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流程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84条,总延伸长度约28680公里。绝大部分属于黑
龙江水系。少部分属于绥芬河水系。主要河流均为黑龙江的一、二级支流。因为松花江和乌
苏里江为注入黑龙江的大支流,因此习惯上又称为4大水系,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
绥芬河。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5.8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总量的3%左右。地表水人均
水量为2093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为504立方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人均水量270
0立方米,全国农田亩均水量1800立方米)。其中黑龙江干流年径流量为189.5亿立方米,占
全省年径流总量的29.4%;松花江干流为305.2亿立方米,占47.4%;嫩江为59.2亿立方米
,占9.2%;乌苏里江(包括绥芬河)为89.9亿立方米,占14%。以松花江径流量为最大(表
6-1)。
黑龙江省水能总理论蕴藏量844.3万千瓦,其中500千瓦的河流有481条,总理论蕴藏量
为818.6万千瓦;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理论蕴藏量为738.4万千瓦。可能开发的水
能资源量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70座,总装机容量为612.3万千瓦,年总发电量
221.3亿度。目前黑龙江省内开发装机容量仅有227.2千瓦,发电量为127.8亿度。仅占蕴
藏量的1.2%。黑龙江省对水能利用率是很低的,而发展潜力很大。需要认真规划,合理开发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水资源,乃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黑龙江
黑龙江是世界大河之一,在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而居第三位,是中国和苏联之间的一
条界河。由于江水中溶解了大量腐殖质,水色黝黑故古称黑水。《清朝文献通考》中称大乌
拉江(亦称乌龙江、乌江、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蒙语谓哈拉穆连,达斡尔语称之卡
拉穆尔,俄国人称为阿穆尔河,也称混同江(指松花江汇入黑龙江后的一段)。从公元13世
纪的《辽史》以后,通称黑龙江,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了。
(一)流域
1.流域概况
黑龙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界河,它穿越中国、苏联、蒙古3个国家,流域位置在北纬42°
-55°45′,东经108°20′-141°20′之间,流域东西长约2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
。流域面积达184.3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的面积为88.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4
8%,在黑龙江省的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侧黑龙江流域面积的50.6%。流经黑龙江
省的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和抚远等10县1市。在
抚远县流出中国领土。黑龙江北源为石勒喀河。其上游为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北部的肯特
山东麓的鄂嫩河,全长1660公里。南源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侧的海拉
尔河,全长1542公里,海拉尔河长626公里。两河于黑龙江省的漠河县西的洛古村(对岸为苏
联的波克洛夫卡)附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全长4363公里(海拉尔河为源),干流全长28
21公里,在黑龙江省境内长约1850公里。乌苏里江注入后向东北方向流出中国,在苏联境内
的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注入鄂霍茨克海的鞑靼海峡。
2.水系与径流
黑龙江沿途汇集了大小支流950多条。其中在中国一侧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668
条。主要一级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逊别拉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其中以松花江为
最大。按其河谷性质和水文动态将黑龙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3段。由洛古村至黑河市(结
雅河河口)称为上游,全长905公里;黑河市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江汇合口)为中
游,长约982公里;乌苏里江口以下至人海口称为下游,长约934公里。上游流经山区,两岸
大部分由花岗岩、砂岩、页岩所组成,森林面积约70%。卵石河床,水流湍急,有浅滩和礁石
,多峡谷和串珠状盆地,河床比降较大,一般在0.2‰以上。右岸有流经漠河县的额木尔河
和流经呼中、塔河、呼玛等县的呼玛河等支流倾泻而入,河口处形成宽达7000米的滩地。在
额木尔河河口的下游方向上有许多网状的水道,河中小岛植被茂盛。此段江道弯曲系数一般
为1.2-1.6,最大可达2.7以上。江岸每年以3-6米速度被冲刷,岸线后退。苏联一侧的
结雅河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汇入后,河流进入中游段,左岸为面积广大的低地。河
面展宽,水量大大增加,河床中出现许多岛屿群。小兴安岭沿河纵伸,在嘉荫县的保兴山至
萝北的兴东,形成长达149公里的峡谷。两岸悬崖耸立,由坚硬的片岩、片麻岩、花岗片岩组
成,河槽稳定,无汊无滩。河流穿过峡谷出山后进入了三江低地,海拔高度仅60-80米,两
岸地势低平开阔。松花江汇入后,河面增宽至2000米以上,河床中出现许多岛状沙洲和汊河
,一般水深在2米以上,河床比降只有0.1‰,水流平稳,可通行1000吨级或更大吨位的船舶
。抚远以下水面宽达4000米,水流在宽坦河槽中流动,至乌苏里江汇入后,水量更大。本段
中有著名的兴东浅滩(礁滩),枯水期最小水深仅有1.2米。由于土质疏松,岸边冲刷严重
,因此松花江含沙量较黑龙江为多,水流注入黑龙江后,河中水色北黑南黄,经过很长时间
才能混合,所以又称混同江。中游段江宽一般在1000-2400米,最窄处在太平沟仅530米,最
宽在王家店后河附近达2600米。河流过哈巴罗夫斯克后进入下游,完全流行在苏联境内。水
流在低平的纵谷中缓慢流动,洪水期水面宽阔。中泓线摆动不定,水道成网,最后注入海洋
。
黑龙江地表径流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辅以季节性融水补给。由于流经地区气温低、
蒸发小,加之北部有多年冻土的分布,下渗损失较小,因此地表径流量大,干流水量丰沛。
上游平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中、下游达6000立方米/秒以上。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多
年平均来水量144.8亿立方米,占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来水量的32.3%。其中雨水补给约占75
-80%,融水补给占15-20%。径流年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一般6-9月份的径流量占
全年的70%,是黑龙江的洪水期,水位变幅6-10米,最低水位常出现在1、2月份,冬季径流
量不到全年的5%,春季气温升高融水补给增加,常出现春汛。由于黑龙江上游纬度偏高,河
流解冻稍晚,与雨季到来之际间隔较短,因此春汛和夏汛之间的低水期不明显;而下游河段
纬度稍低,气候转暖较上游为早,因而春汛也较早,两次汛期明显。
3.泥沙与冰情
黑龙江上、中游流经大、小兴安岭山地,河床多为粗卵石或石块组成,两岸植被复盖较
好。山地森林茂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平原低地草原致密,地表侵蚀破坏小,因此,
河水中泥沙含量少,多年平均含沙量小于50克/立方米,冬季含沙量最小。黑龙江是我国最
北部的一条河流,结冰期长。一般每年的11月初流冰结冻,翌年4月中旬,下游方能解冻,平
均封冻期可达164天以上,冰层厚度上、下游不尽一致,平均厚度为1.28米,北部最大冰厚
可达到1.60-1.70米,南部至少在1米左右。在小而浅的河段几乎全部冻实。
黑龙江水能资源丰富。据统计,干流理论蕴藏量为304.03万千瓦,占东北地区的20.1
%,可建大、中型电站多座,但目前仅少部分得到开发,随着边界贸易经济的发展,水能资源
开发的前景将是很大的。
黑龙江上游支流:
(二)支流
1.额木尔河
额木尔河是黑龙江上游中国境内的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北侧。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
为1.63万平方公里,横贯漠河县全境,于漠河县兴安东南约50公里处注入黑龙江干流。河口
多年平均流量为92立方米/秒,上游支流较多,主要有老槽河、大林河和古莲河等,河谷较
宽,在西林吉以下河流曲折。谷深河窄,比降较大。
2.呼玛河
呼玛河是黑龙江上游最大支流,发源于伊勒呼里山北侧雉鸡场山。河流全长524公里,落
差达740米。流域面积为3.10万平方公里。多年年平均流量为2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
总量为61.2亿立方米。流经呼中、塔河、新林、呼玛等县,于呼玛镇东南15公里处注入黑龙
江干流。河流全程流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床比降大,水流急,两岸原始森林密布。
3.逊毕拉河
逊毕拉河(逊河)是黑龙江干流中游右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东坡,流经孙吴
、逊克两县,在逊克境内注入黑龙江。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落差达49
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6.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0.9亿立方米,流域内山地和丘
陵占87%,平原仅占13%。主要支流有辰清河和沾河(表6-2)。
二、松花江
(一)流域
1.流域概况
松花江这一名称是几经变更而来。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称之难水。包括嫩江
及松花江干流。还称第二松花江为速沫水。亦曰末江或栗末水。因为松花江南源于长白山天
池,水流从高处飞流直下溅起浪花飞沫得此称。唐代称那河;《辽金史》曰鸭子河、混同江
;《金史》以及元、明均称宋瓦江(宋阿江);《盛京通志》记载两岸居民称之松阿里河,
满语谓松嘎里乌喇(松嘎里意为天,乌喇意为河),即天河之意。水从天上而来,源远流长
,松花江之称即由松阿里、宋瓦江演变而来。因这两个名称在读音上相似,则由宋瓦音译而
得名,并一直延续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了。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而居第三位的大河
,形成于新第三纪。原来松花江是一条向西南流动注入辽河水系的一条水道。后来,地壳几
