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惯上,“三江平原”包括完达山以北的小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以南的穆棱—兴凯湖平
原(简称穆——兴平原)。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南界兴凯湖,西以小兴安岭山前为界,北
至黑龙江,总面积66567平方公里。
一、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冲积平
原,故名“三江平原”。三江平原三面环山,两面临水,北部为黑龙江,东部为乌苏里江,
西部为小兴安岭,东南部及南部为完达山,其外形略似菱形。松花江经佳木斯、富锦流经平
原的中西部,至同江与黑龙江汇合。由平原的最西端——汤原附近开始向东到黑龙江与乌苏
里江汇合口,长约430公里,南北较窄,最宽处为南起宝清,北至同江(松花江汇入黑龙江处
),约160公里左右。整个平原面积为45435.2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5%,为黑龙江
省第二大平原。
(一)地质构造
三江平原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东北端的一个拗陷带,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同江内
陆断陷,基底是一个不同时代地层的并合体。其地貌基本格局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如三江
平原与黑龙江北岸的比罗比詹平原是一个整体,构成了黑龙江中下游低平原,其展布方向与
新华夏系完全一致,为北北东向;又如平原残山的排列方向均为北东——南西向(如别拉音
山——卧尔虎力山——街津山一线)。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周围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活
动对平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基底的复杂性。基底由3部分构成:大体从宝清
——芳嘴子——民主一线以东,基底由中生代海底火山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在抚远山
、马小山、西南山和完达山均有出露。中部以街津山、二龙山、卧尔虎力山为代表,由海西
期花岗岩和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组成。西部的基底则由元古代变质岩系和花岗岩所构成。由
此可见,在中生代以前,平原地区的地质发展是和老爷岭地块、太平岭海西褶皱带、那丹哈
达岭燕山褶皱带相一致的。
从三江平原构造发展上看,到中生代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初期,才与周围的褶皱断块山地
分异,开始了断陷盆地的独特发展历史。自侏罗纪断裂拗陷以来长期处于大面积沉降状态,
接受了中生代的沉积。侏罗系、白垩系仅在局部地段出露,但平原内第四系底部,普遍分布
着第三纪含煤地层。白垩纪发生了深大断裂,出现了富锦隆起,把平原的基底分成3个次一级
构造单元。自西而东分别为:萝北凹陷、富锦隆起和抚远凹陷,使三江盆地具有两堑夹一垒
的构造特征。这种构造格局,不仅影响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也引起地貌上的差异,表现在
富锦隆起两侧凹陷幅度的差异,西侧的萝北凹陷下降幅度小,第四纪沉积薄,组成物质颗粒
粗,粘土层薄,地面坡降较大。东侧抚远凹陷,下降幅度大,第四纪沉积厚,组成物质颗粒
细,表层粘土厚,地面坡降小。
第四纪以来,地壳仍以大面积继承性沉降为主,并伴有断裂与火山喷发,三江平原中已
发现火山丘12座。同时,在下降过程中还伴有间歇性上升,中更新世早期全区处于沉降状态
,中更新世后期,松花江南岸向东至卧尔虎力山有岗状隆起。同时,乌苏里江西岸,即抚远
西南寒葱沟、向阳之间及山前一带,亦有上升,二级阶地即系此次上升形成的。晚更新世末
,地壳再次上升,形成了一级阶地。全新世以来,地壳仍以大面积的缓慢沉降为主,形成了
3个沉降中心,即:内、外七星河和挠力河中游沉降区;嘟噜河、梧桐河下游沉降区;浓江、
