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气温的高低可表示一地热量资源的状况。不同的地区的
自然景观差异,主要是由温度的差异所造成的。国防、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人
民生活等均和气温有密切关系。
一、气温的分布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最北端,纬度偏高,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极端
最低气温出现在北部的漠河镇,曾观测到-52.3℃(1969年2月13日),是全国的最低记录
。到了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全省一般在36—38℃之间。在西南的泰来,曾观测到41.6℃的极
端最高气温(1968年7月22日)。由于大陆性气候显著,各年的气温状况以及年内各时段气温
状态的差异性较大。
(一)年平均气温分布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在-6℃—5℃之间(图5—1)。等值线
基本和纬线平行,尤其是50°N以南地区,0℃等值线位于48—49°N间。气温最低的地方位于
纬度最高的北部大兴安岭山地,为-5.3℃。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黑龙江省东南纬度最低的
东宁县,为4.9℃,南北相差10.2℃,平均每纬度年平均气温相差1℃。
由于地形影响,黑龙江省一些地区气温的经向分布较明显,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等温线几
乎南北走向。小兴安岭东部的伊春、铁力、通河、延寿等地的年平均气温,比其西部的大兴
安岭东麓及其东部的东部山地、三江平原等地,要低1—2℃。西南部和东南部是黑龙江省气
温较高的地方,年平均气温超过4℃。
(二)各季气温的分布一般常以12、1、2月作为冬季,3、4、5月作为春季,6、7、8月
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并以1、4、7、10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代表冬、春、夏、
秋四季的平均气温。
1.冬季
黑龙江省是全国冬季温度最低的省份,也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地区。1月份是全年最冷
的月份,1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20℃(图5—2)。最北部的漠河最低为-30.8℃
,是全国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处于黑龙江河谷的逊克和嘉荫等地气温也较低,是除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外的第二个低于-26℃的地区。
冬季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和冷空气下沉增暖作用,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直减率)不
大,大约为0.2℃/100米,比全国平均值低0.2℃左右,近地面常可观测到逆温层。
2.春季
春分后,太阳直射点已移向北半球,黑龙江省各地的太阳高度和日照时数增加较快,气
温猛增,除北部大兴安岭山区的西部4月平均气温仍在零下外(图5—3),全省大部分地区超
过0℃。南部、西南部、三江平原南部,气温较高,已超过6℃。等温线分布形势和年平均气
温分布形势相似,但南北温差小,只有7.5℃,平均每一纬度相差约0.8℃。
3.夏季
黑龙江省夏季气温并不比纬度低的南方各省低很多,是世界同纬度气温最高的地方。7月
份是黑龙江省气温最高的月份,除大小兴安岭的北部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高
于20℃(图5—4)。西南部地区气温最高,泰来、杜尔伯特、肇源等地气温超过23℃。三江
平原的佳木斯、桦川、集贤、绥滨以及勃利、七台河、鸡西等地气温也较高,超过22℃。
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全省多在25℃以上,温度最高的西南部超过28℃。夏季南北温差明显
减小,7月份最大温差为6.3℃,6、7月份平均每一纬度相差为0.5℃。气温直减率较大,为
0.8℃/100米,高度的增加对气温影响较大。海拔较高的北部大兴安岭山区气温低于18℃,
小兴安岭山地、东部山地气温也较低,海拔近500米的绥芬河市的7月平均气温为19.2℃,比
邻近的海拔为116米的东宁偏低2.5℃。
4.秋季
进入9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也很强。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迅速下降,尤其北部
地区,纬度高,离冷空气源地近,10月份平均气温多降至零

下,大兴安岭山地北部降至-4℃以下(图5—5),比4月份平均气温低3℃多,比同纬度其他
地区偏低很多,纬度较低的东南和西南部的气温较高,东宁县最高为6.8℃。南北温差为11
.4℃,比4月份南北温差高出3.9℃。
二、气温的变化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所引起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由
于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特点是不同的。