经变动,于第四纪初,由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松花江向北切穿了三姓(依兰)以东的张广
才岭,向东北方向流去,并注入黑龙江,形成了现今松花江水系的基本面貌。
对于松花江江源有3种说法,其一认为第二松花江的正源是直接出流于长白山天池的二道
白河。此论在《长白山征存录》、《清史稿.地理志》、《奉天通志》等著作中均有记载。
其二认为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南麓的、嫩江上游之南瓮河为其正源。其三认为松花江
有南北两源,其南源为第二松花江,北源则为嫩江。目前采用第三种者为多,且较普遍。源
于南北处的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在三岔河处相汇合,勘称松花江,亦称松花江干流。
松花江流域位于北纬41°42′-51°39′,东经119°52′-132°31′之间。西部以大
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分界,北部以小兴安岭与黑龙江分界,东与东南以长白山、张广才岭、
完达山脉等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等分界,西南部是丘陵地带与辽河为界。
黑龙江流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个省区,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流域
面积62%。。其中在黑龙江省境内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59.3%(其
中包括嫩江流域8.5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干流18.4万平方公里)(图6-2)。流域内地貌类
型复杂多样,(表6-3),整个流域三面环山,地势向东北方向倾斜,为松花江水系的发育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松花江流域均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在流域内
形成3个高值区:第二松花江上游;拉林河、蚂蚁河及牡丹江上游流域交界地区;呼兰河、汤
旺河流域交界地区(表6-4)。在季节分配上也不均匀(见表6-5)。降水量在多年期间呈
现出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2.水系与径流
松花江水系庞大,汇集了由周围山地奔腾而下的大小支流930多条,水系呈树枝状。松花
江之北源为嫩江(左岸主要在黑龙江境内),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麓,海拔高程10
30米,由北向南流动,全长1370公里。南源为出自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在吉林境内)
,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全长958公里。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几乎呈直角转弯,折向东流,再
转东北方向,称为松花江(几乎全部在黑龙江省境内),流经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于同江
东北约7公里(北纬47°41′,东经132°30′)处注入黑龙江,全长939公里。以嫩江源计算
,松花江全长2309公里。全流域水系发育,干支流总长度为120957公里,河网密度为0.22,
流域不对称系数0.69,弯曲系数1.4。以第二松花江为源计算,全长则为1897公里。嫩江的
主要支流有甘河、诺敏河、雅鲁河、绰儿河、洮儿河等;第二松花江主要支流有二道江、辉
发河、饮马河等。松花江干流的主要支流有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牡丹江、汤旺河等(
图6-3)。
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4.3毫米,折合径流量为733亿立方米(图6-4)。以
干流以南地区较大。山区最大值可达500毫米左右,如第二松花江的上源头道江流域。其次是
牡丹江支流海浪河、呼兰河支流依吉密河、汤旺河支流永翠河流域,年径流深均在400毫米以
上。而松嫩平原年径流深仅有20-30毫米。年径流和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松花江流域的水量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融水补给为辅,因此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也具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的特征。各河流的来水量90%以上集中在畅流期4-10月份,其中6-9月份
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5-80%。洪水多集中于7-8月,干流可延至9月初,洪水历时长达60天
左右。由于流域面积大,因此洪水传播时间长(表6-6)。
松花江流域洪水主要由于暴雨引起,其次是由于几条支流同时涨水而形成洪峰所致。春
季季节性融水补给,各河普遍形成程度不等的春汛,其4-5月份径流量约占全年的15-30%左
右,而以冬季径流量最小,形成夏季水量丰沛,冬季枯水的明显特征。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
,并呈明显的连丰连枯和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但周期长短不等。流域内年径流变差系
数(CV值)一般在0.4—1.0,第二松花江上游地区较小,仅0.2-0.5;而以西部地区最
大,乌裕尔河、双阳河、洮儿河等内流少水区内可达0.9-1.0。丰枯水期径流量相差几倍
至几十倍。如双阳河双阳站,集水面积1861平方公里,丰水期的1969年水量为2.36亿立方米
,枯水年的1968年仅0.0419亿立方米,丰枯年的水量之比为56.3之多。据松花江(哈尔滨
站)和嫩江(富拉尔基站)1898年至1979年资料统计,1898至1927年为枯水期,其中1898-
1907年连

续10年枯水,1908-1915年8年间,是丰枯交替期,而1916-1927年又连续12年枯水。1928-
1973为丰水期,1974-1979年为枯水期,1981年后又进入丰水期。期间有丰平、丰枯交替和
以丰水年为主时期,从而反映了流域内径流多年变化的规律性。
3.泥沙与冰情
流域内的江河泥沙含量不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以呼兰河兰西站为最大,为0.254公斤/
立方米,汤旺河的晨明站最小,为0.057公斤/立方米。年内各月输沙量以4-7月最大。松
花江佳木斯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995万吨;多年平均输沙率以第二松花江的扶余站最大,约为
84.2公斤/秒。侵蚀模数以拉林河的蔡家沟站、呼兰河的兰西站、第二松花江的扶余站为较
大(表6-7)。
流域内河流均有结冰期。由于南北之间的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冬季温差较大,
因此河流冰期长短不同。江河行凌及封冻日期多数在11月中、下旬,解冻多在翌年4月上、中
旬,封冻日期为130-180天。多年平均解冻期相差达1个月以上。多年平均最大冰厚0.8—1
.2米(表6-8)。有些河段受河道形态或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在行凌时常形成冰坝,壅
高水位,造成灾害。易产生冰坝的河段有松花江下游依兰至佳木斯段、汤旺河下游晨明附近
、牡丹江下游长江屯附近等。
松花江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是国内重要的内河水上运输线,也是黑龙江我省主要的
陆地水资源。按其自然特征又可分为松花江干流、嫩江和第二松花江3个部分。
(二)松花江干流
嫩江与第二松花江在三岔河汇合后,折向东北方向流动,称为松花江干流。流经黑龙江
省的肇原、肇东、双城、哈尔滨、阿城、呼兰、宾县、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汤
原、佳木斯、桦川、萝北、绥滨、富锦、同江等17个县和2个市,至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全
长939公里,总流域面积18.5·296·万平方公里。支流众多,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794
条。
松花江干流为平原河川,河面宽阔,水面宽400-3000米,水深一般为2-8米。整个河床
坡降较小,平均为0.076%,洪水期流速为1.2-1.5米/秒。流向基本是自西南向东和东北
方向。10几条较大支流从左、右岸相继注入,干支流总长度48726公里,河网密度0.26。除
牡丹江、汤旺河外,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平原型河道特征。干流河道弯曲系数为1.17。按其平
面形态和河道特性可分为3段:由三岔河至哈尔滨段为上游,实际长度为240公里,弯曲系数
为1.37。河道蜿蜒曲折,流行在平坦的草原湿地之上,坡降较缓,比降为0.15‰。滩地宽
阔,广泛发育着湿地和牛轭湖。河道主槽宽一般为400-600米,水深4-7米;下岱吉水文站
处,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为600-1000米,最大水深为7.9-10.5米,最大流速为1.2-
1.4米/秒;哈尔滨站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200-1430米,最大水深7.9-11.5米,最
大流速1.3-2.2米/秒,枯水时水面宽仅500米,最大水深3米。河底多为细砂和粘土,河
岸边滩明显,并有江心洲形成。此段除拉林河、阿什河汇入外,很少有较大支流汇入。江道
主流摆动不定,时冲时淤。由哈尔滨至佳木斯段为中游,长约421公里。两岸多平原和低山丘
峻,河谷狭窄,坡降较上游大,水流较急。畅流期依兰至佳木斯一段流速达2.5—3.0米/
秒。在沙河子至依兰段,长约35公里的河道为著名的三姓浅滩。石质河床,暗礁遍布,在未
彻底整治前,枯水期水面很窄,水深仅1米左右,给航运造成严重障碍。河段多滩洲,在沙河
子至依兰段共有浅滩达50多处。主航道处水深一般为1.5米以上,曲率半径为400-600米。
河道向东伸展,支流较多,在哈尔滨以下相继有呼兰河、蚂蚁河、少陵河、白杨木河、木兰
达河、岔林河、牡丹江、倭肯河等众多支流注入,水量有较大增加。在依兰附近,河道切穿
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之间山谷,谷窄流急,坡度大,称为松花江的“铁门槛”。佳木斯至同
江河口处为其下游,长约267公里。流经著名的三江低平原区,地势平坦,河面宽阔,水流大
而平稳,主槽宽达1500—2000米,水深2-3米,河道平均比降0.1‰。两岸无大河注入。枯
水期河面上有许多沙岛露出,岸边发育着大面积沼泽,柳树杂草丛生。河槽滞蓄能力较大。
在将入黑龙江一段,往往受黑龙江水顶托,径流下泄不畅,洪水严重时,水流沿江上溯可达
80公里,直达富锦县城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主要站至河口特性见表6-9。
松花江干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季节性融水为辅。松花江干流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588毫米,多年变化在400-9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此时河流水量丰富,6—9月份集中
了全年径流量的65%左右,仅7、8月份就占全年径流量的30-40%,是一年中水量最丰盈时期
,往往出现汛情。松花江干流佳木斯站测得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704亿立方米,哈尔滨以上
河流来水量占55%,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分别占哈尔滨年径流量的40%和58%。多年平均年径流深
