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湖 泡

  一、镜泊湖
    镜泊湖古名湄沱海,唐朝时当地人称之为忽汗海,清代编纂的《吉林通志》中称必尔腾 湖(清平如镜之意)。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宁安镇西南约50公里,湖中心位 置北纬43°56′、东经128°56′。湖面平均水位为海拔350米。湖的东岸为老爷岭,西岸为 张广才岭,源于山区的小河从东西两侧注入湖中;湖的南、北两面均与牡丹江河道相连,北 部出口处筑有堤坝,建有镜泊湖发电站,水流由此注入牡丹江河道。镜泊湖是一个外形略呈 “子”字形、湖岸弯曲、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狭长湖泊。湖盆长为45公里,东西最大宽 度为6公里,湖面面积92.5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7.2米,并由南向北增加,南部仅数米 ,北部一般为40-50米,最大深度在北部的鹿圈脖子附近,深达64.5米。总库容为18.24亿 立方米。当湖水位为340.00米时,库容为7.2亿立方米,水面面积45.1平方公里;水位为 350.00米时,库容12.4亿立方米,水面面积90.3平方公里;库水位353.50米时,库容为 16.3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27.2平方公里;水位355.00米时,库容达18.24亿立方米(达 到总库容标准),水面面积143.1平方公里,水库最大泄洪量达6199立方米/秒。1959-19 79年的21年中,以1960年8月26日镜泊湖水位达最高值为354.43米,相应库容为17.48亿立 方米,最大水面面积达到137.7平方公里;最低湖水位出现在1979年3月30日,水位为340. 76米,库容6.75亿立方米。
    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是在断陷湖盆的基础上,由来自于西 北部的火山喷出的火山物质和熔岩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大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河道所形 成的断陷——堰塞湖。湖的北部出口处,水流深切于第四系玄武岩层中,形成落差达20米、 宽达45米的“吊水楼”瀑布。强大的水流在崖前冲撞成一个椭圆形深潭,深达数十米。在湖 域中分布有白石砬子、小孤山、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孤砬子等孤岛,号称镜泊八 景。湖西岸有最高峰老黑山(海拔911米);湖的西北约50公里处有“地下森林”奇观。
    镜泊湖水量丰富,库岸稳定,泥沙含量小。湖区附近有牡丹江干流和30多条大、小不等 的河流呈向心状汇入湖中,构成镜泊湖水系。控制流域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 入湖河流有石头垫子河、松沟河、尔站河、石头河子、松乙河、房身河、大夹吉河、小夹吉 河等8条。这些河流因山谷窄而水流急、流量大,是镜泊湖的重要水源。据镜泊湖取水口水位 站和坝下四季通水文站统计的1954—1979年26年资料,多年平均入湖流量为32.0亿立方米。 河川径流大部分以降雨为补给,且集中于6—9月份。据镜泊湖相继38年(1935—1979年)的 降雨观测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9.7毫米,其中6-9月份为460.7毫米,占全年的水量 的72%,3-5月份为103.1毫米,占全年的16%,其余5个月仅占全年的12%。致使径流量季节 变化明显,最大径流量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初,由于补给充足,湖水位上升,达一年中最大 值。最低水位出现在每年的4月初。除此之外,还有地下水补给。
    镜泊湖是一个排水湖。水位变化除受补给影响外,还与出水口的排水量有关。湖泊北部 的水位高于350.0米时,水可从地表外泄出湖。除此之外,还有地下出水口,是由湖床玄武 岩裂隙和熔岩隧道组成,即使在没有跌水情况下,湖水仍可外泄,使牡丹江河道一年四季不 断流。镜泊湖电厂大量耗水,也是引起水位变化的原因之一,据取水口站1954-1980年资料 统计,多年平均水位为348.58米,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54.43米(1960年8月26日),最低枯 水位338.90米(1978年3月23日),水位相差15.53米。流量的变化也很大,四季通水文站 资料(1954-1979年)统计,最大的年来水量为79.6亿立方米(1955年),最小的年来水量 为7.25亿立方米(1978年),最大年来水量和最小年来水量相差11倍。湖泊的丰、枯水年际 变化明显。四季通水文站(1939、1940、1956-1970年)观测的多年平均出湖流量为96.8立 方米/秒,折合径流量为30.52亿立方米,湖泊水量基本平衡。
