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沼泽土

  沼泽土是土壤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在沼泽植被下发育而成的一种水成土壤。主要分 布于山间沟谷洼地及平原中的低洼地区,此外在母质粘重、排水极差的漫岗下部和熔岩台地 上也有零星分布。沼泽土的植被类型很多,它因地形部位、气温、水分及含盐状况等的差异 而变化,主要有塔头——小叶樟沼泽、小叶樟——塔头沼泽、苔藓沼泽、漂筏沼泽、毛果苔 草沼泽及芦苇沼泽等不同类型。沼泽土的形成条件是气温低、降水集中、母质粘重(沉积物 或黄土状物质),有岛状永冻层和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地形低洼平坦,加之地表沼泽植被生 长繁茂,使土壤得以进行泥炭化和潜育化过程。
    沼泽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土壤表层有机质的泥炭化或腐殖质化和土壤下层的潜育化两个 基本过程,即沼泽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壤(整个土体或下部)长期积水,得不到通气和氧化,而使矿物质还原的过程。
    沼泽土的形态特征是: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剖面构型为AT-G型。AT层由泥炭层或腐殖质 化程度不一的腐泥层组成,疏松且持水性很强;其下为G层,是矿物质被还原而形成的质地粘 重,呈灰兰色或青灰色的潜育层。
    沼泽土的理化性质(见表7-16、7-17、7-18)是:(1)表土有机质含量高,一般为 8-20%,高者达60%左右,并以泥炭的形式积累,腐殖质化、矿化程度均低。(2)土壤水分 呈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土质粘重,土温低。(3)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一般 在80%或更高。
    
    
    
    
    
    根据沼泽土的腐殖质、泥炭积累状况及潜育程度,沼泽土可分为8个亚类,这里叙述主要 的5种:
    一、草甸沼泽土
    草地沼泽土是沼泽土向草甸土过渡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沼泽的外侧,大都位于河漫 滩较高部位、平原的低平处及泉水出露的缓坡和碟形洼地的边缘地带。其植被为小叶樟、苔 草并混有沼柳和丛柳等。母质为河湖相粘土沉积物或坡积物。土壤季节性积水,一般不受地 表水影响,但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处于过湿状态。成土过程中仍以沼泽化过程占主导地位, 只是泥炭积累作用较弱。其主要特征是: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即表层为黄棕色泥炭化的草根 层;亚表层为暗灰色含有多量铁子的粗腐殖质层,并具有不稳固的团块及粒状结构;心土为 灰黄色并带有大量锈斑的氧化还原层;底土为灰兰色或浅灰色的潜育层。其主要理化性质是 :质地比较均匀而粘重,物理性粘粒含量都在65-85%之间;腐殖质累积作用较强,有机质含 量表层多在8-10%;土壤呈酸性
    ——微酸性,代换量较高,一般每百克土在40毫克当量左右,盐基饱和度较高,可在80 %左右。
    二、腐殖质沼泽土
    腐殖质沼泽土主要分布在湖沼地以及河流泛滥地的洼地。植被较为单纯,主要为大叶樟 ——苔草塔头。成土母质多为河湖沉积物。有临时性积水,积水时间比草甸沼泽土长,深度 也较大。由于水的流动性较大,土壤通气状况较好,泥炭积累不明显。其主要特征是:土体 上部为深厚的腐殖质层,质地粘重而润滑,草根较少,结构不明显,很少见到铁锰结核;土 体下部为灰兰色的潜育层。其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达30%以上,其 下部亦可达10%左右,但在潜育层中则锐减到1%左右;PH值呈微酸性反应,亚铁含量以40-5 0厘米土层为最多,盐基饱和度达80%以上。
    三、泥炭腐殖质沼泽土
    泥炭腐殖质沼泽土所占面积不大,分布于泥炭沼泽土外缘,多见于阶地下坎脚,冲积扇 间的洼地,旧河道与谷地的边缘。地表长期积水,只有在极干旱的情况下,才可能短期露出 水面。自然植被多为小叶樟、乌拉苔草、漂筏苔草、甜茅、水木贼等。其主要特征是:剖面 层次清楚,表层为15-20厘米的泥炭层,草根极多,密集成层;其下为灰黑色,厚度约20- 4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00%左右的分解较好的腐殖质层;再下则为灰兰色的潜育层。泥炭腐 殖质沼泽土的PH值呈酸性或微酸性,代换性铝含量较高,代换性盐基及盐基饱和度均较小; 土体软烂,无结构,粘重,通透性差。
    四、泥炭沼泽土
    泥炭沼泽土主要分布在牛轭湖、故河道低洼处、水线两侧洼地及深山沟谷和交接洼地的 底部。地势低洼,地表常年积水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积水。母质为冲积淤积物。植被为塔头 、苔草——小叶樟或沼柳,苔草、小叶樟群落以及乌拉苔草群落。泥炭沼泽土经较强烈的泥 炭化和潜育化作用而形成。剖面所见表层形成一个厚度小于50厘米的泥炭层(AT),其下为 明显的潜育层(G)和母质层(C)。其主要理化特征是:质地粘重,物理性粘粒可高达80%左 右;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泥炭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40%以上;土壤过湿过冷,地温低 ,通透性差。
    五、泥炭土
    泥炭土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及低平原洼地中,常以牛轭湖为多见。植被类型以苔草为主 ,在海拔较高的岛状永冻地区则为苔藓群落。地表常年积水,水深随季节而变,一般水深在 20-30厘米以上。
    泥炭土是在强烈的泥炭化和潜育化过程作用下形成的。剖面所见表层形成一个厚度在50 -200厘米或更厚的泥炭层(AT),下为潜育层(G),有时在这两层之间还有腐殖质过渡层 。其主要理化性质是:泥炭层深厚,持水量大,最大持水量可达60-70%或更高;泥炭的吸附 性强,灰分较高,PH大多呈微酸性反应;养分储量极大,有机质含量一般为50-70%。
    此外,沼泽土还可分几个亚类,因面积较小,不再详述。如仅分布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 山北部地区,成土过程是在冰冻条件下,腐殖质化、泥炭化和潜育化作用的共同结果,其发 生层主要有水藓层、草炭层、冰冻潜育层和母质层的冰冻沼泽土;还有因表土含盐量较高而 形成的盐化沼泽土和尚未完全脱离江河泛滥影响的泛滥地沼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