为128.3毫米。干流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05.2亿立方米,占全省径流总量的47.4%,是
全省流量最大的区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由于流域周围山地植被复盖
较好,所以河水中泥沙含量不大。地表侵蚀程度较低。哈尔滨站(1955-1980)资料统计,
年侵蚀模数为17.4吨/平方公里;通河站为18.6吨/平方公里;佳木斯站为18.9吨/平方
公里。河水冬季结冰,冰期最长达5个月。其中哈尔滨站自1956年以来,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
136天,通河站为141天,佳木斯站为146天。封冻时流冰天数大约为半个月左右,解冻时流冰
天数在10天之内。北部最大冰厚可达1.4米以上,春季解冻时往往形成冰坝。在依兰至佳木
斯段,1956-1976年的21年中,共出现冰坝13次,冰坝壅水高度一般为4-8米,历时短者为
6小时,长者达2-4天,水位涨率为每小时6-10厘米,最大涨率每小时0.91米,称为凌汛。
水位过程线呈尖瘦型,呈齿状上升,水势凶猛。
伏汛是松花江干流主要洪水期。据哈尔滨站统计,自1898年至1985年的88年中,流量超
过5000立方米/秒的中、高水位共17次,平均每5年1次;流量超过8500立方米/秒的大水年
共7次(按流量大小排列为1932、1957、1956、1953、1960、1934、1969年),平均13年出现
1次(表6-10)。其中以1932年水情最严重,灾害也最大,范围最广,几乎黑龙江省各江河
均出现洪水。下游佳木斯站在1953-1985年的33年中,流量超过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有8
次(按流量大小排列为1960、1956、1957、1964、1985、1961、1965、1953),平均4年多出
现2次。洪水集中出现在7、8月份。据统计松花江干流在7、8月中洪水次数占61%,4-6月占
22%,9—11月占17%。
松花江干流夏、秋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的暴雨和几股洪水遭遇所形成的。哈尔滨段
洪水量主要来自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以及上游支流拉林河;通河洪水主要来自干流;依兰段主
要为松花江上游及牡丹江、倭肯河等的洪水相汇;佳木斯段洪水为松花江干流及汤旺河、牡
丹江等组成,其中受牡丹江影响最大(表6-11、6-12)。
松花江洪水由上游向下游传播。大赉到哈尔滨需7天左右,哈尔滨以下至河口长约699公
里,其间主要控制站有通河、依兰、佳木斯和富锦,一般哈尔滨至佳木斯,大水需15-20天
时间。各支流出口站到达干流控制站的时间是:拉林河蔡家沟站至哈尔滨约4天左右,呼兰河
兰西站到呼兰河口约2天左右,牡丹江长江屯站到达依兰站不足1天,汤旺河的晨明站到达佳
木斯约2天左右。一般大水传播快,而中、小水传播较慢(表6-13)。
松花江干流江阔水深,全线均可通航,4吨以上的大轮船可往返于哈尔滨至同江之间,航
运占国境内黑龙江流域总运量的95%,是黑龙江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水量丰富,水能理论蕴藏
量为147.45万千瓦,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为17.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14亿度
。但目前利用很差。在当前燃料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考虑水利发展方案,既廉价又少污染
环境,可予以充分开发利用,其潜力是较大的(表6-14、6-15)。

(三)支流
1.嫩江及其支流
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麓,海拔高度1030米。经
对源头多次综合考察认为,南瓮河(又称南北河)为其正源,地理坐标为北纬51°20′40,
东经124°25′33″。嫩江从源头起流向为西北转东南至南流,经鄂伦春自治旗、呼玛、爱辉
、嫩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讷河、甘南、富裕、齐齐哈尔、龙江、泰来、杜尔伯特蒙
古族自治县、大安(吉林境内)、肇源等市、县、旗。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三岔河汇入松花江
,河口高程128.22米,河道全长1370公里。流域面积为28.3万平方公里,其中在黑龙江境
内为84816.3平方公里。流域内岗地面积占53.3%,平原低地占46.7%(包括沼泽)。行政
区划包括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吉林省的一部分。
嫩江古称难水,又名那河、猴木连、恒木连、那兀江、那兀连,《明一统志》谓脑温江
,《蒙兀儿史·世纪》载:那江又作狃越河,也作嫩江、诺尼、嫩色禽、猱河、纳兀河、恼
连水、纳悟江,又作呼喇温江(忽刺温江),后经演变而成。“脑温”蒙语为“碧”之意。
清朝称诺尼水。按诺尼与嫩皆满语,意为碧绿之意。二字为汉字的转音,始称嫩江。
嫩江水系河网发达,汇集了源于大、小兴安岭北部东侧的众多支流,流域面积大于50平
方公里河流有229条,河网总长度达45019公里以上,河网密度0.16,河道弯曲系数2.1,是
略为典型的平行状水系。嫩江从右侧注入的支流多是主要源于大兴安岭山脉,沿东南坡面流
动。主要有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
等,绝大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境内。嫩江左侧分布的是小兴安岭及其余脉,注入嫩
江的支流较少,有卧都里河、固固河、科洛河、讷漠尔河、乌裕尔河、双阳河等,主要在黑
龙江省境内(表6-16)。其中乌裕河、双阳河等与泡沼相连,形成无尾河,构成嫩江下游的
闭流区,面积为8.6万平方公里,占总流面积的15.7%,流域面积的不对称系数为0.886。
嫩江干流河道按地理特征分为上、中、下游3段。
河源至嫩江镇为上游段,全长661公里。流向基本是自北向南。近河源一段水流湍急、河
道弯曲,是人烟稀少、地势高寒的原始森林区。嫩江县以上河段流行于山体浑圆、高而不险
的大、小兴安岭群山之中,森林茂密,多沼泽。河谷狭窄,坡度大,水流急,一般水面宽仅
100-200米,洪水时比降为3-4‰,平水时为1‰。支流短小,具有山溪性河流特征。河床组
成多为细砂、卵石及碎石。
嫩江至莫力达瓦旗为中游段,全长122公里。两岸多低山丘陵,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河谷宽3-5公里,水面较上游宽阔,阿彦浅滩以下一般水面宽300-700米。河床由砂砾及
卵石组成。
莫力达瓦旗至三岔河为下游段,全长587公里,河道进入地势低平而宽广的松嫩平原区,
河道蜿蜒曲折,沙滩较多。河幅明显展宽,网状发育。河谷宽达5-10公里,河道比降小,仅
0.05‰左右。同盟以下时有沙州、汊河出现,两岸沙滩地最宽达10公里,滩地上分布着湿地
和牛轭湖,泡沼遍布。该段俗称“黄鱼滩”。齐齐哈尔以下,水面宽达300-400米,水深3-
5米,河道弯曲系数1.08。齐齐哈尔以上,河床组成物质主要为砂及砂砾石,青岗屯以下则
由细砂、粘土组成。
嫩江下游支流较多。右岸的诺敏河和左岸的讷谟尔河几乎同时汇入嫩江,此处滩地受干
流和二支流的长期冲积,因此在拉哈附近形成了宽达10公里的滩地。滩地上草木丛生。由于
无堤防工程,所以在洪水期,水流漫溢,大面积被淹,左岸几乎威胁到齐嫩铁路路基。
为了解决大庆石油化工、油田注水、松嫩平原的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和乌双地区灾害的
治理,在本段左岸修建了大型综合性的水利建设工程——引嫩工程。此项工程共分北部引嫩
工程、南部引嫩工程和中部引嫩工程3部分。
北部引嫩工程位于松嫩平原腹地,从嫩江干流无坝引水,渠首在讷河县拉哈镇嫩江渡口
上游。渠水近期引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建筑物按50立方米/秒设计。引渠长425米。渠道
工程全长245公里。“北引”近期年引水量4.65亿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引水量逐年增加(表
6-17)。1980年引水量达5.5亿立方米。
中部引嫩工程位于乌裕尔河、双阳河的尾部闭流区。主要为了治理风沙、干旱、洪涝、
盐碱等灾害。先后开挖了干渠、水库、八一运河、泄水工程和连环湖近期补水工程,并发挥
了重要作用。
南部引嫩工程位于嫩江下游左岸,松嫩平原西部的干旱地区。渠首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
治县他拉哈的红土山下,从嫩江左岸将水引进8个自然湖泡中,形成一个270平方公里的库区
,蓄水6.5亿立方米,经泄水闸与松花江相连,整个工程长约141.3公里,正常年设计引水
流量50立方米/秒,年引水达3.84亿立方米,丰水最大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
引水量达4.5亿立方米。对本区发展芦苇、养鱼等发挥了综合效益(工程状况详见水利志)
。
嫩江流域水量丰富,是松花江水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12.56亿立
方米,占黑龙江省总水量的17.8%,径流深为98毫米。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并集中于6-
9月份。汛期出现在7、8两月。据有记录以来至1985年的资料统计,嫩江干流历史洪水有6次
(1794、1886、1897、1908、1929、1932年),以1794年为最大,是松花江流域最早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有4次(1955、1956、1957、1969年),以1955年的一次为最大。其干流库漠
屯实测洪峰流量为3790立方米/秒,阿彦浅站实测流量6250立方米/秒。洪水多由右侧各大
支流来水所形成。这些支流源于大兴安岭的东南坡,地形条件有利,在夏、秋之际常成为暴
雨中心,产流条件好,支流水相继汇入干流而形成大洪水。如干流的同盟站,1956年和1965
年的洪水,甘河来水占43.1-45.2%,诺敏河来水占38.3-40.5%。此期间嫩江水集中了
全年径流的63-64%。水位变幅1.5-6.5米。径流的年变化比较大,以江桥站为例,最大径
流量为10600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为74.6立方米/秒。春季融水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由于流向自北向南,融水沿河槽相继流出,因此春汛不明显。冬季径流明显减少。河流结冰
期达5个半月左右,源头可达半年之久,平均最大冰厚1米以上。
嫩江水力资源丰富,平均径流总量为225.0亿立方米,年径流深79.6毫米。干流理论蕴
藏量为56.7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7.57亿度。但目前利用很少。已开发的效益显著,今后应
认真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廉价、无污染、效益高的特点。嫩江下游100-300吨轮船可以通
行,水质优良。下游两岸泡沼众多,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讷谟尔河 讷谟尔河是嫩江左岸的支流。清《会典》称纳默尔,《盛京通志》称讷穆尔
,《水通提纲》称讷莫里,讷谟尔系各转音而来。发源于北安境内双龙泉附近的小兴安岭西
南坡(佛仑山岭),河源高程410米,流经北安、德都、五大连池、讷河等地,在讷河县城西
南约39.6公里处注入嫩江。河口高程182米。全长569公里,流域面积13945平方公里。沿途
汇集了20余条大小支流,主要的有右通子河、石龙河、老莱河等,其干支流总长度为2638公
里,河网密度0.19,弯曲系数2.6。讷谟尔河上游地区是森林分布较广的山地区,整个河床
占据着宽广谷底的右侧,滩地宽广。中游的右岸滩地宽达5-6公里,并有塔头草分布,左岸
滩地较窄。河流在大面积低平沼泽中流动,水流缓慢,比降0.35‰左右。讷谟尔河年平均径
流量为54.0立方米/秒。主要集中在7-9月份,此时水流漫溢形成汛期。丰、枯季节变化明
显,含沙量不大。有近6个月的结冰期,平均最大冰厚1.16米。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5.71万