气温变化的振幅和位相是描述气温变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值,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相当于
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的振幅的2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可以认为是气温年变化
和日变化的位相。
由于年际间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各地每年气温状况有较大的变化,
一般用气温变率来说明其变化特征。
(一)气温年变化
1.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形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图5—6),除三江平原南部、穆棱、宁安
以东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年较差大于40℃,是全国年较差最大的省份,最北部的漠河为
49.3℃。处于黑龙江河谷的嘉荫比漠河还要大,为49‘.4℃,是全国之冠。离海较近、纬
度较低的东宁和绥芬河市年较差最小,分别为36.4℃和36.3℃。处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和长白山之间的黑龙江省中部,气温年较差相对较高,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至少高出1—2℃
。
2.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最冷月和最暖月出现的时间,全省各地均在1月和7月。但最冷旬和最热旬出现的时间,
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冷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在1月中旬,一些地区可提早到1月上旬,
如漠河、呼玛、黑河等地。一些地区可推迟到1月下旬,如大兴安岭山区的阿木尔、塔河、呼
中以及东北部的抚远、同江、富锦等地。最暖旬西部多出现在7月中旬,靠海较近的东部多出
现在7月下旬。
3.月际、旬际气温变化
月际或旬际之间气温变化大小,可用相邻月、旬气温差来定量表示,称之

为气温变化速率。
(1)月气温变化速率
从冬到夏气温回升,春季各月升温速度最大。全省大部分地区3月至4月升温速率最大,
部分地区如北安、铁力、绥棱、木兰、延寿、五常、宁安等地,2月至3月的升温速率最大。
在空间分布上,一般纬度高地区大,纬度低地区小。最大值出现在嘉荫为13.8℃/月,最小
值出现在东宁为8.9℃/月。
从夏到冬气温降低,秋季降温速率最大。全省各地均以10月至11月间的降温速率最大,
最大值为16.4℃/月(漠河),最小值为10.1/℃月(东宁)。
(2)旬温变化速率
旬温升温速率最大值全省多出现在3月上旬和中旬间,西部和北部地区可拖后到4月上旬
至中旬,东部和东南部可提早至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降温速率最大值全省多出现在11月上旬
至中旬间,北部地区可提早到10月中旬至下旬。
旬温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和月温变化速率相似,纬度高,数值大。最大升温速率值仍出
现在嘉荫,为5.9℃/旬;但最小值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纬度较低的绥芬河市,为3.7℃/
旬。最小降温速率仍出现在东宁,其值为4.3℃/旬,最大值出现在大兴安岭山区的阿木尔
,其值为7.5℃/旬。
总的看来,全省各地春秋季的旬际、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从空
间分布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其变化幅度递增。
(二)气温日变化
1.日较差
无论是年平均日较差,还是各月平均日较差,北部大兴安岭山区都大,其次是伊春附近
的小兴安岭山地和东部山地,平原地区一般较小。
年平均日较差除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外,均大于12℃(图5—7)。北部大兴安
岭地区的漠河超过16℃,小兴安岭山地在14℃左右。三江平原的东北部是全省日较差最小的
地方,低于10℃。冬季各月日较差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日较差空间分布的各月差异
不大。
2.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在晴天情况下,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日出前,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2—3时,具体时间随
季节而异。冬季日出晚,最低气温出现在6—7时,夏季日出早,出现在4—5时,春秋大约出
现在5—6时。
(三)气温变率
年平均气温变率、各月平均气温变率分布的基本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年平均气温
变率在0.4—0.8℃之间,西北部大于0.6℃,东南部多小于0.6℃,最小值为0.5℃(绥
芬河市)。
冬季3个月的气温变率较大,一般在1.5—2.4℃之间。全年各月中最大的温度变率多数
站(全省80个气象站)在这3个月,尤以12月份居多(36/80)。其次是过渡季节的3—4月和
11月,其值多在11—22℃之间。7、8、9月份的变率最小,温度变率值在0.7—1.2℃之间,
并且地区差异很小,全年各月中最小的温度变率值出现在7月的次数最多(28/80),其次是