    镜泊湖地处温带地区,湖水下层温度较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4℃之间;湖面温度变 化较大。据镜泊湖取水口观测,历年最高水温为27℃(1968年),出现在7、8月份,最低水 温出现在12月或次年1、2月份。月平均水温变化在23.3-23.5℃之间,多年平均水温变化 在1.9-23.5℃之间。冬季湖面水温下降,直至结冰。据取水口资料,多年平均结冰时间为 131天,最长达146天(1979年),最短101天(1962年),平均封冻日期为12月中旬,最早1 1月末,平均解冻时间为4月中旬,最晚5月上旬。湖面多年平均冰层厚度为0.83米,最大冰 厚达1.04米(1977年),最小冰厚0.64米(1963年)。镜泊湖水清澈,水质优良,矿化度 小于0.03‰,水色北绿南黄,主要与水中悬浮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以及湖水的深度有关 。
    镜泊湖底部组成物质复杂。北部为石质底,多水下石山和岩洞,在低洼处有粗砂堆积, 在水流作用下,呈规则的砾块条带,南部则由入湖小河带来的砂质底。镜泊湖水力资源丰富 ,水面落差大,不仅已利用发电,而且还是一个有前途的旅游胜地。
    二、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北约23公里处(现属五大连池市),这里形成了5个串珠状 的湖泊,即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因此称为五大连池。周围被14座火山包围,是 全国第二大堰塞湖。
    五大连池形成于国内最近一次火山喷发之时,即1719(清康熙五十八年)和1721年时, 老黑山和火烧山的大规模喷发,巨大的玄武岩流顺坡而下,堵塞了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今为 石龙河)河道,形成了由石龙河贯穿在一起的、由北向南排列的5个小湖泊,故为连池。据《 黑龙江外记》卷1记载:“墨尔根(今嫩江县)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 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五大连池的西岸为一片68平方公 里的绳状熔岩台地。五池地势最高,水从五池经四池,奔三池、二池进头池,再注入石龙河 ,汇入讷谟尔河(图6-5)。5个小湖中以三池为最大,面积8.92平方公里,五池次之,一 池最小,面积375亩。以二池和三池最深,三池最深达12米,头池最浅处,深仅为1-2米,周 围有水草丛生。5个池的总面积为18.47平方公里,蓄水量总容积为1.57亿立方米,其中三 池最多,为8600万立方米,五池为3780万立方米,头池仅24万立方米。5个池底组成物质不一 ,五池为砂砾和熔岩,四池为砂泥质,三池大部分为熔岩底,二池和头池均为熔岩底。池水 清湛,偶有礁石出露,周围水草丰盛。五个池子的连接流长为5250米。五大连池火山景观素 有“火山博物馆”之称。
    
    五大连池水量终年不枯,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为补给。本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且多集中于6-9月份,补给丰富,水量充足,最高湖水位出现在8月份,最低枯水位出现在 4月份。由于本区冬季严寒,湖面与石龙河约于10月末或11月初结冻,次年5月或4月末解冻, 冰期达半年左右。湖面最大冰厚可达1.6米。
    五大连池水质优良,含氧量高,多属重碳酸型、富营养湖。湖区内泉眼、泡沼无数,水 温普遍较低,矿化度低。化学成份中的阴离子主要为重碳酸根,毫克当量百分数占80%以上, 阳离子主要为钠、钙、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冷碳酸型。连池北部多以钙离子占主要地位, 南部钠、镁离子有所增加。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化学元素含于水中,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区 内泉水量丰富,如药泉山下的洗眼泉涌水量达277.2吨/时。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二氧化碳 为最高,达97%(体积百分数)以上,其余为氧和氮气。矿泉水广泛利用医治心血管、胃肠、 皮肤、神经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许多城市和工矿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疗养院。这里 不仅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是疗养的最佳场所。
    三、兴凯湖
    兴凯湖唐代称湄沱湖,辽金时称北琴海,清代始称兴凯湖。兴凯满语为“水耗子”之意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境内,距城镇东约150公里处,是中苏界湖。面积为4380平方公 里,平均湖面高程为海拔69米,以当壁镇至龙王庙一线为国界,长约70公里,其线以北为中 国领土,约占全湖面积的1/3。
    兴凯湖发育在向斜构造内,是在第三纪地壳陷落基础上潴水而成的构造湖。它占据了构 造洼地的最低部分,外形呈椭圆形,北宽南窄,南北长约9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比国内 的洞庭湖(2691平方公里)还大1/3,平均水深3米之多,总流域面积为36400平方公里,是 亚洲东部的大淡水湖之一。湖区地势低平,北部有大面积沼泽湿地分布。在漫长的历史年代 中,由于湖积作用形成砂岗致使兴凯湖一分为二,由大、小兴凯湖两部分组成。