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1.13万千瓦,年发电量0.41亿度。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乌裕尔河《清一统志》称呼雨哩,在《盛京通志》中又称呼裕尔,通称乌雨尔;《黑龙
江志稿》称瑚裕尔、乌羽尔河、蒲与路河等,这些名称均为一音之传。呼裕尔,满语是涝洼
地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称乌裕尔河。
乌裕尔河是嫩江左岸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一条无尾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
北安、克东、克山、拜泉、依安、富裕等县,于富裕县雅州附近折向南,尾闾消失在齐齐哈
尔以东、林甸县西北的大片苇甸、湿地之中。尾闾高程145.0米。河流全长576公里。河道平
均比降0.46‰,流域面积23110平方公里。平均宽度61公里,最大宽度80公里。河流从小兴
安岭南麓流经起伏状丘陵地带,坡度较缓;下游进入平原区,两岸沼泽广布,曲流发育,支
流多分布于左岸。过富裕县后,河流的尾闾部为九道沟苇塘,已无明显河道,流经地区地势
极低平,水流滞缓,河道比降约0.04‰。上游来水当年则流不出本区,在滨洲铁路以南形成
许多大、小湖泡和闭流区,其中最大的是连环湖。1980年前对本区进行了整治,修建了长达
64.9公里的输水干渠.打通了60公里苇道,使本区与嫩江可以相通。流域内干支流总长为1
919公里,河网密度0.13,弯曲系数2.5。
乌裕尔河水量不大,多年平均流量仅为29.1立方米/秒,且季节变化明显,据依安站资
料,年平均流量为20.4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6.317亿立方米,年径流深85.1毫米。枯
水季节,下游便消失在大片沼泽湿地之中,而与嫩江断开,在降水丰沛的7-9月份,水量急
剧增加,并沿故道泄入嫩江,但由于乌裕尔河下游渲泻不畅,泡沼连片,造成洪水威胁。乌
裕尔河泥沙含量不大。依安站测得年平均输沙率为3.43公斤/秒,年平均输沙量为10.8万
吨。冬季结冰,平均最大冰厚不足1米,安侨站为1.1米,依安站0.84米。主要支流有轱辘
滚河、鸡爪河、闹龙河、鳌龙沟和润津河等。
2.阿什河
阿什河是松花江干流右岸的一级支流,形成于第四纪晚期,距今约2000万年左右。阿什
河古称阿勒楚喀河。宋代称为“按春”、“安出虎”、魏谓“安车骨”;《金史》称“按出
虎水”、“阿触胡”、“阿术浒”;明朝《女真译语》中称“安春温”,女真语“金”之意
,明朝又叫“阿失”,“阿宾河”;清雍正三年改“阿勒楚喀”为“阿什河”。“按出虎”
、“安春”、“阿什”满语均为“黄金”之意。
阿什河流域北以松花江干流为界,南与牤牛河(拉林河支流)相邻,东为蚊好河,西是
马家沟河。地理坐标在北纬45°49′15″-45°96′15″,流域包括尚志、五常、阿城、哈
尔滨等市县,总面积达3581平方公里,呈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与地势降低方向一致。流
域内地形较缓,天然落差325米,其中山地面积为18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8%,丘陵面
积539.2平方公里,占15%,平原面积1185.8平方公里,占33.2%。流域内上、中游地区较
高,一般在300-700米,最高达827.6米(大青山)。全流域森林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植
被覆盖率为35%。流域面积多偏重于右岸。
阿什河属于半山区河流。发源于尚志县内的帽儿山东北的蜜蜂山(扇面山),河源高程
440米。河流开始作西南方向流动,在青龙山附近改为西北,于哈尔滨市北部12公里处注入松
花江,干流河道全长213公里(曲线长),直线长度为133公里,弯曲系数为1.6。阿什河干
流一路上汇集了流域内大、小支流79条,河道总长度为1277.87公里,河网密度为0.36公里
/平方公里,水系呈羽状。流域内支流较多,且偏于右岸,左岸较少。主要支流有12条,右
岸有阿城河、石头河、玉泉河、海沟河、小黄河、东风沟注入;左岸有黄泥河、柳树河、樊
家河、怀家沟、庙台沟、信义沟注入。阿什河流域平均宽度有30公里,流域完整系数为0.1
5,流域延伸系数为3.4,不对称系数为-0.33。
阿什河上游流经山区,河谷较窄,一般宽度小于1公里,坡度陡、水流急,河道比降较大
,平山以上平均为3.42‰,平山以下两岸为宽广的滩地,至下游地带尚较开阔。进入平原区
后,河道异常蛇曲,导致洪水来时排水不畅,乃至成灾。中游地区,河道比降为1‰-1/15
00,下游约为1/2000,阿城铁桥以下至河口比降约为0.25‰。上游水流湍急,具有较大的
冲蚀能力。从河床组成来看,平山以上至河源多为卵石;平山至马鞍山,从小石头河附近变
为砂质,马鞍山至墨里街为砂和细砂,至河口多为泥质河床。该河段在长林一带,由于冲刷
严重,沟头发展速度较快,往往造成水土流失,沟壑发育,现已采取较好的治理措施。
阿什河流域内,上游降水丰沛、径流量大,下游降水量少、径流量小,与地势高程成正
比。帽儿山一带的径流深在200毫米以上,而至河口处仅50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
.4亿立方米,7-9月份占58.8%;年径流深为148.2毫米。春季径流量很小,冬季冻结,1
1-3月份仅占3%,几乎断流,丰枯水位相差达4-5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大,最大流量和最
小流量相差达100多倍,年径流深与变差系数成反比,在山区变差系数为0.5,平原区为0.
9。在4-9月份灌溉期的径流量占径流总量的70%。
由于阿什河上游地势较高,坡度大,泄洪能力低,洪水暴涨暴落,来势凶猛,遇大面积
暴雨或集中降雨易泛滥成灾。平槽泄洪能力相当两年一遇的洪水,阿城镇附近的河道泄量为
每秒150-200立方米,出口处也只能渲泻每秒300立方米。加之中下游河道弯曲,严重的影响
到水流的排泄。因此阿什河历史上曾形成1897、1932、1955、1956、1957、1959、1960等多
次大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前1932年为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2254立方米;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以1960年最大,洪峰流量每秒1540立方米,致使干流两岸淹没面积达11.94
万亩,总面积达16万亩左右,冲毁哈同公路桥1座,阿城糖厂、亚麻厂被淹,造成巨大损失。
洪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际的大量降水时期,洪峰出现时间在7-8月,最迟在9月初;春季融水
径流很小,一般不能形成洪峰。因此阿什河洪峰形状多为夏峰型,洪峰流量大,峰值高,持
续时间短,一般3-5天,俗称“牤牛水”。洪水主要来源是暴雨或集中降雨。阿什河口处常
受松花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可达4公里。
阿什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6.3立方米/秒,天然落差为223.2米,利用落差28米,干流水
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5万千瓦,但开发利用较少。由于枯水期水量很小,水深不大,下游
多沙滩,河道曲折,因此无航运价值。但对两岸农田具有灌溉之利。
3.呼兰河
呼兰河是松花江干流左岸的一条较大的一级支流,《金史》称为“活刺浑河”,《明一
统志》谓“忽刺温江”,《水道提纲》、《盛京通志》俱作“呼轮河”,《黑龙江外记》作
“霍伦河”,《呼城守尉印》称“胡兰河”,《协领印》记作“湖兰”,直至1732年(清雍
正十年)始称呼兰河。满语为“烟囱”之意。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铁力县东北部的炉吹山,河源海拔580米,干流自河源向
西流动,与支流通肯河汇合转南流,又折向东南,汇入泥河,流经铁力、庆安、北安、绥棱
、海伦、绥化、望奎、拜泉,明水,青冈、兰西、巴彦、呼兰等13个县市,最后在哈尔滨东
北部约4公里处(呼兰张家店附近),由左岸注入松花江。河口海拔117.42米,全长523公里
,河道平均比降0.88‰,干支流总长度6748公里,河网密度0.22,河道弯曲系数2.5。流
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总流域面积为35683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106.4米,最大宽度
590公里。流域汇集了兴安岭南部和西部的较大支流10余条,属扇形树枝状水系,其中最大支
流为通肯河和努敏河,通肯河长345公里,流域面积为9880平方公里。流域内东北部为山区,
面积为114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37%;中部为丘陵,面积为7960多平方公里,占22%;西南
部为松嫩平原,面积约12700多平方公里,约占41%。流域中水系大致以支流通肯河为轴呈一
扇形向东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表6-
19)。较大支流集中于右岸,因此右岸流域面积明显的大于左岸,呈不对称状,不对称系数
为-1.43。呼兰河及其支流上游均为山区,河流比降2‰。下游则进入广阔的平原,河道曲
折,弯曲系数为2.53。铁力站最大水面100-900米,最深水深2.4—3.4米,河网密度为0
.218公里/平方公里。
呼兰河流域的水量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为450-750毫米不等,
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因此使上下游的径流量有很大差别。在上游山地森林区,最大降
水可达1000毫米,是黑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水流迅速汇集河槽,水量丰富。如铁力站,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531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291.1毫米,秦家站年径流深为241.3毫米
。下游平原区地势平坦,河面宽展。降水减少到350毫米左右,蒸发强烈,径流量远较上游少
,西部最小径流深仅25-30毫米。径流系数由下游向上游增大。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6—9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其铁力站多年平均7月降水达178.4毫米,秦家达177.1
毫米;而铁力7月最大降水高达374.2毫米(1962年),秦家高306.9毫米(1956年),此时
河川径流量也最大(表6-20),均占全年径流量的70%左右。据铁力、秦家、兰西、青冈等
站数据统计,6-9月份径流量分别占全年径流量的68%、71%、71.3%和79%;又据兰西站年径
流各月多年平均分配情况看,7月占15%,8月占31.3%,9月占16.5%,一旦暴雨过后,便有
洪水发生。而11-3月份为枯水季节,兰西站(1953-1979年),这几个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
5.6%;春季由于冰雪融水补给,往往形成春汛。
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最大与最小径流量相差悬殊,其倍数达6.5倍以上,
在支流通肯河的联合站高28.64倍,青冈高达47.3倍(1956-1979年资料统计)。丰枯水期
变化显著,旱涝现象严重。
流域内气候复杂,春季多风少雨,夏、秋季多雨且强度大,冬季多雪。因此常形成春旱
、夏涝、秋早霜的情况。由于补给的季节分配不均,使河川径流量有较大的变化。呼兰河最
高水位相应出现在径流量最大的7-9月份。据铁力站1952-1979年28年资料,多年汛期平均
水位为207.97米,多年汛期平均最大流量251立方米/秒,而6-9月份,最高水位达209.3
1米(1962年7月28日),最大流量达945立方米/秒(1962年7月28日),铁力出槽水位207.