9月(27/80)。
三、四季分配
按每3个月划为一季,全国各地冬季长短的始末一致,但同处一季各地温度状况,物候现
象差异很大。以物候平均气温的高低划分四季,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地温度状况和物候现象的
特点,按张宝堃先生的意见,以物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22℃为
夏季。
(一)四季长度
1.无夏区
黑龙江省约一半地区没有夏季,无夏区的南界和年平均温度1℃等温线接近(图5—8)。
此外,绥芬河市、林口、穆棱、尚志、饶河等地也没有夏季。
无夏区冬季漫长,一般在220天以上,最长可达265天,春秋两季连在一起,两季最长为
145天,最短只有100天。
2.有夏区
该区冬长夏短,冬季一般在205—215天之间,而夏季大部分地区不足1个月,西南一角夏
季最长也只有50天。该区春季和秋季也不长,但一般比夏季要长一些,南部地区春季较短,
多为55—60天,东部地区春季可长达80天。秋季一般比春季短,全省多在50—60天。
(二)四季起始
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春来早,于5月1日后就进入春季,但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要到5月26日后
才开始进入春季,南北相差25天。西南部进入夏季也早,约在6月25日左右,东部地区较迟,
约在7月20日左右,前后相差也为25天。夏季最早进入秋季为7月30日,最迟在8月14日,前后
相差只有15天。黑龙江省最北部最早于9月3日就进入冬季(图5—9),西南部的泰来、肇源
、东南部的东宁等地要推迟到10月8日才进入冬季,前后相差长达35天。
四、气候大陆度
由于海洋的调节,冬暖夏冷,人们称这种气候为海洋性气候;没有海洋调节,冬冷夏热
,人们称这种气候为大陆性气候。目前世界上多用气温年较差计算大陆度,又以波兰学者焦
金斯基大陆度公式最常用:
大陆度
式中Ψ为纬度,除以SINΨ是为消除纬度的影响,因为年较差随纬度增加
而增加。大陆度一般变化于0—100之间,0为最强海洋性气候,100为最强大陆性气候,
50则为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分界。按此公式计算全省各地大陆度的分布如图5—10。
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陆度超过80,只有离海较近的东部,富裕、杜尔伯特一线以西的大兴
安岭东麓,以及处于大小兴安岭北部的塔河、呼玛、黑河等地低于80,但最低值也远远超过
50,全省均为大陆性气候,并且是全国大陆度较大省份之一。处于黑龙江河谷的逊克和嘉荫
,以及铁力与木兰一带大陆度超过85。嘉荫为91.7,远远超过著名大陆性气候的吐鲁番(8
5.8),为全国大陆度之冠。
五、热量资源
尽管黑龙江省是全国热量资源较少的省份之一,但由于雨热同季,夏季温度高,全省除
大兴安岭北部山区外,热量条件基本可满足农业上一熟制作物的需要。
(一)积温
在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
育速度成正比,而且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发育周期,这个温度和称为
积温。积温即可表示某种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的热量指标,也可反映一地热量资源的多少。
一般采用日平均气温≥0℃和≥10℃积温两种指标。前者表征了农作物自播种到完全停止生长
全过程中的热量条件,反映一地农事季节的总热量;后者表征了作物处于积极生长阶段的热
量条件。
1.≥0℃积温
黑龙江省≥0℃积温多在2000—3200℃之间,松嫩平原西南部最高,在3000℃以上,最高
可超过3300℃。三江平原中部与本省东南部在3000℃左右。大小兴安岭山地≥0℃积温较少,
低于2800℃,北部大兴安岭山地西端最少,不足2000℃。≥0℃积温的持续期的分布特点和≥
0℃积温基本一致,全省大部分地区持续期为170—210天,东南部和西南部持续期最长,超过
210天,东宁县超过220天,三江平原南部持续期为210天左右,大兴安岭地区西部低于170天
。
2.≥10℃积温
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分布形势如图5—11所示,大部分地区在1600—2600℃
之间。松嫩平原西南部积温最高,超过2600℃,其西南端超过2800℃,肇源最高超过2900℃
。省内东南部也超过2600℃。2400℃等值线和年平均气温0℃线比较接近,该线以南地区可占
全省面积一半以上,是本省的主要粮食产区。北部大兴安岭山区≥10℃积温最少,低于2000
℃,其西部低于1600℃。
≥10℃积温的持续期全省多在100—150天,分布形势基本特点同积温。持续期130天的等
值线和≥10℃积温2400℃的等值线一致,低于100天的区域分布和低于1600℃的区域分布一致
,持续期140天等值线和≥10℃积温2600℃基本一致。
黑龙江省属于全国积温不稳定区之一,年际间变化平均为300℃左右。据分析,黑龙江省
积温减少100℃时,作物产量一般减少一成左右,因此黑龙江省积温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影
响较大。
据研究,黑龙江省积温变化以准三年周期最为显著,三江平原中西部与东南部山区是本
省积温变幅较大地区。
(二)无霜期
无霜期是反映一地受最低气温限制,允许作物生长时间长短的农业气候指标。其分布特
点和积温的分布特点相似,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超过140天,泰来最
长,超过170天。大兴安岭山区低于100天,其西部最少,低于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