山脊多呈锯
齿状,很多难以攀登的陡崖,崖下有倒石堆分布。往东北方向地势逐渐降低,在穆棱、鸡西
一带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海拔均在500米以下,主要由中生代煤系地层和花岗岩构成。以花
岗岩为基岩的丘陵有较厚的风化壳覆盖,山体浑圆,起伏和缓,坡面上冲沟较多,水土流失
较严重。
东宁县南部沿中苏边境,有大面积的由玄武岩构成的熔岩高原,高原面平坦,向西倾斜
,形成东高西低的地势,外形大体呈圆形,四周被放射状水系强烈切割,沟谷较陡,难以攀
登。在切割强烈地区,熔岩高原演变成方山,顶部较平坦,边坡较陡,在东南部分布较广,
海拔400—800米,相对高度200—300米,在穆棱南,方山台面上还有残存的古火山口。
五、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
西段为那丹哈达岭,位于倭肯河以南,穆棱河中游以北,西以乌斯浑河为界和张广才岭
相接,东与完达山断续相连。山脊线大体为东西向,呈略向南突出的弧形。主脊线以南由西
向东分属林口,鸡东、密山3县管辖,以北在勃利、七台河、宝清等3市、县境内,山脊线是
倭肯河与乌斯浑河和穆棱河的分水岭。东北段为完达山,西北与三江平原相接,东南与穆棱
一一兴凯平原交界,西连那丹哈达岭,东达乌苏里江。主脊线以南属虎林县,以北在宝清县
境内,东北端属饶河县管辖,完达山是穆棱河与挠力河的分水岭。
地貌类型主要是侵蚀剥蚀低山和丘陵,两山交接的中段山势较低,西段和东北段较高。
那丹哈达岭最高峰是勃利东南约16公里的大平顶,海拔1008米,其附近还有数个900米以上的
山峰,向东有西大坡(海拔628米)、老黑背(海拔683米)等,山轴部均属低山,起伏度中
等。东北段是完达山,以东北端山势为最高,最高峰布开山,海拔831米,向西有老龙背(海
拔577米),老岗(海拔580米)等。向东在东北端饶河境内山势较高,超过海拔600米的山有
镇江西山(海拔603米)、四邦山(海拔694米)、抱马顶子(海拔780米)、大顶子(海拔8
01米)等,属中起伏低山地形。总观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低山地带海拔500—800米,超过
800米的山峰为数不多,相对高度200—400米,山脊狭窄,山坡较陡。山地高度虽然不大,但
与两侧低平原形成强烈反差,显得山势巍峨雄伟。在低山两侧是丘陵分布区,海拔300—500
米,相对高度50—100米。丘陵之间山谷纵横,山坡较为平缓,山体呈浑圆状,西北坡河谷多
呈V形,谷坡较陡。山地与三江平原接触处,有显著的断层崖,故完达山的形成系断裂抬升作
用的结果。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差别侵蚀非常明显,由中生代砂岩、页岩所构成的山体,起
伏平缓,由花岗岩所构成的山体,则常常巍然挺立,形成高峻的山峰。上新世玄武岩构成的
熔岩台地,在山地零星分布,有的已经过流水切割形成丘陵。在完达山较高的平坦山顶上,
有晚更新世的古石海等冰缘地貌现象。
六、阿尔哈倭山
阿尔哈倭山位于三江平原西南,倭肯河以北,东连完达山,西达松花江谷地,大部分在
依兰、桦南、宝清境内,少部分归七台河市管辖。山体东段为北西走向,西段走向近东西向
。地面组成物质东部以元古代混合花岗岩和黑云母片岩为主,西部以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
为主,并有部分第三纪玄武岩。整个地势东南部和西北部较高,中部相对较低。山地地貌构
成是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低山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海拔500—800米,
相对高度200—400米,最高峰是东南部的老秃顶子,海拔854.3米,由东向西最高的还有三
道兰棒山(海拔636米)、冷寒宫(海拔837米)、七星砬子(海拔852.7米)等。山顶大多
浑圆,山高坡陡,河谷多为深切的V形谷,多有悬崖绝壁,壁下倒石堆很多。丘陵主要分布在
东部和西南部,海拔大多在200—350米之间,丘体浑圆。在靠近三江平原的丘陵地形和缓,
河谷较宽。零星分布有第三纪玄武岩构成的熔岩高台地和熔岩低丘陵。高台地一般海拔300米
以上,经切割形成方山,低丘陵海拔200—5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