鸭绿河沉降区。但沉降与上升在空间上交错展布,上升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由于第四纪以来的继承性沉降,三江平原内绝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
据研究,其沉降速度为1.7毫米/年。第四纪地层由砂、砾石夹薄层粘土组成,表层为3—7
米亚粘土。第四纪地层厚度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逐渐变厚,西部佳木斯一带为50—100米,东
部富锦至抚远一带为250—300米,挠力河南岸最薄,一般为5—20米。佳木斯、莲江口、桦川
一带局部地区地表缺乏粘土层,砂砾石直接出露。
(二)地貌特征
三江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不断泛滥、迁徙、迂回游动
而成的冲积平原。第四纪更新世以来,河流曾多次发生改道,水系变化频繁,在更新世,黑
龙江从萝北水城子流向漂筏河及内、外七星河而向东流去,全新世从名山经水城子进入松花
江,一次又一次的北移,最后移到现在的位置,今日的浓江、鸭绿河都曾是黑龙江的古河道
。松花江在更新世时,经富锦向东流入挠力河流域注入乌苏里江,晚更新世时从佳木斯向东
,大约在悦来镇以东注入黑龙江,随后一次又一次的随着黑龙江的北移而向北迂移,现代的
松花江是在同江与黑龙江汇合。乌苏里江也不断向东迁移。当时的挠力河是流经完达山山前
注入古松花江的,现在已从东南亮子东注入乌苏里江。
三江平原具有以下特征:
1.地势低平
三江平原自中生代断陷以来,始终处于大面积下沉为主的间歇性沉降之中,形成黑龙江
省最低的平原,海拔高度大部分为40—60米。其最东端,即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抚远
三角洲,是我国最东面的领土,号称中国的东极,高出海面仅34米,是黑龙江省的最低点。
在地貌和地表物质组成上,大致以街津山、二龙山、卧尔虎力山、别拉音山、双山一线
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西半部地势略高,一般为海拔60—80米,地面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坡
降1/500—1/1400(水城子古河道区例外)。地表组成物质较粗,粘土、亚粘土层很薄或亚
砂土、砂、砂砾层直接出露地面。东半部地势较低,海拔一般为45—60米,抚远三角洲(黑
瞎子岛)仅34米。地面向东北缓缓倾斜,坡降极小,多为1/5000—1/10000。地面组成物质
较细,广泛分布有3—17米厚的粘土和亚粘土层,渗水性差,沼泽率高。这种地形特征决定了
平原区内河流的特点,包括松花江在内的平原性河流,均顺着总坡向流向东北注入黑龙江或
乌苏里江。除松花江外,其他河流如挠力河、七星河、别拉洪河、鸭绿河和浓江等中小河流
,河床狭窄,比降一般都小于1/10000,弯曲系数在1.5—3.0之间,均属无明显河身的沼
泽性河流。总体上看,境内地形平坦,河网稀少,是一个低湿沼泽化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
多数地区杂草丛生,泄水不畅,洪涝灾害频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平原内河流之间无明
显的分水岭,洪水期一些河流常沿古河道互相沟通,如1932年松花江水泛滥到石灰窑,松花
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广大三角地带一片汪洋。
三江平原地貌类型主要属于流水地貌,其中又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除此以外,还有流
水侵蚀地貌、湖成地貌、火山地貌等。按地貌形态划分,则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山
等均有分布。但以平原面积最大,占98%以上。
冲积平原是三江平原地貌的主体,主要由河漫滩、古河道漫滩、凹地、河流阶地及一些
冲积洪积山前台地组成。
河漫滩多在大小河流的两侧呈带状分布,宽约10—20公里,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粘土层
,厚0.5—2米不等,下部为砂或砂砾层,有的地区粘土层较薄,砂或砂砾层可直接出露地表
。易于被洪水淹没者称为低漫滩,比河床枯水位高0.5—3米,沼泽化较强。在特大洪水时才
能被淹没者称高漫滩,高出河床枯水位3—6米,沼泽化程度低,易于开发。除此沿河带状河
漫滩外,平原内还有4大片广阔的河漫滩:梧洞河、鹤立河下游以东,别拉音山——绥滨以西
