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是一种地带性不明显的幼年土壤,多分布在大河附近的阶地和河漫滩上。砂土的形
成和发育主要与母质和气候有关。分布地区多系半干旱、干旱的多风沙区,气候特点是降水
少、蒸发大、风力强;母质为风积砂,一般可分为沙丘砂和冲积砂两种。砂土的地形条件虽
属平原,但地面起伏不平,相对高差常达5-15米,多为固定或半固定状态,流沙甚少。砂土
的植被稀疏,有成块“小老”榆树疏林,多为灌丛草原,其种类组成和盖度的地区性差异十
分明显。降水较多的地区,主要有兔子毛、羊草、针茅、野姑草、线叶菊、防风、牛毛草等
,盖度可达60-80%,丘间低地生长柳属中生灌木及草甸和沼泽植被;在降水少的地区,植被
盖度差、种类也少,主要有槎巴嘎蒿、光沙蒿、山萝卜、列当等砂生植物,并混生一些针茅
、羊草、早熟禾、水草等,其间常散生有小黄柳等灌丛,盖度一般在40-60%,固定尚好。
砂土的形成是在风蚀、砂压、淋溶过程和生物固砂、聚集营养元素过程的对立统一作用
下发生发展的。
根据砂土的发育程度、发展方向及其属性,砂土可分为4个亚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呈
A-C型剖面,全剖面物理性砂粒含量达90%以上,腐殖质含量与碳酸钙淀积随砂土类型的不同
,差异很大。
一、流砂土
流砂土是在流动砂丘上刚刚发育的土壤。地面上没有或很少生长植物或者由于过度放牧
和不合理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表土裸露,在风力的作用下,演变而形成的。其主要
特征是:剖面上下质地均一,无结构,无层次,松散,颜色均为棕黄色,有机质含量很低,
多在0.1%左右,土壤反应为微酸到中性反应(见表7-30、7-31、7-32)。
二、生草砂土
当流砂土生长植物被固定后,便形成生草砂土。表层一般为浅灰棕色,松散,但有明显
的团聚体及多量植物根;向下则为棕黄色砂土。有较明显的腐殖化过程,表层有机质含量少
,可达0.6%,往下急剧下降,并常出现埋藏的腐殖质层;土体中粘粒含量低,但高于流砂土
。以剖面“肇源085”为例〔9〕,说明生草砂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肇源县兴安乡刘海
珠屯北600米的固定砂丘上,海拔130米。
0-13厘米(A):浅灰棕色,无结构,砂土,稍紧实,多量根系,无石灰反应;
13-90厘米(C):棕黄色,无结构,砂土,疏松,少量根系,无石灰反应。
三、黑钙土型砂土
黑钙土型砂土属于固定已久的砂丘,生长草原或草甸草原植被。由于植物固定时间较久
,成土过程时间长、强度大,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并有明显的钙积层,已显示出地带性土壤
的特征,是砂土向黑钙土的过渡类型。
以剖面“A-25”为例〔5〕,说明黑钙土型砂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杜尔伯特蒙古
族自治县西南10公里,联合屯附近岗地顶部,生长蒿类及羊草等草原植被。
0-18厘米(A):浅灰棕色,团块状结构,砂壤土,稍紧实,无石灰反应;
18-47厘米(AB):浅棕色,粉屑状结构,细沙土,稍紧实,有石灰反应,有石灰假菌
丝体;
47-70厘米(BC):与上层相似,石灰反应弱;
80-180厘米(C):浅棕色,细砂土,石灰反应弱。
黑钙土型砂土已具有弱度的剖面发育,腐殖层厚度为20-3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在1-
2%;常有埋藏的腐殖质层;淀积层石灰含量达1-6%;在机械组成中,物理砂粒(〉0.01毫
米)高达80-90%,代换性盐基总量低,以钙为主(见表7-35)。
四、黑土型砂土
黑土型砂土一般分布在黑土区的砂岗上,植物被固定较久,有一定的腐殖质的积累,表
层(A)浅棕色,团块状结构,有机质含量在1-2%,它与黑钙土型砂土最显著的区别是,剖
面通体无石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