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土壤形成条件

  一、气候条件
    黑龙江省气候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对土壤 类型的分布有明显影响。北部山区气温低、湿度大,土壤以发育微弱的灰化土为主;东部及 南部山区气温稍高,雨量稍多,土壤以发育程度较深的暗棕壤及黑土为主;南部平原热量较 高,雨量适宜,以发育各种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其次,冻结作用对土壤的发育 也起很大作用。由于黑龙江省的冻结期长达半年,冻结深度在2-3米,这种周期性的冻结作 用使土
     壤产生明显的冻融交替过程,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了土壤腐殖质的大量积聚,加强 了土壤的腐殖质化和泥炭化过程,并为土壤的草甸—沼泽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各类土壤 的成土过程都产生深刻影响。
    二、植被条件
    黑龙江省植被受气候与地形等条件的影响,类型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森林和草地 。其分布规律是:从北到南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森林草甸一一草甸草原;从东到西 为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草原,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此外,尚有 沼泽草甸、砂生和盐生等非地带性植被与上述植被呈镶嵌分布。
    植被是土壤发育的具体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和特点。根据植被类 型和气候特点,黑龙江省主要植被类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一)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区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区由于气候冷湿,林下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层厚,有机质分解 程度低,盐基含量少,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这就为灰化土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因而在 这种植被类型条件下多形成各类灰化土。
    (二)东部山地红松阔叶混交林区
    东部山地红松阔叶混交林区由于气候比较温和而湿润,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植被类型也 比较复杂。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林下及草本植物凋落物分解较好,在微生物活动 的作用下,土壤腐殖质的积累作用较强,多广泛发育为各种典型暗棕壤。
    (三)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区
    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区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广阔的松嫩平原,地带性森林草甸及草甸草 原植被仅分布在东部边缘的丘陵漫岗上,以大针茅、艾菊、榛柴、绣线菊为主,主要发育黑 土。平原西北部为贝加尔针茅——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主要发育黑钙土。向西南,气 候逐渐干旱,草原成分随之增多,至杜尔伯特、泰来一带,地带性植被为大针茅——隐子草 ——山杏草原类型。在松嫩平原中部,地形比较平坦而低洼的地方和碱泡子周围,常有盐生 植被的分布,多生长着碱蓬、碱蒿、剪刀股和星星草等,常形成各类草甸盐土和盐化土。
    (四)三江平原沼泽区
    三江平原沼泽区以大面积沼泽植被为主,按其所处地位和组成的不同,分毛果苔草沼泽 、芦苇沼泽、乌拉苔草沼泽及漂筏沼泽等。所有这些沼泽植被均是各种沼泽土或泥炭土发育 的重要基础。
    三、地形条件
    黑龙江省地形主要为山地及平原两大类型,其间分布着各种类型的丘陵漫岗、河谷甸子 及层状阶地。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貌对黑龙江省土壤类型的发育具有深刻影响。一般规律是: 山地依其生物气候条件的不同,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灰化土和暗棕壤。在大兴安岭北端,地处 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主要是灰化土;而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长白山余 脉),地处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条件下,主要是暗棕壤。丘陵漫岗,地处中温带草原化草甸植 被条件下,主要是黑土。平原依其生物气候条件的不同,地带性土壤主要是黑钙土,非地带 性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盐土和碱土。在松嫩平原,地处中温带半湿润、半 干旱气候和草原、草甸草原条件下,主要是黑钙土和草甸土、盐土和碱土等;在三江平原, 地处中温带沼泽和草甸沼泽条件下,主要是沼泽土以及白浆土等。
    四、母质条件
    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发育的基础。黑龙江省成土母质因地质和地貌条件而有所不同。山 区为各种基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平原及山麓地带为各种洪积、冲积、湖积、风积物。 兹按其成因及性质分为以下5种:
    (一)基岩风化物
    基岩风化物主要指山地中各种基岩残积物和部分坡积物,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岩较少。
    1.酸性母岩
    酸性母岩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凝灰岩及砂岩、砾岩、页岩等,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 岭及东部山地主体部分。这类母质PH5—6,盐基饱和度40%,矿物组成以二氧化硅为主(占6 0—70%),多砾质、砂质土。
    2.基性母岩
    基性母岩主要为玄武岩和基性火山灰岩,还有部分大理岩及白云岩等,分布面积较小, 仅出现在大、小兴安岭的丘陵坡麓地带,火山灰岩则在德都、五大连池及宁安镜泊湖一带有 大面积分布。这类母质呈微碱性或中性,二氧化硅含量仅占15%左右,质地粘重,富含盐基。
    3.次生残积风化物
    次生残积风化物包括第三纪砂岩及第四纪松散砂砾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沿岸阶地及山 地坡麓地带。由于结构松散,风化层深厚,矿物组成以二氧化硅为主。
    (二)黄土状沉积物
    黄土状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丘陵漫岗地带,为全新世中期的沉积物,质地均 一,粘粒含量大于60%,呈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达90%以上,土层下部常出现二氧化硅的 白色粉末。
    (三)河湖相沉积物
    河湖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沉积厚度可达40—50米,质地重壤至粘 土,大都含有不同数量的可溶盐和石灰。
    (四)现代河流冲积物
    现代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质地不均,厚度不等,透水良好,一般不含石灰 和可溶盐。
    (五)风沙堆积物
    风沙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嫩江及古河床湖盆部分,是河湖沉积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再次堆 积而成,嫩江、杜蒙一带的砂质堆积物海拔高度在150—190米。这类母质质地甚粗,粘粒仅 占0.2—0.4%,一般不含或少含石灰。
    此外,还有分布于山麓、富含砾石的洪积物。
    五、水文条件
    黑龙江省江河纵横,湖沼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从地表迳流特点上看:大兴安岭地区 气温低、降水多、蒸发弱、迳流条件好,5月初开始融冻,春汛与夏雨连接一起,一般不出现 枯水期,但东西坡有明显差异,东坡嫩江、甘河上游水量多,在此条件下,东坡除发育暗棕 壤外,以湿润肥沃的黑土为主。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一带,降水与迳流均多,在此条件下, 以形成湿润地区的暗棕壤为主。松嫩平原年降水达400—500毫米,平原中心闭流区的大气降 水,多下渗补给地下水并通过蒸发而散失,因而给土壤的盐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各种 类型的盐碱土。
    六、人类活动的影响
    黑龙江地区早在唐渤海和辽、金时期就有农林牧业生产,但大面积开垦土地的历史只有 100一150年,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甚至近20年才逐渐进行全面开垦的。在大搞 农田基本建设与农林牧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使土壤性质不断发生变化,肥力不断提高。其具 体措施主要有合理耕作、增施肥料、搞好灌排、改土造田、种植水稻、保持水土、植树造林 、防风固沙等,这些人为活动使自然土壤正朝着土壤熟化与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当然,由 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如毁林开荒、破坏草原、坡地开垦、只用不养以及不合理的灌排,也 使自然土壤朝相反方向演替,甚至连农林牧业生产力甚高的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等也将逐 渐变成生产力贫乏的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