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很弱,绝大部分为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的能量,一部分用于
加热大气,一部分热量向地层深处传递。因此地面是大气的冷热源,地面温度高低直接表示
了大气的冷热源强度。0-20厘米间地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深层地温(20厘米以
下)及冻土深度与地下管道安装、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温和冻土的气
候状况,对工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一、地面温度分布
地面温度的地区分布趋势与气温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各地年平均地温一般高于年平均气
温1—2℃,纬度越高,高出数值越低,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几乎相等,纬度较低的南部高出
近2℃以上。
1月份也是全年地温最低的月份,大兴安岭地区北部,低于-30℃,是全国月平均地温最
低的地区,漠河县的阿木尔低达-34.3℃。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的南部、牡丹江地区高
于-20℃,东宁县平均地温最高为-14.7℃。1月份平均地温南北最大温差高达19.6℃,高
于1月份平均气温的南北最大温差。7月份也是全年地温最高的月份,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
各地平均地温高于20℃,松嫩平原南部的杜尔伯特、泰来、肇源等地,超过28℃,南北最大
温差为7.1℃,比7月平均气温的南北最大温差大一些。
(一)极端地面温度分布
黑龙江省多数地区,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在-40℃—-50℃之间,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
在-50℃以下,漠河曾观测到-58.2℃(1969年2月4日),这也是中国的极端最低地面温度
的最低记录。纬度最低的东宁县,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最高为-37℃。
黑龙江省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普遍较高,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在60-70℃之间。最北部的
漠河,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接近60℃,讷河曾观测到69.7℃的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是全省的最
高记录。气温较高的松嫩平原南部和东宁,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并不高。黑河、嘉荫、三江平
原北部,极端最高地面温度相对较低,抚远是全省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最低的地方。
(二)地气温差的分布
地气温差实际上表示了地面冷热源性质及其强度。如果地温高于气温,即地气温差为正
值,表示地面为热源,反之地面为冷源,绝对值越大,表示热(冷)源强度越大。
1月份是气温和地面温度最低的月份。除东宁外,气温均高于地面温度,多数地区高出1
℃以上。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地区、黑河地区北部等纬度较高地区,高出2℃以上,呼玛高出
3.9℃。冬季的2月和12月,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地温高于气温,3月和11月只是在纬度
较高地区气温仍高于地面温度。4月至10月全省各地地温均高于气温。太阳辐射值最大的6月
份,也是地气温差最大的月份,全省平均高出气温4.7℃,最多高出6.7℃(依安)。地气
温差最小值并不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方,而是阴雨日较多的尚志、抚远等地。气温最高的7月
份,地气温差仅次于6月份,全省平均高出气温为4.5℃,地气温差最小值的地区分布和6月
份一致。年平均的地气温差全省均为正值,即从全年来看,地面是加热大气的热源。全省多
数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比气温要高出2℃以上,松嫩平原西部、西南部、牡丹江地区南部,
高出最多。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以及黑河地区北部,年平均地气温差不超过1℃。阿木尔和
呼中只有0.2℃和0.3℃。
二、地温的垂直分布
地表面所获得的热量,通过分子热传导方式,逐渐影响深层土壤温度。当地气温差为正
时,使深层土壤不断增温,当地气温差为负时,深层土壤的热量不断向表层输送,深层土壤
不断降温。由于分子热传导进行缓慢,因此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和气温及地面温度的变
化有较大差异,地温的垂直分布是大气和土壤深处热交换的结果,它又决定了土壤中各层之
