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寒温带针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部的泰加林带
向南延伸的部分。主要由冷杉属、云杉属、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此外,还有松属的一些最
耐寒的种类。该植被型由两个植被亚型组成。
一、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在黑龙江省内只有1个群系组即落叶松林。这类针叶林是最耐寒,水平
分布纬度最北,垂直分布海拨最高的类型。在欧亚大陆有大面积分布,在北纬50-71°是北
方泰加林水平地带的显域性植被。群落郁闭度约0.4-0.5,林内阳光充足,灌木层和草本
层发达。
兴安落叶松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及小兴安岭北部山区,大约在北纬49°10′左右
的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在大兴安岭海拔100—1400米之间的山地都有分布;在小兴安
岭多生长在低湿地,为隐域性植被;再往南至老爷岭为零星分布。该群系分布的南界为北纬
42°30′,北界与苏联的泰加林相联,故又称为南泰加林。该植被所处的气候条件为夏季干
凉,日温差较大(达20℃以上),冬季严寒。土壤为典型的棕色针叶林土。
群落中的乔木层高20-25米,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种,几乎为纯林。偶混生少量的樟子
松、山杨和白桦。灌木层兴安杜鹃占优势。因此有人称其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灌木层
常有少量狭叶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草本层发育不良,种类贫乏。组成中多为耐阴性较
弱的植物,如裂叶蒿、绒背老鸛草、东方草莓、地榆、兴安麻花头、大叶柴胡等,还有较耐
阴的红花鹿蹄草。
兴安落叶松是喜光树种。一般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在南部山地
分布于海拔1400-1500米以下之阳坡、半阳坡上部或分水岭上。兴安落叶松的生态幅很大,
可依生境条件的差异组成为不同的群丛。如分布最广的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及偃松——
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兴安落叶松林等
5个群丛。
二、寒温带常绿针叶林
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是黑龙江省北部、东部的地带性植被之一。主要群系是喜低温、阴湿
的云杉、冷杉林,耐干冷的偃松林和耐旱喜阳的樟子松林。
(一)樟子松林
樟子松林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呼玛河以北分布较多,以南则星散分布
在各地。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300-900米间。樟子松是阳性树种,又十分耐寒,是国内松属
中较耐寒的种类,可在零下40℃-50℃低温条件下存活。同时,樟子松也是耐旱的树种,能
适应瘠薄的土壤。大兴安岭山地樟子松林大多分布在10-35度阳坡或半阳坡上部山脊上,土
壤是贫瘠的薄层沙质,土层含大量碎石。
由于生境条件对其他树种不利,而樟子松往往形成单纯林,间或混生少量的兴安落叶松
或白桦。而在海拔较低、土层较厚的地段,有时还混生少量的阔叶林,如蒙古栎、黑桦和白
桦,但这些阔叶树常常生长不良,构成第二层林冠。樟子松林郁闭度约0.5—0.6,有时甚
至可到0.9,或完全郁闭。灌木层盖度可达50%。林内较干燥,灌木层和草本层以耐旱的阳性
种类为主。灌木组成以兴安杜鹃、狭叶杜香为主。其次为越桔、绢毛绣线菊、长果刺玫、胡
枝子。
草本层也是以较耐旱而喜光的种类为主,常见的有大叶樟,东方草莓、地榆、柳兰、林
木贼、铃兰、拂子茅、耧斗菜、兴安柴胡、兴安白头翁等。此外,在局部地段,有时还有少
量的耐湿的植物,如舞鹤草、红花鹿蹄草等。
