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沼泽及水生植被

  一、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一种湿生的、隐域性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处于过湿 的河漫滩、湖滩及阶地的低洼地段。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此外在 穆棱河流域及大兴安岭的河谷和沟谷中也有沼泽分布。沼泽植被所处的的地形、地貌、土壤 水分、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沼泽的分布规律不同(见表8-11)。
    
    
    组成沼泽的优势种、建群种及生活型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见表8-12)。
    
    据目前统计资料记载,组成三江平原沼泽植被的植物共有92种,隶属于41科55属。其中 种子植物68种,占沼泽植被中植物总种数的73.9%,藓类植物19种,占20.6%,蕨类植物4种 ,占4.3%,莎草科为种类最多的科,有26种。广布科除莎草科外还有禾本科、狸藻科、泽泻 科、木贼科等。常见温带的科有毛莨科、蔷薇科以及温带、寒温带的灯心草科,这些广布科 的植物种类也占多数。组成三江平原沼泽植被的植物生活型有灌木、草本、蕨类和藓类,此 外还含有少量的水生植物。灌木仅有9种,占总种数的5.7%,草本植物共有56科139种,占总 种数的88.5%。其中莎草科的苔草属有4个种:毛果苔草、漂筏苔草、灰脉苔草和乌拉苔草, 常呈大片的单优势种分布,构成了三江平原特有的毛果苔草沼泽占优势的苔草沼泽景观。可 见草本沼泽是本区沼泽的主体,而几种灌木,如越桔柳、甸杜等均是以伴生成份出现在沼泽 植被中。这不同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沼泽植被。大兴安岭地区灌木——苔草沼泽占面积较大( 见表8-13)。
    
