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土 壤第一章 土壤分布与形成条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由南到北共跨10个纬度,属温带及寒温带两个热量带;从东到西共
占经度14度,经湿润、半湿润、半干旱3个地区。境内既有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等高山峻
岭,又有松嫩、三江等广阔平原,山、丘、岗、川相间交错。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不但有大
片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有大面积的草原、草甸、草甸沼泽和沼泽。在这种广阔复杂的
自然景观下,加上地形影响着水分、热量的再分配,使黑龙江省生物气候条件在水平与垂直
方向出现明显分异,从而为黑龙江省土壤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并决定了黑龙江省省土壤地
理分布的特点。其主要土壤类型繁多,约占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1/4。其中有灰化土、暗棕
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沼泽土、草甸土、白浆土、盐碱土(包括盐土和碱土)、砂土
、火山灰土和水稻土等13个土类、49个亚类。可总括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水成土壤、盐
成土壤和岩成土壤等5个自然土壤系列和1个耕作土壤系列(详见下表)。
黑龙江省土壤分布规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与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土壤水平地带分布
规律和在垂直方向上随山体增高所发生的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当然,如再细分还有由于
中、小地形与相应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引起的,在地域上表现出的土壤组合变化(称土壤的组
合分布规律)和由于微地形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土壤复区规律(称土壤
的微域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是指在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影响下,土壤因纬度不同,距海洋远近
不同以及地形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分异,形成的土壤带状更迭规律。在黑龙江省由于受自然条
件的影响,土壤水平分布除表现出随纬度由北向南的地带变化外,还表现出随干湿条件由东
向西的变化。这两种变化规律,分别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它们共同决定着黑龙江
省土壤水平分布的特点。
(一)纬度地带性
黑龙江省从北向南共有两个热量带。一个是寒温带,在北纬50°-53°30′之间,即大
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一带,地势高拔,气候严寒,森林密布,仅有灰化土一个土壤纬度带
。另一个热量带是温带,约在北纬44°-50°之间,由于范围甚广,随境内热量之变化,大
体又可分两个土壤纬度带,一个是48°-50°之间,地势较高,气候寒冷,针阔混交林下的
暗棕壤地带;另一个是44°-48°之间,气候较暖,地势较低,多为草甸草原的黑土、黑钙
土等土壤纬度带。这种多土类组成的纬度带,主要是由从东向西不同干湿条件所带来的经度
地带差异造成的。
(二)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又称相性。是指因离海洋的远近不同而受海洋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所造成的
土壤由东向西的地带更替。黑龙江省随经度变化自东向西共有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3个气候
地区。在这些不同地区中,形成以下4个土壤经度地带。
1.暗棕壤、白浆土地带
暗棕壤、白浆土地带位于黑龙江省最东部,属湿润地区,包括小兴安岭东坡、三江平原
(含穆棱-兴凯平原)及东南部山区(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完达山系等山地)。年降水
量600毫米左右,年干燥度小于1(大约在0.8左右)。
2.黑土地带
黑土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属半湿润地区的东部,包括松嫩平原的部分地区和通肯河
流域。气候较湿润,年干燥度约在0.8-1.0,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3.黑钙土地带
黑钙土地带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属半湿润地区的西部,包括松嫩平原西部,通肯河以西
一带。气候较干燥,年干燥度约1.0-1.2,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4.栗钙土地带
栗钙土地带位于黑龙江省西南角,属半干旱地区,在省内分布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泰来
县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地带,届内蒙古自治区呼盟栗钙土带的边缘地区。
黑龙江省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森林土壤系列的灰化土和暗棕壤;草原土壤系列的黑土、黑
钙土和栗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水成土壤系列的沼泽主、草甸土和白浆土;盐成土壤系
列的盐土和碱土;还有岩成土壤系列的砂土等。就构成黑龙江省土壤水平地带规律的纬度带
谱来看,从北到南主要由灰化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组成;从东到西则由暗棕壤
——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组成。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因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发生变化所形成。黑龙江省山地
虽多,但峰峦并不太高,加上高纬度,气候冷湿,所以土壤垂直分布变化不那么明显,垂直
带谱较为简单,一般特点是土壤垂直带谱常重现其所在水平地带以北和以东的地带性土壤。
在黑龙江省垂直带谱较明显的是张广才岭区,如海拔1760米的大秃顶子山, 400-1000米处
为针叶林下的灰化土, 1500米以上是稀疏的岳桦林下的生草森林土。
关于黑龙江省土壤分布的总体情况,详见黑龙江省土壤分布图(图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