    小兴凯湖在北部(又称达布库湖)。位于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15299平方公里,正常高 水位时湖面面积145.5平方公里,湖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仅3-6公里,水深1-2米,储 水容积为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0.5立方米/秒。折合年径流量为9.62亿立方 米。湖床为砂质和细泥。北岸有大面积沼泽和湿地,南岸为沙丘、沙岗。小兴凯湖的南部为 大兴凯湖,在中国部分的湖面为1080平方公里,占兴凯湖面积的26.9%,大部分深度在4-7 米,最大深度为10米。湖床坡度较缓,在距岸100-400米左右形成大片的水深仅1.6-2.8 米的湖岸浅滩区。湖区西与西南地势较高,多为山地丘陵,有的岸边陡峭,岩石上树木丛生 ,东岸和南岸低缓,沼泽化严重,水草丰盛。
    兴凯湖水量的主要来源是接纳四周的大、小10几条河的来水。大兴凯湖的储水容积为17 5亿立方米(年调节库容为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92.0立方米/秒,折合年径流 量为29.0亿立方米。只有东北部的松阿察河为其出水口,湖水由此排入乌苏里江,成为乌苏 里江的发源地之一。湖水位变化比较平缓,据苏联的阿斯特拉汉卡站1915-1941年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水位为70.28米,其中年最高水位仅为71.03米,年最低水位69.08米,最大水 深为7.03米,(1915年),最小水深5.08米(1925年)。穆棱河1942年分洪后,兴凯湖水 位略有增高,但幅度不大。1942-1979年多年平均水位为70.38米,仅增加0.1米。1915- 1979年多年平均水位为70.34米,年际间水量变化不大,湖水量处于平衡。
    兴凯湖结冰期较长,据小兴凯湖凤凰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开湖日期为4月23日,最早为 4月1日(1960年),最晚可至5月5日(1973年)。多年平均封冻日期为11月10日,最早为10 月31日(1972年),最迟可至11月20日(1975年)。多年平均结冰期为164天,最多可达186 天(1973年),最短也有143天(1960年)。多年平均最大冰厚为0.57米(1967年)。结冰 过程较快,大约10-15天即可全部封冻。湖底组成物质为砂砾或泥沙,底部平坦,湖水清澈 ,湖岸多砂砾石。大、小兴凯湖之间有几条高达5-6米的弧形沙岗,如太阳岗、二道岗、荒 岗、南岗等。两湖水由新开流、鲤鱼圈及湖岗泄洪闸等人工河道相互联通。兴凯湖是黑龙江 省东南部的一座防洪、蓄水、排涝、灌溉等多种功能的天然大水库。
    四、连环湖
    连环湖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乌裕尔河的下游地区,原为泰康 野泡子,1958年经修建改称连环湖。由于乌裕尔河属内陆河流,下游及尾闾消失在沼泽之中 ,这里泡沼成群,连环湖是由大、小17个湖泡组成的天然湖泊。湖岸十分曲折,其水面面积 为75万多亩。主要湖泡有他拉红泡、火烧黑、二八股子、牙门气等。
    连环湖几经沧桑,几度干涸,使原为黑龙江省条件优越的水产养殖场废止。虽经1959年 修建的八一运河,1970年兴建的中部引嫩工程,引嫩济湖,然而直至1979年仍未复苏。1980 年修建了连环湖近期补水工程,连通北部引嫩工程,使连环湖通过北部引嫩、乌双引嫩、八 一运河和乌裕尔河上游等几处获得供水水源,每年可达几亿立方米的水量,连环湖又获得了 新生。
    目前连环湖主要以养鱼业为主,养鱼保证水位在137.90米时,水面面积为388平方公里 (58.2万亩),储水容积5.7亿立方米;正常灌溉水位138.50米时,储水容积为8.2亿立 方米,蓄洪水位达139.20米时,储水容积达11.5亿立方米。1984年湖水位曾达到138.95米 ,储水容积9.6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水面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在洪水时期,湖水可通过 输水干渠排出,保持湖水水量的平衡。
    五、达里加湖
    达里加湖又称大力加湖,位于抚远县境内。湖形狭长,入湖水量主要是鸭绿河和浓江等 地表水,出湖是下游直接注入黑龙江,属排水湖泊。水域面积为7万亩,1982年建为养鱼场。
    六、向阳湖
    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又称喇嘛寺大泡子。水面面积8.25万亩,水深达4米 左右,现已辟为水产养殖场。
    七、扎龙湖
    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部,是乌裕尔河下游湿地。又称龙湖,面积约1.21万亩,水深约2 米。区内沼泽地广布,芦苇茂密,水草丰盛,湖水清澈,是丹顶鹤的故乡,也是中国重要的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