    
    黑龙江省沼泽据其积水多寡和优势种组成的差异,划分为草本沼泽和苔藓沼泽两大类。
    (一)草本沼泽
    1.苔草——小叶樟沼泽
    苔草、小叶樟沼泽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面积较小。所处地表有季节性积水,土壤为腐 殖质沼泽土。
    群落结构可分为两层,上层由小叶樟构成,高0.9米以上;下层为苔草,高0.6米以下 。小叶樟、乌拉苔草和塔头苔草为共建种,毛果苔草也常处优势地位。常见的伴生种有狭叶 黑三棱、毛水苏、狭叶泽芹、灯心草、驴蹄草、红花金丝桃。有时还混有灌木、半灌木,如 沼柳和柳叶绣线菊等。
    2.毛果苔草沼泽
    毛果苔草沼泽广泛分布于三江平原的河漫滩、阶地的各种洼地上及省内山地沟谷中。这 是三江平原沼泽的主要类型,其面积为992.1万亩,占三江平原沼泽植被总面积的57.2%。
    这类沼泽地表常年积水,水深一般10-30厘米,最深可达50-80厘米。沼泽水多为HCO3 -Ca。PH值6.0-7.5。土壤为腐殖质沼泽土。由毛果苔草的匍匐根茎交织盘结形成较厚的 草根层,通常厚20-50厘米,最厚达80厘米,层间充水,富有弹性。
    建群种为根茎——疏丛生的毛果苔草。有些地方常呈优势种群落。草层高0.3-0.5米 ,盖度60-80%。外貌整齐,鲜绿色,当地称之为“油包草”或“猪鬃草”。有些以毛果苔草 为优势形成的群丛,伴生有种类较少的沼生、湿生植物,如水木贼、驴蹄草、燕子花、球尾 花、狭叶甜茅构成上层,睡芽、东北沼泽萎陵菜为下层,此外,还有沉水植物眼子菜、小狸 藻。毛果苔草是编织和造纸的原料。这类沼泽,如果地表水分增加,并呈微弱流动时,可向 漂筏苔草沼泽方向发展,如水分减少,则向乌拉苔草沼泽方向演替。
    3.芦苇沼泽
    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上,黑龙江省的萝北、富锦、同江、宝清、集贤、饶河以 及密山等县境内,集中分布在都鲁河、七星河、安邦河、挠力河和黑龙江两岸及小兴凯湖滨 等地区的一些低河漫滩和岛屿上。
    该群落地表常年积水,一般水深在20厘米以上。土壤为腐殖质沼泽土。芦苇有发达的地 下根茎,多形成单优势种群落。水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地芦苇长势不一。苇高在180厘 米到300厘米,每平方米100株左右,估计亩产0.2—0.5吨。
    小兴凯湖滨的芦苇沼泽群丛总覆盖度为70-80%。结构分3层,第一层为芦苇;第二层为 狭叶甜茅和菰;第三层有小狸藻以及浮水植物槐叶萍。嘟噜河和七星河中下游的芦苇还伴生 有毛果苔草、驴蹄草、黑三棱等沼生植物。
    4.漂筏苔草沼泽
    漂筏苔草沼泽是温带草本沼泽,是老年期河流沼泽化的植被类型,常沿河床或水域附近 分布。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上,集中在浓江、鸭绿河、别拉洪河及挠 河下游一带。面积约132万亩,占三江平原植被面积的7.6%。土壤为泥炭土或腐殖沼泽土。
    该群落的建群种为漂筏苔草,具发达的绳索状根茎,交织紧密如毡,浮于水面,特称为 浮(植)毡。浮毡厚20-80厘米,毡下常有中空的净水层;水体微弱流动,故又称为“漂筏 甸子”。伴生植物稀少,有狭叶甜茅、沼萎陵菜、睡菜、睡莲、燕子花、藻及长喙提灯藓、 扭技泥炭藓等藓类植物。漂筏苔草为纤维植物,可作造纸原料。群落外貌浅绿色,草层高达 0.3-0.5米,盖度60-70%。
    (二)苔藓沼泽
    苔藓沼泽以泥炭藓——毛果苔草沼泽为代表。主要分布:大兴安岭的阿尔山、伊尔斯; 小兴安岭的乌伊岭的沟谷、熔岩台地上及汤旺河流域。形成于积水较稳定的洼地。
    群落外貌黄绿,略带红紫。由泥炭藓形成密实的地被物,象绒毯一样复盖地面,并形成 藓丘。藓丘一般高出地面0.2-0.5米,最高达1米以上。有20-30厘米厚的泥炭层。
    藓类植物主要有尖叶泥炭藓、中位泥炭藓、白齿泥炭藓、松叶金发藓等,并有少量的旱 生小灌木细叶杜香、笃斯越桔、甸杜及棉花莎草、乌拉苔草、毛果苔草等草本植物。
    二、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莲群落为代表。
    莲花又叫莲、芙蓉、荷花,是多年生睡莲科水生植物。在高等植物中是较原始而古老的 种类,属热带——东亚成份。
    黑龙江省野生莲花主要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水系,其分布北界不超过北纬48° 。莲花靠粗壮的根状茎横生于淤泥中。多分布省内自然泡沼的浅水处,且常常靠近泡沼沿岸 浅水带形成群落。
    莲群落内,莲花生长茂盛时很少有其它植物伴生,有时在边缘区段可见少量的浮水植物 芡实和菱星散分布,在水内常见有金鱼藻、狐尾藻等少量沉水植物,且常因莲叶覆盖度大( 在生长最盛期覆盖度可达90%),而生长纤弱。
    莲群落对生境的水、土要求很突出。土壤条件是腐淤泥层一般在20厘米至1米厚。水深1 米左右,PH值为中性。最适的水深条件是80-100厘米,60厘米是水深的下限,130厘米是水 深的上限。水深在60厘米以下和130厘米以上时群落都将消失。因此,莲群落的分布区必然是 有水源补给且水位较稳定的地段。如黑龙江省方正县渔场大莲花泡的水源为蚂蚁河,五常县 民乐乡友谊村泡子与拉林河相通,虎林县月牙泡有乌苏里江的水源补给。
    黑龙江省野生莲花为粉红色,直径10-20厘米,大型盾状叶直径为25-90厘米,除具观 赏价值外,莲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根茎(藕)、莲子可以食用,或提制藕粉,是一种滋补 品,可制成多种精美的食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均可药用;叶又可作茶的代用品 。莲花保存最早的标本是省博物馆的蜡叶标本,采于1923年牡丹江市郊,牡丹江旧河道所形 成的天然泡泽中,其次是1955年采自密山县知一莲花泡的标本。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的因素及 水污染等自然条件的改变,使全身是宝的莲花在省内几乎绝迹,当前应对野生莲群落的泡沼 进行自然保护,甚至在较大泡沼建立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