90米;兰西站多年汛期平均最高水位为127.28米,流量1120立方米/秒,而6-9月份最高水
位129.57米(1962年8月2日),最大流量5120立方米/秒(1962年8月2日),(出槽水位1
27.20米)。最低水位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前,偶尔出现在5月或6月初。据兰西站1950-
1979年资料,最低水位为122.75米(1978年6月9日);水位变幅最高达7米之多。一般在4米
左右,主要因为呼兰河上游为山区,无大型蓄水工程的调解,加之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致
使径流呈暴涨暴落现象。1962年的兰西站测得,呼兰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达5120立方米/秒
,相当于20年一遇,历时较短,仅2-4天。多年最小流量仅为0.025立方米/秒(1977年)
。下游河段平缓,河滩宽广(一般可达3公里),洪水流速缓漫,滞水时间较长。汛期呼兰河
受滨北线呼兰铁路桥束窄影响,壅高水位达60厘米,又受松花江水顶托12-20天,呼兰县的
乐业、利民乡一带排水受阻,内外水位相差为2.5米,最高达3.64米,历时80余天,致使内
水无法排除,形成1956、1961、1962及1982、1983年的连续洪水灾害.堤防决口淹没大量农
田及房屋,造成严重的内涝,损失惨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兰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54
公斤/立方米,历年最大含沙量2.8公斤/立方米(1965年);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6.8吨/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沙率30.7公斤/秒、输沙量101吨,而历年最大年输沙量达169万吨(
1973年)。呼兰河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历年平均封江日期为11月13日,解冻时间为4月11日
,平均冰层厚度1米左右,最大冰厚可达1.43米(兰西站)。
呼兰河水量较丰沛,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2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为47.0亿立米,
天然落差355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1.52万千瓦,待充分开发利用。
4.拉林河
拉林河是松花江干流右岸的一级支流,金史称“来流河”,《元史》称刺林河,清代始
称拉林河。“来流”、“拉林”满语均为“欢喜”之意。
拉林河发源于张广才岭南部别石砬子山,大致向西北方向流行在黑龙江省、吉林省交界
处。主要经过吉林省的舒兰、榆树、扶余和黑龙江省的五常、双城和尚志等6县,于双城县多
口店附近注入松花江干流。河流全长448公里,总流域面积为19215平方公里,在黑龙江省面
积为11290平方公里。流域内上游为山区,山岗地面积为3296平方公里,占29%,坡地面积为
3793平方公里,占34%;下游平原洼地,面积为4201平方公里,占37%。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
降低,直至松花江河谷。河道总落差为479米,河道平均比降1.1‰。流域不对称系数0.15
。
拉林河河道弯曲,水系发育,多汊流,呈树枝状水系。流域内干支流总长度5915公里,
河网密度为0.309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95。溪浪河口以上为上游,属于山区
。沈家营以上两岸山势险要,紧逼沿岸,河谷深窄,比降大约2.5‰,宽仅500米。沈家营水
文站处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70-90米,最大水深3.0-5.0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
50米,最大水深0.9米。溪浪河口至卡岔河口为中游,平均比降为0.33‰,河流流出山区后
进入起伏的谷地,河谷逐渐开阔,河道较上游弯曲,两岸地势低平,有泡沼分布,洪水期常
被淹没。卡岔河口以下至松花江人口为下游段,河道流行在低缓的平原上,且多蛇形弯曲,
平均比降在0.2-0.17‰,中低水位时河槽不明显。蔡家沟水文站处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
宽170米左右,最大水深4-6米。拉林河主要支流有牤牛河、溪浪河、卡岔河、大荒沟、灰塘
沟等,以牤牛河为最大,长约213公里,流域面积5331平方公里。
拉林河水量主要以降水为补给。流域内平均降水量为500-800毫米,上游山区大,下游
平原小,且集中于6—9月份,而4、5月份降水少,风大,更加大了蒸发量,因而常造成春旱
秋涝现象。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的年内分配基本一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8月份,约占
全年径流量的35%,而6—9月份的径流量可占全年的60-70%(表6-22)。冬季11月至翌年3
月径流量较小,是一年中的枯水时期。春季融水补给水量略有增加。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
多年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一般均在4倍以上(表6-23)。丰枯水年交替明显。
拉林河的泥沙以蔡家沟站的26年统计资料为例,多年平均输沙率为19.6公斤/秒,年输
沙量达62万吨,侵蚀模数为33.87吨/年平方公里,其中以1960年的输沙量为最大,达208万
吨,含沙量以1980年6月17日为历年最大值,达2.6公斤/立方米。拉林河水质好,多重碳酸
盐类水,总矿化度小,是工、农、渔业及民用的良好水源。拉林河结冰期约达5个月左右,最
大冰厚达1米之多。
流域内水量丰富,平均年径流量为34.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78.0毫米,河流天然落差
47.5米,理论蕴藏量8.11万千瓦。目前已利用的仅占20%。流域内已建有龙凤山等大型和中
、小型水库,业已发挥防害效益。
5.蚂蚁河
蚂蚁河位于黑龙江省的中部,是松花江右岸的较大支流之一。《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
中称蚂蜒河,“蚂蜒”满语“时也”
蚂蚁河发源于尚志县内亚布力乡内的老爷岭,河源高程为920米,流经方正、延寿、尚志
3县,于通河镇附近对岸注入松花江。河口高程为104.7米。河道全长341公里。总面积为10
727平方公里。其中山岗地面积占52%,坡地面积占38%,平洼地面积占10%,流域面积偏于右
岸,流域不对称系数-0.24。蚂蚁河支流众多,沿途接纳近300条大小支流汇入,其中主要
的有18条,且以右岸的东亮珠河为最大(表6-24)。河道形状明显呈“L”形。流域内干支
流河道总长达3601公里,河网密度为0.34。弯曲系数3.2。
蚂蚁河大部分流行于山区,最大海拔高为1206米,属于山丘性壮年期河流,具有较典型
山溪型河流特征,河道呈蛇型弯曲,河道平均比降为2.4‰。按其河道特性可分为3段。一面
坡以上为其上游,流经山岳地带,多为林区,河道狭窄,比降较大。一面坡水文站在中高水
位时测得最大水面宽140米左右,最大水深2.6—4.6米,枯水时水面宽仅60米,最大水深不
到1米。河床组成多为碎石和卵石,水流清澈、急促。一面坡至延寿镇为中游段,多为丘陵地
区。河道弯曲,流向多变。尚志一带河谷较窄,水面宽仅27米,河谷向下游方向开阔,在延
寿水文站处中高水位,最大水面宽可达150-1740米,最大水深2.5-7.1米,枯水时最大水
面仅10米,最大水深0.2米,河道比降变化较大。河床组成多为粗砂,向下游方向为细砂,
流量较上游略增。延寿镇以下至河口为下游段。河谷开阔,河道极其弯曲,流行于冲积平原
之上,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流量大增,比降较上、中游为小。下游出口莲花水文站处中高
水位时,最大水面宽可达260-1900米,最大水深为2.6-6.0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45
米,最大水深可达1米以上,河床多为细砂和土质。
蚂蚁河流域是黑龙江省农业区之一,水土资源较为丰富,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0-
800毫米,但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6-9月份。暴雨次数较多,成为黑龙江省的一个降
雨中心,此时为径流提供了充足的补给,河流水量丰沛,6-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
60-70%,11月至翌年3月的径流量仅占5-10%(表6-25)。径流年际变化很大(表6-26)
最大年份数值是最小年份数值比均在8倍以上。由于上游大部是林区,因此河流中泥沙含量不
大,一面坡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7公斤/立方米。由于流域冬季严寒,致使河流结冰期
长达5个月之久,最大冰厚1米以上。流域平均年径流总量22.7亿立方米,年径流深248.2毫
米。水量尚较丰富,河道天然落差达577米,理论蕴藏量为6.29万千瓦,均待开发利用。由
于河道异常弯曲,且多沙滩,因此无航行之利,仅小型渔船可行驶。
6.牡丹江
牡丹江是松花江中游右岸的最大支流。《新唐书》称思汗河,《金史》称胡里改河,《
元史》称呼尔哈河,《明一统志》谓忽儿海河、呼里改河,《盛京通志》叫虎尔哈尔。《吉
林通志》称瑚尔哈河,直至清代始称牡丹江。满语称“稷丹”即“曲曲弯弯”或“响水”之
意,牡丹江即为曲曲弯弯的江。
牡丹江发源于吉林省境内长白山脉的白头山之北的牡丹峰,海拔高程为1100米,自源头
向东北方向经吉林的敦化、蛟河两县后,流经黑龙江省的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
等4县1市,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河口高程为93.2米,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37023平
方公里。呈长条形。宽度系数仅0.17。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面积为28543平方公里。其中山丘
地带面积较大,占76%,坡地占20%,平原地占4%左右。河道天然落差1007米,河床坡降大,
平均比降1.39‰。流域内支流发育,先后有16条较大支流汇入,其中以乌斯浑河和海浪河为
最大。流域内干支流总长13856公里,河网密度0.37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2.0
,不对称系数0.10(表6-27)。
牡丹江大部分流行于高山峡谷之中,按河谷特征大致可分为4段。镜泊湖以上为上游段。