间热量交换的方向和强度。
为说明问题,选取黑龙江省东部、中部不同纬度8个代表站,说明黑龙江省地温垂直分布
特点。
(一)1月地温垂直分布
表5—2列出哈尔滨等8个站的1月份各层平均地温的分布。由表可见,1月份各地地温是由
表层向深层增加,纬度越高温度梯度越大。呼玛的温度梯度为10.9℃/米,泰来为7.8℃/
米,相差近3.1℃/米。向深层的温度梯度主要决定地表温度的高低,一般地表温度越低,
温度梯度越大,纬度越高深层土壤的温度越低,但随纬度的变化比表层小很多,尤其东部,
差异很小。
(二)7月地温垂直分布
由表5-3可见,7月份地温垂直分布与1月份地温垂直分布完全相反,温度由表层向深层
降低。表层的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夏季天文辐射分布随纬度的变化不很显著,太阳辐
射受云量影响较大,少雨的泰来地表温度最高,多雨的伊春地表温度最低,西部和中部五站
,地表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和表层温度变化的位相差异较大。因此随纬度的变化,各层温度之
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如东部3个站,纬度越高,0-40厘米间各层土壤温度越低,但40厘米
以下土壤温度的分布正好相反,纬度越高,温度越高,纬度最高的呼玛,20-80厘米之间的
土壤温度高于纬度较低的齐齐哈尔和伊春同一层土壤温度。
(三)地温的年较差
由表5-4可见,地温年较差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地表是加热深层土壤
温度的冷热源。
地表温度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规律很明显,而深层土壤温度的年较差虽然也
受纬度影响,但受土壤的结构、湿度、类型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黑龙江省范围内,纬
度的影响作用不很明显。如纬度较低的泰来,3.2米深处地温年较差为8.9℃,高于其他各
站;40-160厘米各层地温年较差均以纬度最高的呼玛为最高,而纬度较低的泰来,其值仅次
于呼玛,三江平原东北边陲的抚远,40厘米以下各层地温年较差均小于纬度较低的其他各站
。
80厘米以下各层土壤温度的年较差均以塔河最小,分别为13.6℃、6.1℃、3.1℃,以
杜尔伯特的年较差为最大,分别为30.5℃、23.2℃、12.3℃。地温年较差向下递减的速度
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是上层递减的快一些,下层递减的慢一些,如哈尔滨0-10厘米的地温
年较差向下减少了5.4℃,40-80厘米间地温年较差平均每下降10厘米,向下减少值为1.4
℃,160-320厘米间地温年较差平均每下降10厘米,向下减少值只有0.37℃。
(四)各层地温年变化的位相
绘出哈尔滨等4站各层地温年变化曲线(图5-17),随深度的增加地温的最冷月和最热
月份逐渐后延,一般0-20厘米地温的最冷月和最暖月为1月份和7月份;40厘米深地温个别地
方的最冷月和最暖月已经后延至2月份和8月份160厘米深地温的最冷月和最暖月多数站后延至
3月份和9月份;320厘米处最冷月后延至5-6月份,有些站后延至7月份,最暖月多数后延至
10月份,个别站可后延至11月份。
从图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冷月和最暖月随深度后延的情况,各层地温等值线的稀密反
映了各层地温月际变化情况及地温年较差的大小。在上层一般4至5月份和10至11月份地温变
化幅度大,随深度增加,逐渐后延。
三、最大冻土深度和永冻土
当地温降至零度以下,土壤中水分开始冻结。秋后,首次从表层开始,冻结深度不断增
加,开春后,土壤表层开始解冻,解冻的深度不断增加,深层冻结的解冻的时间落后于表层
。各地各层土壤的冻结和解冻的时间、最大冻土深度等对地下管道、土木建筑、交通运输、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一)最大的冻土深度
每年春季,气温已回升,但1.6米以下地温正是温度最低的时候,地温低于0℃的深度就
可能成为一年中最大冻土深度。黑龙江省冬季气温低,地面气温也低,各地冻土深度较深。
铁力、兰西、肇州、肇源一线的东南部冻土深度不到2米,其他各地最大冻土深度均超过2米
以上,大兴安岭西部最大冻土深度已超过3米。
(二)永冻土
在纬度较高或地势较高地区,气温很低,地温常在0℃以下,另一方面地表不能终年积雪
,这样地表的上层土壤常随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下部土层则长期处于
冻结状态,这种土层称为多年冻土或叫永冻土。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
冻土。
在极地,永冻土的顶面接近地面,趋向低纬,永冻土顶面埋藏逐渐加深,大致在48°N附
近即是永冻土的南界,这里平均地温接近0℃。据研究,黑龙江省永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
岭地区,它的南界年平均气温在0-1℃之间。年平均气温高于-3℃的永冻土地区多为岛状永
冻土,永冻土犹如星罗棋布的岛屿分布在融土的海洋中,这里地温稍高,冻土薄,永冻土厚
度最大不超过10米。年平均气温在-3—-5℃之间的永冻土区,多为岛状融区永冻土。年平
均气温低于-5℃的地区,永冻土最为发育,永冻土大片连续分布,厚度最深可达100米,该
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