,佳木斯——黑鱼泡以北的松花江沿岸广大河漫滩区,以佳木斯以北为最宽,达50公里。同
江青龙连环河地区,最宽达54公里。勤得利——八岔子地区,最宽处为26公里。挠力河、七
星河地区(别拉音山以东,菜嘴子以西),最宽在宝清以北的青山乡至长春岭一带,宽约88
公里。
古河道漫滩及凹地,是由于古河流改道而留下的凹地,地势低凹,已无正常河流通过,
仅有一些湖、泡、古心滩、天然堤等古河道遗留的一些痕迹。沼泽发育,大水时可与江水沟
通,如名山经水城子到松花江的黑龙江古河道漫滩。古河道凹地是旧的河谷地,成长条形,
两岸谷壁明显,已与现代河流隔绝,低处常积水成湖泡,如向阳川附近的古河道凹地。
河流阶地是由于河流下切,河床不断加深,使原先的河漫滩、河床等冲积平原面相对抬
升到特大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状下降的地貌形态。阶地与河漫滩是三江平原的最主要组
成部分,构成阶地与河漫滩相间分布的平原地貌总特征。本区有三级阶地,一级阶地是一个
高于河漫滩的平坦面,特大洪水亦不能淹没。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一级阶地高出河
漫滩2—5米,呈大面积分布在河流沿岸。阶地面平坦广阔,地表由亚粘土或亚砂土组成,土
壤类型有黑土、草甸土等,是三江平原的主要耕地,但由于地面坡度太小,一般只有0.1%—
0.5%,所以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二级阶地(又称高阶地、冲积台地)主要分布在完达山
和小兴安岭等山地的山前平原边缘地带以及一部分平原区的河间地带,有20—30米的台坎,
较宽的台面。依台坎和台面的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即:台面平坦的高阶地,具明显的台坎;
倾斜高阶地,其地表明显的向平原中心倾斜,台坎不明显,呈过渡状态;起伏的高阶地,地
表多被切割,沟谷较为发育,台面呈波状起伏。目前河流二级阶地主要是旱作农业区,但有
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三级阶地零星地分布在佳木斯南、新城、东福山、向阳川——择林、
浓江下游右岸,以及一些残山孤丘周围。在平原的中部和东部,二、三级阶地多被沉积物覆
盖于平原面之下,形成埋藏阶地。
洪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山前地带,大多从山前向平原中心倾斜,逐渐过渡到冲
积平原,两者之间常无明显界限。洪积冲积平原地表虽有一定倾斜,但由于坡面很长,山坡
下来的水仍不易很快排出,因而易于成涝。有的地区尚有宽而浅的坳谷分布。在完达山北坡
洪积冲积平原较广,以宝清至八五三农场一带最为发育,其海拔60—70米,坡降较缓。表层
为5米左右的亚粘土,下为砂砾。
洪积台地分布于山前平原边缘,平面上呈扇形,形态近似冲积扇,有平坦的和倾斜的两
种。其中倾斜台地较为发育,与其他地貌界线不明显,呈过渡状态(台面大都完整、沟谷很
少)。主要分布在集贤、友谊农场、街津山以南山前一带。
侵蚀剥蚀台地,多系山坡被剥蚀后退,剥蚀面又被冲积物、洪积物覆盖而成,一般在山
前呈带状分布,台坎高20—30米,有的可见基岩出露。根据台面及台坎特点可分为倾斜的和
起伏的两种。前者分布面积较大,台地面向平原或河谷方向倾斜。主要分布在完达山和小兴
安岭山前地带,宽1—6公里,海拔80—200米,台坎高20—30米。后者分布面积较小,台地表
面受到切割而发育坳沟,形成漫岗状,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隆起带上,如富锦的二龙山一带
。河漫滩、阶地和各种山前台地,一般以完整的大面积形式出现,虽然不同类型间的高差可
达3—10米,但它们多呈缓过渡形式,同一类型的地面起伏很小,一般仅0.5—2米,所以从
整体上看,地势十分平坦。
2.残山散立
在地势低平的平原中,有少数孤山、残丘散立其间,打破了单一的平原地貌景观。这些
孤山残丘是中生代古老山脉陷落被埋藏,其山峰或山脊较为高峻,残留在第四纪沉积物之上
而成。依高度及成因可分为侵蚀剥蚀丘陵、侵蚀低山和火山丘3类。侵蚀剥蚀丘陵一般面积不
大,由0.5平方公里到数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0—350米,相对高度50—200米,山顶浑圆,
山坡较缓。如萝北的名山,水城子附近的石灰窑,二九一农场附近的二龙山等。侵蚀低山是