敦化以上河段流经中、低山区,穿行于深山密林的溪谷之间,河谷狭窄,比降为5‰,河谷平
原多为洼地。敦化以下,沿河多为玄武岩断崖峡谷,两岸多森林和沼泽。据大山嘴子水文站
处测得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70米,最大水深1.1米。主要支流均在吉林省境内,有沙河
、黄泥河、珠尔多河等。水流沿牡丹江上游河道由南进入镜泊湖。在湖的北部出口处,形成
落差20米的吊水楼瀑布,水流渲泻入牡丹江河道,奔向东北方向。
镜泊湖至牡丹江市为中游段,流经玄武岩台地,河面狭窄,两岸悬崖陡壁,东京城以下
河谷渐次展宽,两岸地形低缓,在宁安以上有大依沟、小依沟等支流汇入,此段主要支流有
连花河、蛤蟆河、海浪河等。其中以海浪河为最大支流,长约212公里,流域面积为5234平方
公里,在注入干流处形成冲积平原,此段河道弯曲,其弯曲系数为2.1,水流平稳,河道比
降为0.4-0.5‰,沿岸玄武岩台地广布,在镜泊湖附近,河床多巨大石块。据石头、牡丹
江两处水文站测得,最大水面宽有200-350米,最大水深在5.0-9.0米,枯水时最大水面
宽170米,最大水深2米左右。
牡丹江市至长江屯为下游段。河流重新进入山区,穿行于张广才岭和肯阿特岭之间,山
岭重叠,河谷深切,两岸陡峭,水流急促,河道比降为0.95-0.43‰。河道弯曲系数1.9
5-2.09。河岸多卵石,主要支流有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河子、五虎林河和乌斯
浑河等,其中以乌斯浑河为最大。
长江屯以下河流进入较为宽阔的河谷平原,依兰附近山谷骤然开阔,由倭肯河和松花江
干流冲积形成冲积平原,水流自由蜿蜒,分汊较多,有河中岛出现。据长江屯水文站测得,
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240-1030米,最大水深6-11米,枯水时最大水面宽220米,最大水深
2.5米。
牡丹系水系大部穿行于山岭之间,具有山区性河流的特征,水流湍急,丰水期最大流速
达2.0—4.0米/秒,支流多数短小,河中多礁石及大砾石,地表径流丰富。全流域多年平
均径流总量为88.3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27.7毫米(表6-28)。牡丹江的水量主
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由于区域内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因此径流量的年内季节分配也有较
大的差别。其中夏季(6-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3-64%,且由于受台风影响,暴
雨集中,常形成夏季的暴雨洪水,如1957年8月21日的台风暴雨,中心在牡丹江的四季通,日
雨量为154.5毫米,暴雨范围较大;1960年8月23日的台风暴雨,中心在牡丹江上游的大桦树
川,日暴雨量为149毫米,暴雨迅速汇集河槽,形成牡丹江的洪水,长江屯站的洪峰流量为8
580立方米/秒。洪峰呈单峰型,并且对佳木斯构成洪水威胁,占佳木斯站有实测资料以来最
大的一次洪峰流量(18400立方米/秒)的47%。1964年及1965年牡丹江也发生较大水情,长
江屯水文站测得1964年8月22日洪水量为10200立方米/秒,1965年8月9日为6350立方米/秒
,均构成了松花江干流佳木斯站的洪峰。而春季(3-5月份)融水补给较丰富,也常形成春
汛,冬季径流量最小(表6-29)。
由于河流流经山区,因此每次较大降雨后,几乎均会出现洪峰,而上游地区由于镜泊湖
的调解,使河水变化趋于缓和。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枯水期交替明显,最大多年平均
流量和最小值的倍数达7倍,牡丹江长江屯站按1964的洪峰水位101.60米,流量10200立方米
/秒的流量,重现期均为29年,期相应频率为3.7。
牡丹江流域位置偏东南,结冰期在全省河流中稍短。一般于11月初开始结冰,行凌时间
短,11月中下旬即可完全冻结。牡丹江最早于11月5日封冻,于次年4月初解冻。牡丹江站最
早解冻时间是3月18日。最大冰厚1.44米,历年平均冰厚1米(牡丹江站)。由于河流大部流
经山区,森林茂密,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水清澈。牡丹江站20年统计结果(截止1979年
),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1公斤/立方米,其中以1965年含砂量为最大,达0.292公斤/立
方米;多年平均输沙率为16.0公斤/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25万吨,其中1965年最大,达
206万吨;河水水质优良,一般属重碳酸盐水,总硬度不大,矿化度不高,适用于灌溉、渔业
及饮用水标准。近年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牡丹江市鱼样分析,每公斤含酸量:鱼头
5.74毫克,鱼肉3.77毫克,超标18-28倍;除此之外氢化物及其它金属等污染物严重超过
标准。污染源主要是牡丹江市的各造纸厂、化工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工厂排放的废水及废
渣,还有生活污水等。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保护地表江河的水质。
牡丹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天然落差达868.7米,利用落差为333.1米,水能蕴藏量为
75.51万千瓦,有多处优良坝址,开发条件较好,目前可能开发的站点主要有兰岗电站、三
间房电站、莲花泡电站、二道沟电站、长江屯电站等20多个,而现有发电量仅占22.2%,牡
丹江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7.倭肯河
倭肯河为松花江中游右岸大支流之一。辽代时称仆干水、布尔噶水,明代称呕罕河,《
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称倭坑河、倭和江。“仆干”“布尔噶”、“倭肯”均为满语,即“
柳条河”之意。
倭肯河发源于完达山脉西北侧、勃利县的东北边缘,河源海拔为410米。流经七台河、勃
利、桦南、依兰3县1市,于依兰镇东侧约1公里处注入松花江,河口高程为93.00米。全长4
50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流域面积1101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50公里,最大宽度1
40公里。流域内山岗地面积占32%,坡地面积占50%,平原洼地面积占18%。
倭肯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平原性河流,河道弯曲,流向多变,河道弯曲系数3.8。河流干
支流总长度为2354公里,河网密度为0.21,流域不对称系数-0.38,河流流入下游平原区
后,地面坡度平缓,比降较小,网状发育,支流密集。右岸较大支流有挖金沙、七虎力河、
八虎力河、松木河等。左岸支流较小,主要有茄子河、七台河、碾子河、连珠河、吉兴河等
;倭肯河桃山以上多山地丘陵,河谷狭窄呈“V”型。当金沙河汇入后,河谷稍开阔,呈“U
”型谷,河漫滩达2公里。桃山水文站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达500-1000米,最大水深达
2.3-2.5米,枯水时水面宽仅近20米,水深不到1米。河段至倭肯以下便进入平原区,流速
减缓,水浅,倭肯站测得枯水时水面宽仅10米,最大水深0.1米。
倭肯河水量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雨年内分配基本一致。一般
从11月至翌年3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3-4%,而6-9月份却占66.4%,形成伏汛。但对
其松花江干流形成佳木斯的洪峰影响较小,一般仅占佳木斯洪量的0.1-3.1%,仅1960年占
的比例较大,为12.9%。春季4-5月份,由冰雪融水的补给,径流量较冬季明显增加,约占
全年的20.4%(至1979年,倭肯站)。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倭肯站资料表明,年平均最
大流量43.4立方米/秒(1960年),最小流量为0.74立方米/秒(1977年),相差58倍之
多,丰、枯水年水量变化十分显著,造成流域内旱涝不均。倭肯河每年11月中旬结冰,次年
4月上旬解冻,冰期长达近5个月之久,春、冬流冰天数分别平均为5天和10天左右。河流泥沙
含量较小,据倭肯站23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输沙率为1.7公斤/秒,年输沙量为5.3万
吨,年侵蚀模数为12.6吨/年·平方公里。其中以1973年输沙量为最大,为14.3万吨。
倭肯河流域位于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水量不复充足。其多年平均流量为16立方米/
秒(倭肯河站1955-1979年25年统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5.06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
1.6毫米。天然落差236米,利用落差18.1米,理论蕴藏量为2.04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利资
源较少,目前流域内仅有向阳山大型水库1座,桃山水库尚未完工。倭青河流域是合江地区主
要粮食产区,七台河市是全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
加,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有效地抗旱、防涝以及工矿企业及生活用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
8.汤旺河
汤旺河是松花江左岸一条较大支流。《金史》称桃(陶)温水、涛温、土温,《元史》
称桃温,明代谓吞河、屯河,清代始称汤旺河。这些名称的满语之意为“岛子”。
汤旺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伊春市乌伊岭区桔源林场43林班附近),河源地理坐标为
东经129°11′,北纬48°44′,海拔高程为580米。由北向东流经伊春市和铁力、汤原两县
,于汤原县城南约5公里处注入松花江。河流全长509公里,平均比降0.7‰,流域面积2083
8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岭重叠,西高东缓,为小兴安岭余脉,其山地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8%
。流域边缘的左侧山岭较高,多在700-1000米之间,右岸多在400-600米之间,谷地两侧悬
崖耸立,区域内平原仅占2%,多分布于浩良河以下。流域面积偏于右岸,不对称系数为-0.