樟子松林随着分布生境的差异,林下木本和草本的组成比例变化很大。可划分为杜鹃—
—樟子松林、草类——樟子松林两个不同的群丛。其中兴安杜鹃——樟子松林分布最广,生
产量也较高。
樟子松的天然更新能力很强,林下多有更新幼苗。所以,合理开发后可直接恢复成樟子
松林。若严重破坏后,由线叶菊、羊茅、欧洲百里香、洽草、贝加尔针茅等形成草原化群落
,则很难恢复成林。
(二)偃松林
偃松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个别高峰顶上,成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上限。其分布
的海拔高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如在大秃顶子山(44°28′N128°73′E)在1400米以上,在
白卡鲁山(52°19′N123°21E)分布于1240米以上。其生境为平缓而宽阔的山坡,地表为碎
石块、石质土。地势高、风力强,气候严寒而干燥。
偃松林植被所特有的群落外貌是树根盘结在石块上,树干平卧地面匍匐生长,主干可蜿
蜒5-10米,树冠倾斜上升,群落高度只1-1.5米左右,构成稀疏的偃松矮曲林景观。群落
组成树种单纯,偃松占绝对优势,间或有瘦桦、兴安园柏等匍匐状矮灌木,林下积雪处生长
着岩高兰、越桔为主的矮小灌木及一些垫状冻原植物。地被层以各种地衣、藓类及附生在石
块上的黑石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蕊、鹿角石蕊和毛尖金发藓等。
(三)臭冷杉林
臭冷杉林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山地。当地称其为“臭松排子”。因臭冷杉极耐阴
、耐水湿,所以臭冷杉林多分布在低海拔的狭长谷地和局部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的平湿
地。土壤为重湿——极湿的腐殖质淤泥潜育土,林地常有积水。此外,在阴坡或半阴坡、土
层浅薄、铺满石块的地段上也有臭冷杉生长。臭冷杉林组成极单纯。一般为纯林,仅在局部
水湿较轻的地段上,偶有几株红皮云杉或风桦。由于林下阴暗而极潮湿,灌木和草本均发育
不良,只有藓类植物异常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灌木有分布极稀疏的发育不良的花楸、蓝
靛果、珍珠梅、毛赤杨等。地被层上复盖着拟垂枝藓、塔藓、毛梳藓等,在低洼处,还有细
叶泥炭藓等各种泥炭藓。在树枝上挂满了大量的小白齿藓及松萝,在树干上覆被着大量的皮
藓。在地面藓类植物层内,有时零星散布少量的小型耐阴草本植物,如林萘草、肾叶鹿蹄草
、七瓣莲、唢呐草和小斑叶兰等。
臭冷杉林内过分阴湿,所有针、阔叶乔木均不能在林内更新,只有臭冷杉幼树能自然更
新。若经采伐或遭火烧后,在有种源的情况下,可由该生境的阳性先锋树种——落叶松或白
桦形成次生林,当地称为“黄花甸子”或“落叶松甸子”,经过一定时期,又演替成为臭冷
杉林。
(四)红皮云杉林
红皮云杉为黑龙江省杉中分布最广者,广布于省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及张广
才岭等各山区。红皮云杉为稍阴性树种,但在全光下生长也良好,喜湿润土壤。多见于河岸
沟谷或溪流旁,在东部山地多与鱼鳞云杉、臭冷杉或红松形成混交林,多为上层优势种。在
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以北的呼玛河、额木尔河等河流的河谷低湿地段、溪旁或河漫滩阶地,
海拔360-700米范围内有红皮云杉林分布,在海拔800-1100米的大兴安岭山地红皮云杉常与
兴安落叶松混交。
红皮云杉林乔木层以红皮云杉为优势,常混有兴安落叶松,形成稀疏的第一林层,在阶
地的红皮云杉林中,有时还混生白桦或山杨。红皮云杉耐阴性强,林冠紧密郁闭,林内阴湿
,更新良好,灌木层稀疏,种类有红瑞木、毛赤杨、珍珠梅、山刺玫及柴桦等。林下草本层
发育不良,呈斑点状分布,有大叶樟、苔草、林木贼、红花鹿蹄草、蕨菜、蚊子草、舞鹤草
等。地被层苔藓覆盖度在80%以上,主要种类为大金发藓、塔藓、树藓、蜜叶皱蒴藓、沼羽藓
、万年藓、提灯藓、皱叶曲尾藓、粗叶泥炭藓等,树枝上常有层间植物松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