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 流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北部,是全国位置最北、纬度较高的省份。其北部和东北部均与
苏联为邻。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和社会历史的变革,使黑龙江省河流具有独特的特
点。
1.国界河流多,且流向分散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边境省份,其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以黑龙江(东南流转向东北流向)、
乌苏里江(北流向)、松阿察河(北流向),瑚布图河、绥芬河、白棱河及兴凯湖与苏联为
界。在长约3023公里的边境线中,有2775公里是以河流、湖泊为界,占边境线的92%。
2.结冰期长,冰层厚度大
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候严寒,各地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22℃以下,漠河最低达
零下37.3℃。致使省内诸河流自每年的11月初开始结冻,至翌年4月上旬陆续解冻,冰期长
达130-180天,随纬度增高,由南向北增长。其中黑龙江达5-6个月,松花江达5-5.5个月
,乌苏里江4个月左右。北部最大冰厚1.6米以上。在结冻和融冻时均有流冰现象,春季流冰
往往在一些河段形成冰坝,造成危害。
3.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显著
黑龙江省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以融水
补给为辅。据1956-1979年资料统计,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4毫米,折合多年平均降
水总量为2492.4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夏季,其中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以7月
份为最多。全省暴雨历时短,个别暴雨笼罩范围大,跨几个流域。据1976-1985年暴雨资料
统计,7、8月份集中全年大暴雨日的87.2%。在统计年限的26场大暴雨中,7月份出现17场,
占65.4%。由于降水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到径流的分配,大量降水期间河流补
给丰沛,水量剧增。7-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5-80%,形成一年中最大的汛期。冬
季径流量仅占全年的4-20%左右。因为黑龙江省冬季有一定厚度的降雪量,因此春季融水补
给,水量增加。5—6月份占全年的10-40%,形成春汛。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部分河流往往出
现春汛水位高于伏汛的现象。这种夏季水量丰盈,冬季枯水的现象,造成年径流量分配不均
,季节变化明显的形势。
径流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呈现中部大于东部和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基本趋势。中部和
南部的年径流深在300-500毫米,最大值出现在海浪河上游。西部和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
平原年径流深仅在25-100毫米,最小值出现在松嫩平原西部。水资源的这种不均匀分布造成
水土组合不平衡。
4.河流泥沙含量较小
由于省内西北、北、东南3面的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植被
复盖较好,水流对地面冲刷侵蚀程度低,因此河流泥沙含量不大,尤其以冬季为最低。而4-
7月份含沙量最高。近年来,由于自然植被的破坏,森林和草原面积缩小,局部地区已造成了
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