560,汤旺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其干流汇集了流域内大小支流达6
11条,其中较大的有15条,区内水网密集。呈树枝状分布,干支流总长度4692公里。河网密
度为0.23,河道弯曲系数为2.2。支流分布较为均匀,每隔20-40公里即有一条较大支流注
入。右岸支流较大且多,主要有西汤旺河、红旗河、丽林河、友好河、双子河、伊春河、南
岔河等;左岸主要有抗美河、五道库河、大丰河、朱拉必拉河、亮子河等。
汤旺河有东西两源,其中以东汤旺河为主流,东西两源汇合后方称汤旺河干流。大部分
河道穿行于深峻的峡谷中,比降大,伊春以上为0.86‰,伊春以下为0.67‰,河槽呈“V”
或“U”形。两岸多悬崖峭壁,森林密布,水流湍急,伊春至红山间,河床多基岩出露,上多
巨大的卵石,水面上常有礁石出露,水下有暗礁,其中尤以金山屯至沙山为甚,不宜航行。
河谷宽一般在1.5-3.0公里。上游五营水文站测得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20-220米,
最大水深4.3-6.6米,最大流速每秒达1.7-2.9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仅80米,最
大水深1.6米,最大流速每秒0.2米。中游伊新站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70-240米,最大
水深5.3-7.0米;枯水时最大水面宽140米,最大水深1.4米。下游沙岭(晨明)站中高水
位时,最大水面宽210-340米,最大水深3.2-6.2米;枯水时最大水面宽170米,最大水深
1.0米。浩良河以下河流流行在冲积平原之上,河谷突然开阔,宽达10几公里,水面也展宽
,比降减小。河床组成物质多为砂砾。
汤旺河流域地处纬度较高,区内高山林立峰峦起伏,气温较低。由于森林茂密,植被发
育,蒸发量较弱,因此河流水量丰沛,并以融水和降雨混合补给,其中以降雨补给为主。流
域内平均年降水量约为520毫米,且多集中于6-9月份,此时河流补给充分,致使河川径流量
年内分配不均匀。据汤旺河沙岭(晨明)站26年资料统计,6-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
的71.5%。而11月至翌年3月份,长达5个月的时间,径流量仅占全年的4.4%,4、5月份冰雪
融水补给,径流量略有增加,两月径流量占全年的15.2%(表6-30)。年内丰枯水期变化明
显。夏季是全年丰水季节,一旦有暴雨或集中降雨时,常有洪水出现。洪水历时短,峰值高
,呈单峰型。沙岭站1961年的洪水(峰值出现在8月9日)洪峰流量为5280立方米/秒,相应
频率3.5%,重现期约29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平均流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4倍之多
。
汤旺河流域森林茂密,植被复盖较好,因此河流泥沙含量低。据晨明站17年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57公斤/立方米,多年逐月平均含沙量高值出现在7、8月份,历年最
大含沙量出现在1968年7月26日,为1.2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率为7.93公斤/秒,
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5.1万吨,侵蚀模数为13.3吨/平方公里·年,历年最大输沙量出现
在1969年,为54.6万吨。汤旺河有较长的冰期,据晨明站28年统计资料(至1980年),多年
平均封冻天数为156天,平均封冻日期为11月11日,最早在10月28日(1976年),最迟在12月
7日(1979年);历年平均开江日期为4月16日,最早在4月1日,最晚在4月26日(1955年);
冬季流冰天数平均为12天,春季为9天,在个别河段,往往形成冰坝,壅高水位,造成灾害。
历年平均冰层厚度为1.15米,最大冰厚达1.55米(1973年1月5日),最小冰厚为0.78米(
1978年1月21日)。汤旺河水质良好,对晨明站水样分析结果,多年平均PH值为6.9,多年平
均矿化度为117毫克/升,多年平均总硬度为23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水,上游水质保护较
好,下游已出现污染迹象,需予以注意,保护好水源。
汤旺河水能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1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264.3毫米。流域
天然落差435米,可利用落差128.4米。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汤旺河
为24.21万千瓦,伊春河、五道库河、大丰河、西南岔河等计为6.44万千瓦。流域内可能开
发利用的电站总数达26处,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仅1处。汤旺河流域的水能资源将有巨大的潜
力,待开发利用。
三、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右岸的一大支流,也是中国东北部中苏边境上的一条重要界河。《吉
林通志》中称乌子江、戊子河,满语为“天王”之意。金代称阿里门河,元代谓忽吕古江、
阿速古儿水,明朝叫阿速江、亦速里河,清代始称乌苏里江。
(一)干流
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其东源为乌拉河,发源于苏联东部锡霍特山脉西麓,自南向北流
动;西源为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两条源于不同国度上的河流在泥河口子附近相汇合,
流向东北,经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和抚远等县,在下游分两汊,分别在抚远和哈巴
罗夫斯克(伯力)附近从右岸注入黑龙江,河口高程为海拔38米。以东源计,全长890公里。
从松阿察河河口以下至乌苏里江口的492公里为中苏界河段,其余398公里在苏联境内。如果
自乌苏里江口上溯到松阿察河河口至兴凯湖西岸的当壁镇,全长771公里,为界河和界湖。总
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在中国黑龙江省内面积为6.15万平方公里,占乌苏里江流域面
积的32.9%。流域内山岗地面积占29%,坡地面积占21%,平原洼地面积占50%。乌苏里江大部
分流行于低洼、沼泽湿地之中,河道弯曲系数为1.3,坡降为0.06-0.02‰。沿途汇集了
大、小支流174条,中国一侧的主要支流有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挠力河、毕拉洪河
等(表6-32)。
乌苏里江自河源到泥河口子为上游,泥河口子至饶河为中游,饶河以下至河口为下游。
各河段特征不甚明显。整个河道穿行在中国的完达山脉和苏联的锡霍特山脉之间广阔的纵谷
中,上游地势稍高,谷底平坦;中、下游地势低洼平缓,地面强烈沼泽化。江水在宽达300公
里的平缓纵谷中缓缓流动,河道弯曲,河中多沙洲和浅滩。虎头至饶河段河幅展宽,江面宽
500-600米,河口段江面宽可达1000—2000米,正常水位下,平均水深2—5米。主流摆动频
繁,两岸滩地起伏不大,局部湿地沟汊、牛轭湖发育。江两岸土质松软,冲刷严重,由于流
域内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差异,乌苏里江干流两侧水网发育极不平衡。右岸大部分地段平地狭
窄,河谷宽窄不一,山地中水网较发育;左岸地势低平,沼泽普遍发育,地表经常处于过湿
状态,直至三江低地。在注入黑龙江处有巨大的、东西方向的沙洲,东侧为其主流。
乌苏里江水量丰富,江口处年径流总量为623.5亿立方米,全流域理论蕴藏量为24.7万
千瓦。在中国一侧尚无流量站,借助苏联一侧水文站资料经相关插补,计算出饶河站(集水
面积10万平方公里)1916-1982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05立方米/秒,折合径流总量为232
.9亿立方米;海青站(集水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5%)1935-1982年多年平均
年径流量为1575立方米/秒,折合径流总量为554.1亿立方米。径流以降雨和融水为主要补
给,其中降雨可占径流总量的65%以上。蓄水能力极强的大面积沼泽是河流的地下水源,补给
量约占15%。春季4—5月份,大量融化的冰雪水注入河流,往往形成春汛,并出现一年中最高
水位和流量。据饶河站1956-1985年的30年间情况,发生在春季的洪水占50%;6—9月份降雨
集中,形成夏秋之际的洪水,其中8—9月份占33%,6-7月及10月占17%,且常常出现春、夏
、秋汛相连的形势。枯水期由11月至翌年3月。洪、枯水期水位变幅相差可达7米之多。径流
具有年际变化的特点,据海青站资料,丰水年(1981年)年平均径流2800立方米/秒,枯水
年(1949年)年平均径流量927立方米/秒,两者相差3倍。
乌苏里江流向由南至北,区域内差异较大,下游冰期略长于上游,达5个月之久,多年平
均封江日期为11月17日,下游稍早;平均封冻天数148天,最长达162天(1957年),最短10
4天(1970年);平均开江时间4月25日,最早在3月1日(1970年),上游流冰时间长于下游
。冰层最大厚度为1.15米(1944年3月16日),历年冰层最小厚度0.68米(1945年3月11日
)。
(二)主要支流
1.穆棱河
穆棱河为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土名“牤牛河”。金代称“毛怜河”,辽末又称暮
棱水(吉林通志),元时叫“莫力河”,明朝谓“麦兰河”,清初称“木伦河”、“木楞河
”(1881年宁古塔副都统卷),清末始称穆棱河。上述各名称皆为女真语,历史相传转音为
穆棱河。满语为“马”或“牧马”之意。穆棱河流域是古代渤海国的牧马场,因此得名。清
时这一带森林密布,尚有“穆棱窝集”(大森林之意)之称。
穆棱河发源于老爷岭山脉东坡的穆棱窝集岭的北坡,这里原是一片原始森林,源头海拔
高程773米。由南向北至鸡西附近的青龙山处折而东流,经穆棱、鸡西、鸡东、密山、虎林等
5个市县,在虎林县湖北闸处河道分成两路,一路沿穆兴水路(分洪河道)注入兴凯湖,一路
沿穆棱河原河道东流,在虎头镇南18公里处注入乌苏里江。河口高程海拔56米,河流全长83
4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2-2.6。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较大,占55.
