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叶林是以红松林为代表。
红松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以其材质优良,用途多样而著称于世。红松是中国第三纪的针
叶树种之一,其现代的分布区较为局限,除长白山外,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老爷岭、张广
才岭、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带,此为红松的现代分布中心。
红松除在局部地段形成纯林以外,大多与落叶阔叶树种和其它针叶树种混交形成以红松
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分布的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如张广才岭地区(N44°
—51°)红松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可达900米,在N47°—48°20′的小兴安岭地区,分布高度
仅为700米。红松林多生于不超过30°的缓坡或斜坡山地上。林内植物区系丰富,常见有150
种。群落结构层次比较复杂,通常具有发达的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和发育微弱的苔藓层
。
红松林分立木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同一林分中,红松的林木间年龄差异可达100—
180年,有时可达200多年。
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单纯,其中以红松占绝对优势,仅伴生少量的蒙古栎或紫椴,间或
混有极少的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树种鱼鳞云杉。灌木层稀疏,以兴安杜鹃、胡枝子、疣枝卫茅
、乌苏里绣线菊、光萼溲疏为主,其次为马氏茶藨子、小花溲疏、小檗、刺五加、早花忍冬
等。灌木层覆盖度不超过10%。一般生长也不好,仅兴安杜鹃尚能较正常发育,有时在林下成
密丛状。草本层以耐旱的胡子苔草及乌苏里苔草为主,其它草本植物多散生其间,大多也是
耐旱种类,如单花鸢尾、关苍术、宽叶山蒿、铁杆蒿、土三七、紫花野菊、大叶柴胡、乌苏
里黄芩等。
红松属于半阴树,幼时耐庇阴,前15—18年生长较慢。因此森林一旦遭到破坏,生境条
件更趋干旱,红松在林下自然更新较困难,多由耐旱种蒙古栎取代,而发育成蒙古栎林。
红松的蓄积量虽不低,但病腐率较高。200多年的红松腐病高度达7—9米,平均腐朽材积
为30%左右。甚至有的小径木也开始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