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低 温

  由于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少,气温变异性大,因此农作物对热量的需要和热量资源之间矛 盾突出,热量不足往往造成农业生产上的大幅度减产,这种低温灾害是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 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一般认为低温灾害应包括冷害、冻害、霜冻等在内的一个总概念。冷害是指作物生长期 间遭受零度以上的低温危害,致使生育期延迟(延迟性冷害),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 到破坏(障碍性冷害),或二者兼有之(混合型冷害);冻害是指作物在越冬期间遭受零度 以下较低温度的危害;霜冻是春秋转换季节发生的短暂降温,使地表温度降到使农作物受到 危害的现象。影响黑龙江省低温灾害主要是冷害和霜冻。
    一、冷害
    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气温低、热量资源少,且年际间变化大,因此冷害次数多、范 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极其严重。
    黑龙江省自1881年以来,共发生过27次大范围的冷害,分别为1881、1884、1885、1886 、1887、1888、1892、1894、1895、1902、1911、1913、1915、1918、1932、1942、1945、 1956、1957、1960、1964、1969、1971、1972、1976、1981和1983年,平均每4年左右发生1 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有10次低温冷害,1957、1964、1972年和1983年的冷害强 度最大。这10次冷害年中,除1971年外,均为歉年或平歉年,平均减产1成半,其中1960年歉 收近4成,1969和1972年歉收2成左右。
    分析资料表明,黑龙江省的冷害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即在夏季气温偏低的时段冷害出现 次数较多。自1981年以来,共有3段时期夏季气温偏低,分别为1881-1915年,1929-1943年 和1956—1972年,3个冷期总年数为67年,共出现冷害22次,占总冷害年数的81.50%,平均 每3年就有1次冷害。
    此外,黑龙江省冷害还具有地域上的广泛性,有70%的冷害是属全国范围的。
    冷害年水稻受害最严重,平均减产30%,其次是大豆和玉米,小麦受影响最小。
    (一)延迟型冷害
    农作物遭受到延迟型冷害后,生长期较正常年份显著推迟,霜前不能成熟,致使农作物 籽粒不饱满,含水率增高,质量下降。延迟型冷害对黑龙江省危害比较严重,危害作物也广 ,引起全区性粮豆大幅度减产的年份都是延迟型冷害或混合性冷害。1981年5月中旬至7月上 旬,持续低温60余天,到7月10日≥10℃积温在910-960℃之间,比历年少120-150℃,作物 出苗比历年晚3-10天,生育期推后,8月上旬至9月上旬,低温再度出现,气温比历年低2- 3℃。热量不足、积温少影响了大田作物的灌浆、成熟和水稻的开花授粉,使全省粮食减产约 21亿公斤。
    各地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分布如图5-18,由图可见,冷害的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北 部在30%以上,大兴安岭地区超过40%。东南部也较高,牡丹江盆地超过35%。松嫩平原南部频 率最低,一般低于25%。
    (二)障碍型冷害
    障碍型冷害,对水稻威胁较大,由于直接危害结实器官的形成,造成大量不孕空粒而明 显减产。
    水稻障碍型冷害频率分布如图5-19,其等值线走向与纬度、海拔高度一致,其值自西南 向东北逐渐增高。嫩江、北安、伊春、鹤岗以北地区频率较高,危害严重。
    
    
    二、霜冻
    黑龙江省春末秋初时节,冷空气活动较多,霜冻出现较频繁,尤其是秋初的初霜冻,是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使农作物过早受害或死亡,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初霜冻往往与夏季低温冷害相联系,加重危害程度,全省几次较大范围的低温冷害年,多 伴有初霜冻,特别是1969年、1972年和1976年,低温强度大,初霜冻早,使全省减产粮食达 25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