平原中最高的山地,分布面积也较大,海拔高度260—626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如额图
山(海拔626米)、街津山(海拔552米)、卧尔虎力山(海拔472米)、别拉音山(海拔466
米)。一般山坡较缓,山顶浑圆,沟谷切割不深,但街津口附近,却是峭壁悬崖,怪石嶙峋
,风景优美。火山丘是第三纪末平原内发生火山喷发形成的,主要由棕黑色玄武岩组成,无
火山口,面积多在1平方公里以下,分布零散,海拔高度在80—140米之间,相对高度40—80米
,柱状节理发育,常成陡崖。现已发现的火山丘有12座,如青龙山、外小山、马小山、太平
山等。
3.古河道发育
由于三江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来回摆动,迂回游荡冲积而
成,所以古河道分布广。
黑龙江古河道:在更新世时,黑龙江从萝北水城子流向中漂筏河及内、外七星河向东流
去,此后一次一次的向北迁移,形成宽阔的古河道漫滩,而且有明显的谷壁,以萝北石灰窑
到水城子一段最为明显,高差2米左右,古河道宽11—15公里,坡降1/6000—1/15000。19
32年特大洪水期,松花江与黑龙江曾沿古河道连通。现在的浓江、鸭绿河,均是黑龙江的古
河道。
松花江古河道:松花江更新世时从佳木斯向南流去,大约在悦来镇以东汇入黑龙江,此
后又多次迁移,中、晚更新世从桦川经别拉音山,通过挠力河向东汇入乌苏里江,其时已成
为大规模的平原型河流,现今的挠力河,就是沿松花江古河道注入乌苏里江的。更新世末至
全新世初,富锦一带的隆起作用使古松花江发生重大变迁,开始经富锦东北的莲花泡——青
龙江这一全新世初期的古河道,于街津口西进入黑龙江。以后再次改道,于同江注入黑龙江
。乌苏里江已向东迁移。当时的挠力河是从完达山流经山前注入古松花江的,现今已从东安
亮子东注入乌苏里江。
河流频繁改道,留下了很多古河道和河曲带,一般宽5—15公里。如水城子、漂筏河、莲
花泡(青龙河)、八岔子等宽阔的古河道河曲带,就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3江来回摆
动、废弃、改道遗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与古河道相关的微地貌。
4.微地貌复杂
大地形平坦,微地貌复杂,是三江平原的特征之一。由于河流改道、地面流水、融冻、
风砂等作用,使平原上形成了众多的条形、线形洼地、牛轭湖、天然堤、鬃岗、迂回扇等,
构成岗洼相间的微地貌景观。古河道洼地及阶地上都有天然堤和迂回扇突起,高差1—3米,
有的可达10米以上,长数公里,如萝北名山二道沟有高差1—2米的3道天然堤,绥滨的古城大
岗高差为20米,福太大岗的高差为4—8米。另外,鸭蛋河口阶地上及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其
组成物质均系细砂夹少量砾石,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明显。
平原内某些地区有较大范围的沙丘、沙岗分布,其分布地区如下表:
相对于凹地而言,沙丘、沙岗地势较高,生长着树林,由于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使沙
体裸露,沙体被风吹扬,极易造成土壤沙化。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下沉,在河间地区的一级阶地上出现了许多碟形洼地和线形洼地,形
成不同类型的洼地沼泽,发育不同类型的土壤,是三江平原独特的地貌景观。其成因及特征
见下表:
5.沼泽广布
三江平原沼泽分布集中连片,面积广大,约占总面积45%左右。沼泽湿地的形成,主要是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间歇性下沉,地势低洼而平缓,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地面有较厚的
粘土层覆盖而使渗透性差,降水大于蒸发,冻结期长,排水不畅,从而使水分自然滞留汇集
,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
沼泽的分布,以东部和北部面积最为广大,其中浓江、鸭绿河两岸,别拉洪河流域,勤
得力南部,莲花泡地区以及七星河、挠力河中、下游地区,均为一望无际的连续的大片沼泽
。松花江北部地区以伏尔基河、梧桐河和都鲁河下游,萝北水城子地区,绥滨以西等地沼泽
较为集中。松花江南岸,在悦来——新城附近,友谊农场以北一带,也有断续的小片沼泽分
布。沼泽地中有几十厘米至1米厚泥炭不连续埋藏。沼泽区大部分常年积水,水深一般在0.
