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是全国拥有大草原的10个省份之一。全省共有草原76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
积的11.2%;其中3626万亩草原已被利用,占草原总面积的47.7%。产草量居全国第八位。
草原集中成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和东部地区的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省西部
滨洲铁路沿线的松嫩草原属地带性植被,面积有2600万亩,以盛产营养价值很高的碱草而驰
名中外。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合江、牡丹江地区的草原面积为2400万亩,目前尚未充分利用。
三江草原的草种主要是小叶樟,产量为亩产2000公斤以上,高于现已被利用草原(亩产)的
2倍。因此,应大力开发利用三江草原的植物资源。此外,在黑河、合江、大兴安岭、伊春地
区的丘陵、山地和江河湖泊周围,尚有未被利用的草原。
黑龙江省的草原位于中国温带草原区的东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为丰富,与典
型草原相比,旱生的植物较少,而适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的中生杂类草较多。因此,黑
龙江省草原基本属于较为中生的草甸草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丰富。草的种类有1000多种
,其中主要的优势种和伴生种有羊草、野古草、糙隐子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苔草、冰
草、修氏苔草、三棱草、小叶樟、剪股颖等。种类饱和度在4平方米的面积内可达40余种,植
物群落的覆盖度也大,生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饲口性好,是马、牛、羊的良好饲料。黑龙
江省现存的草原类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和疏林草原两大类,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上,
滨洲铁路沿线;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黑河、合江、大兴安岭、牡丹江、伊春、绥化地区的丘
陵、漫岗和森林边缘地带。
一、草甸草原植被
(一)贝加尔针茅、线叶菊+

草草甸草原为松嫩
平原草甸草原区的地带性植被。区内各地均有分布。生境条件为地势较高处、缓坡、岗地、
丘间高平地、暗粟钙土、黑钙土、砂质草甸黑钙土、地下水位低、地表干燥的地段。该群落
的优势种为针茅、线叶菊,伴生种为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防风、黄芩、知
母、火绒草、狼毒、

草、棉团铁线莲等。群落平均高度50厘米左右,最高可达60厘米,盖
度40—50%。目前此类草原因草质较差,而多已垦为农田。
(二)贝加尔针茅——隐子草——杂类草草甸草原
贝加尔针茅——隐子草——杂类草草甸草原在松嫩平原区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境条件
为:岗地、砂质草甸黑钙土、地表干燥。群落的植物组成以贝加尔针茅和禾本植物糙隐子草
为优势种。伴生种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

草、棉团铁线莲等。草层平均高度为40厘
米左右,最高可达47厘米。盖度为40—60%。此类草原面积约15万亩。主要作为放牧地,宜作
雨天放牧用地,利用率达90%以上。
(三)羊草草甸草原
羊草草甸草原在松嫩平原区各地普遍分布。主要在低平地、盐碱平地、丘间洼地。生境
偏湿,地下水位高,地表有时见积水,草甸土。植被以羊草为主,伴生拂子茅、蔓萎陵菜、
牛鞭草、旋复花等。该群落常作割草地,也有放割兼用者,但应专作割草地为宜。
(四)羊草、杂类草草原
羊草、杂类草草原是松嫩草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573.7万亩(1983年),占天然草原的
43.3%,松嫩平原各地均有分布。生境条件为低平地、盐碱低平地及湖泊、沼泽周围,水热
条件良好的地段。其土壤类型为碱化草甸土,黑土层厚20—30厘米,肥力较高。群落优势种
为多年生根茎型禾本科的羊草,可占群落的75%左右。由于其根茎发达,生长茂盛,往往形成
纯羊草群落。羊草营养丰富,产量较高,是国内优良禾本科牧草之一。该群落伴生种有芦苇
、碱蒿、东北甜茅、扁宿豆、山黧豆、黄蒿、地榆、马蔺、车前、旋复花、野古草等,草层
平均高度为40—60厘米,盖度为50—70%。亩产鲜草300公斤。这类草原利用程度较高,利用
率达90—95%,是黑龙江省优良割草场和种子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