5%,坡地占24.5%,平洼地占20%。流域平均宽度为43公里。河道比降大,一般为10‰——0
.1‰。穆棱河水系支流众多,主要有大石头河、亮子河、小穆棱河、滴道河、哈达河、黄泥
河和裴德河等。
穆棱河在鸡冠山以上为上游,绝大部分地区山岭重叠,谷深河窄,坡陡流急,是本流域
的暴雨中心,也是本河的洪水源地。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在共和、八面通等地有山谷冲积平
原。鸡冠山至湖北闸是中游,大部分是丘陵和河谷平原,河道弯曲,网状河道发育,支流也
较多。鸡东至裴德段,沼泽发育,湖北闸以下,并有牛轭湖分布。
穆棱河属山区性河流,河道总落差699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折合径
流深为133.5毫米。理论蕴藏量为10.9万千瓦。径流以降雨和融水为主要补给,水量在年内
季节分配不均匀,据杨岗水文站(控制面积为15337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的83%)1956-19
79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0.8亿立方米,其中6-9月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
4亿立方米,占总量69.2%。11月至翌年4月占11.1%,5-6月占24%,7-8月占36.1%,9-
10月占28.8%。丰、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1965年穆棱站8月份洪水流量(2750立方米/秒)
是3月份枯水流量(3立方米/秒)的900倍之多。径流年际变化也较大。另据杨岗站资料,丰
水年的年径流量为49.5亿立方米(1960年),枯水年的年径流量为4.38亿立方米(1973年
),丰、枯水量相差达11.3倍之多,这种明显的丰、枯水变化是造成流域内严重的春旱、秋
涝等灾害的重要原因。丰水期集中在6-9月份,由于上游地区受台风影响,暴雨是大洪水的
根源。据杨岗水文站1956-1985年计30年资料统计,超过1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出现了5次,
以1965年8月8日为最大,流量达3120立方米/秒,洪水出现在7-8月的次数占洪水总数的73
%。特点是洪量大、历时短、强度大、峰值高等。在4-5月份形成春汛,洪水总量在80-600
立方米/秒的次数占总数的27%。
由于穆棱河上游地区暴雨集中,因此地表侵蚀严重。上游的穆棱站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
35.8吨/平方公里·年,而下游则小,杨岗站为18.8吨/平方公里·年。致使上游泥沙含
量大于下游。近年来,由于森林的采伐及山坡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逐年
增多,河床抬高,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穆棱水文站1965-1970年间,平均含沙量为32公
斤/立方米,1971-1975年平均值增加到46.7公斤/立方米,增长了45.9%,15度的坡耕地
年侵蚀模数为20-50吨/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穆棱河床已抬高80-100厘
米。本区的水土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穆棱河的冰期平均自每年的11月中旬至翌年的4月初,平均封冻时间为144天,最长可达
153天(1980年杨岗站),最短130天(1972年)。多年平均最大冰厚0.9米,最大冰厚达1.
36米(1977年3月11日),最小为0.68米(1956年12月31日)。
2.挠力河
挠力河为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明代称诺雷河,《吉林通志》称诺罗河。满语
之意均为“河床流荡不定”。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北坡(勃利县境内的七里嘎山),河源
高程海拔290米,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勃利、宝清、饶河等县,于饶河县东宁镇注入乌苏
里江。河口高程为海拔43米。全长596公里,流域面积23988平方公里,其中山岗地面积占20
.5%,坡地面积占21.6%,平洼地面积占57.9%。主要支流有内七星河、外七星河等16条。
挠力河干流在宝清以上为上游,大部分为山区,河床单一,坡度较大,一般在5-1.3‰
,河道弯曲,弯曲系数1.7;宝清至菜嘴子为中游,河道发育在平原之上,地面坡度在0.2
5-0.7‰,河道极其弯曲,弯曲系数为2.0-3.0;菜嘴子至河口为下游,地面低洼,滩地
较宽且变陡,平均坡降为0.12‰,而主槽坡降一般在0.07-0.03‰,曲流发育,弯曲系数
2.0—2.5,平槽水面宽50-70米,平槽泄洪量80-90立方米/秒。
挠力河为雨雪混合补给的河流。菜嘴子站1956-197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亿立方米
,丰水年的1960年为55.5亿立方米,枯水的1979年为3.1亿立方米,两者相差18倍,丰水年
枯水年交替出现。水量的年内分配集中于春、秋二季,4-6月份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35%,而
9-11月份占42%,7—8月占17%,12-3月份占6%。其中10月份最大占17%,5月份占15%,11月
份占13%。因此一年中出现两次汛期,4-5月为春汛,9-11月为秋汛。据挠力河下游的菜嘴
子水文站(1956-1985年)30年资料中,春汛洪水达15年,占50%,秋汛洪水出现9年,占30
%。其中1981年洪水为最大,洪峰流量达750立方米/秒,而1964年的洪水相当于50年一遇。
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平均3年1次重灾,十年有九年不同程度的涝灾,主要原因是本区地势
低平,河道弯曲,坡度极缓,区内河流均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尤其是支流外七星河有头无
尾,中游无明显河槽,漫流于沼泽地中,当地称飘伐河,平槽泄水流量仅4—7立方米/秒,
一旦上游来水则无法泄出,加之外水顶托,则出槽泛滥成灾,造成大面积的常年和多年性积
水。若遇秋雨大的年份,上游山区洪水泄入平原洼地,一方面使下游出口断面洪峰推退,而
且一部分水当年还流不到出口断面而滞蓄在沼泽内,成为冰冻层,更造成翌年的春汛洪水。
挠力河的含沙量支流大于干流,支流七星河宝安站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1.6吨/平方公里·
年,多年平均最大含沙量4.7公斤/立方米,干流宝清水文站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4.3吨/平
方公里·年。挠力河菜嘴子水文站多年平均封冻期148天,最长175天(1980年)。平均最大
冰厚0.84米,最大冰厚1.32米(1967年2月28日),每年约于11月中旬结冰,翌年4月中旬
解冻。
四、绥芬河
绥芬河《金史》称率滨水、苏滨水,《明史》称恤品水、速平水,清代始称绥芬河。“
绥芬”来源于满语“锥子”之意。河流蜿蜒于老爷岭的丛山之间,因有“锥子”之形而得名
。绥芬河水系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地区,有南北两源:北源小绥芬河发源于黑龙江省东宁
县境内的太平岭东麓,河源高程为780米,在于道河镇下游约3公里处与南源的大绥芬河汇合
。汇合口高程154米,河长129公里,落差626米,平均比降5.0‰,流域面积3446平方公里。
南源大绥芬河发源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长白山东坡的老爷岭,河源高程830米,穿越10余公里
长,宽仅1公里的沼泽地后,进入深山峡谷之中,于小地营子以下约4公里处与小绥芬河汇合
。河长197公里,落差676米,平均比降3.4‰,流域面积4517平方公里。
大、小绥芬河汇合后东流,至东宁后进入平原区,在中国与苏联的国境附近,支流瑚布
图河从右岸注入,继而流入苏联境内,而后南流注入日本海。全部流程呈一大弧形。以大绥
芬河为源,全长443公里,干流长246公里,在中国境内总长度为258公里;流域面积为17321
平方公里,中国境内为100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8%;在黑龙江省境内面积为7541平方公
里,占75%,有25%的面积在吉林省境内。黑龙江部分的87%面积为山地区,平原洼地仅占0.
7%。河流沿途汇集了大、小支流48条,主要有小绥芬河、瑚布图河等。绥芬河上游,周围被
山地环抱。北部为太平岭,最高峰海拔1017米;南部为老爷岭,最高峰海拔1136米;西部是
老爷岭与太平岭相接,山岭重叠,森林茂密,地势由周围向中间降低,河谷曲折穿行区间。
约至东宁附近,河谷尚较开阔,最后人苏联境内。
绥芬河属山区性河流,水流急促。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00毫米,据东宁水文站1
956-1979年资料统计,5-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5%,而11月至翌年4月占13%,9-10月占
21.2%,致使河川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匀,春、夏秋之际成为汛期。径流年际变化也较大,
东宁站1956-1979年多年平均流量为41.5立方米/秒,折合年径流量为13.1亿立方米。丰
水年(1965年)径流量为27.0亿立方米,枯水年(1978年)径流量为2.51亿立方米,丰、
枯水相差10.8倍,丰枯变化明显。流域内的洪水多发生在夏秋之际,由暴雨形成。东宁站大
洪水年(1941年)洪峰流量达5600立方米/秒,相当于百年一遇以上的洪水。自1957年有实
测记录以来,以1965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100立方米/秒(8月8日)。最大流量多发生
在7、8月份,洪水次数占52%,其中8月份就占38%,春汛占41%。绥芬河流域地表植被繁茂,
覆盖率高,因此河流泥沙含量小,东宁站多年平均最大含沙量为0.72公斤/立方米,多年平
均侵蚀模数为15.5吨/平方公里·年,多年平均输沙量12.8万吨。河流最长结冰期为155天
(1980年),最短仅94天(1952年),多年平均封冻天数128天。每年11月下旬结冻,次年4
月上旬开江,多年平均冰厚0.9米,最大冰厚达1.22米(1977年3月11日)。绥芬河水能资
源较丰富,天然落差大,理论蕴藏量为13.9万千瓦,待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