5—1米之间,植物种类有芦苇、小叶樟、苔草、莎草等喜湿植物。
6.洪涝频繁
据1981年的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来三江平原平均两年一涝,历史上最大受涝
面积曾达3100万亩,占总耕地的70%。(①黑龙江省水利设计院,水利技术:从1981年洪涝灾
害看三江平原的治水问题,1984。)1981年洪涝成灾面积为2460万亩,占总耕地的44.4%,损
失粮食20亿公斤以上。
平原内河流比降小,一般为1/5000—1/15000,侵蚀下切微弱,河流弯曲系数大,在挠
力河达2.83,河谷窄(大部分在10—20米左右),多为无明显河床的沼泽性河流或无尾河,
宣泄能力低,一到雨季,洪水极易出槽,泛滥成灾。另外,三江平原内河漫滩面积最大,占
平原总面积的49%,其中低漫滩高出正常水位0.5—3米,高漫滩高出正常水位5—6米。但一
般江水的水位变幅较大,黑龙江为9—12米,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为6—9米,所以一到洪水期,
广大河漫滩易被淹没,形成汪洋泽国。另外,面积较大的一级阶地和一些平坦、倾斜的冲积
洪积台地,地形平坦,坡降小(1/5000—1/10000),沟谷少,排水不畅,而且微地形复杂
,有许多碟形、线形凹地及高差0.5—1米的微高地,加之表层有较厚的粘土不易透水,降雨
后雨水随地形变化再分配,集中于凹地,使地表积水而形成内涝。
二、穆棱——兴凯湖平原
穆棱——兴凯湖平原简称穆——兴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穆棱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
的中部,故又称穆棱河下游平原。其范围是:西起平阳镇,东抵松阿察河与乌苏里江畔,北
以独木河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为起点,沿完达山南麓向西南延伸,直到平阳镇,南以兴凯湖
北岸为界。大体是以完达山南麓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长约250公里,东、南两边约150
公里,面积为12126平方公里。平原内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缓缓倾斜,坡降1/6000—
1/10000,海拔50—70米。除中部有低岗残丘分布外,整个地形开阔平坦,在广阔河漫地上
遍布着碟形洼地、线形洼地、牛轭湖等负地形,古河道纵横交错,除一些散立的残丘外,一
望无际的大平原,多为沼泽湿地。区内主要河流为穆棱河,河网稀疏,径流滞缓,下蚀微弱
。
穆——兴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第三纪初期形成的内陆断陷盆地,中部沿穆棱河北岸有一
条东西向的地垒地形,高出两侧10—40米,将平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证明在断陷过程中沉
降幅度是有差异的。第四纪以来,由穆棱河水系的冲积作用和兴凯湖的湖积作用形成平原,
表面被50—70米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湖区附近厚度最大处达200米,主要是粘土、
亚粘土、亚砂土等。砂砾层多在地表以下10—40米,是地面长期下沉的结果。平原基底为一
套前古生代的片岩、大理岩和古生代、中生代的砂、页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含煤的碎屑岩。
根据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特征差异,可将穆——兴平原自北向南划分为以下4个区:
(一)阿布沁——七虎林河河漫滩区
阿布沁——七虎林河河漫滩区范围西起红星、东至乌苏里江畔,北接完达山山前台地和
丘陵区,南止于低山丘陵区北缘。地面标高在60—85米之间,为穆——兴平原地势最低的部
位,总坡降1/1000—1/8000。阿布沁河、七虎林河河道迂回曲折,河流弯曲系数达3.0—
3.5,无明显河身,为典型的沼泽性河流,沿河有宽广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高低漫滩相对
高差仅1.5—2米,界线不明显。滩面及阶地面支沟汊道遍布,微地貌复杂,起伏不同的小岗
丘呈条带状和网垄状。负微地貌则表现为碟形和线形洼地,以及连成片的沼泽地。多数荒地
尚未开垦。七虎林河与阿布沁河之间以高河漫滩相隔,分水岭形态不明显。
(二)中部低山丘岗区
中部低山丘岗区北接阿布沁——七虎林河河漫滩区,南止穆校河北岸,西起杨岗,东至
前、后大石山。在东林子至黄岗之间,有石青山、火石山、朱德山、莲花山等断续分布的孤
山、残丘,山体多由花岗片麻岩及各类结晶片岩组成。海拔高度120—300米,以石青山为最
高,海拔331米,是七虎林河与穆棱河的分水岭。河漫滩、阶地发育、阶地面波状起伏,线形
洼地多发育成沼泽。这里是穆——兴平原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活动的中心。
(三)穆棱河下游冲积平原区
穆棱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北界穆棱河北岸以南,南以杨木岗、新立屯、小石山一线为界。
由于第三纪以来的沉陷,堆积了厚达几十米的砂砾石、亚砂土,表面为河漫滩相亚粘土和亚
砂土。滩面高程65—85米,遍布古河道和各种形态的洼地。
(四)兴凯湖湖积平原区
兴凯湖湖积平原区位于穆棱河下游冲积平原以南、兴凯湖以北。这里是湖水和河流交互
作用区,后来由于湖面退缩形成大片的湖积平原,地势低平,缓缓向东倾斜,坡降1/6000—
1/10000,西侧有明显的湖成阶地,相对高度5—10米。除东林子、荒岗、黄岗等地地势略高
外,其他地区地势低洼,加上天然湖堤的阻水作用,使排水困难,沼泽化严重,尤其在兴凯
湖及凤凰镇一带,形成大面积的湖成沼泽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