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
第三章 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纬向地带性
导致植被纬向地带性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温度。黑龙江省自北向南温度递增,由此引起的
植被沿纬向有规律的分布。这一规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被的种类组成上
自北向南植被的种类组成由简单逐渐趋向复杂,种数由少逐渐增多。如大兴安岭北部山
区野生维管植物仅800余种。往往形成单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纯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东部
山地植物种类增加近600种。
(二)区系组成成份上
从北向南,喜温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如大兴安岭针叶林区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优势种
和伴生种白桦、樟子松、越桔、笃斯越桔、岩高兰、狭叶杜香等均为耐寒种类。向南到东部
山地一带,随温度增高,群落中喜温植物渐增而耐寒植物渐减,如红松、沙冷杉、紫杉、长
白侧柏等温性针叶树渐增,并出现
了典型的暖湿性树种一千金榆等。
(三)群落结构上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变化
从耐寒的松属的种类为建群种组成的明亮针叶林、向南出现了喜温的红松阔叶混交林。
不但喜温的落叶阔叶树种有所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发育良好的藤本植物,如三种猕猴桃等,
使群落结构渐趋复杂,出现了层间层。
(四)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变化
由于从北向南随纬度降低而气候发生带状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植被也发生规律性的带状
变化。如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位于寒温带,其植被是以耐寒的温带亚洲成分
和北极高山成份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由此向南,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在黑龙江省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受海洋气流影响渐弱,导致水分的递减,
而引起植被的带状分布。
(一)植被类型的带状分布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一带,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向西在东部山前台地一带为森林草原
。到松嫩平原区植被为温带草甸草原。
(二)植物群落的生活型
自东向西也有规律性变化。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地,降水较丰富且多集中于高温的夏季,
这里植被为繁茂的森林,群落建群种的高位芽植物种类占优势。在山前台地地区形成由森林
向草原的过渡性植被,建群种的高度降低且高位芽植物数量减少,地上芽、地面芽植物占优
势。在温带草原区群落中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地面芽植物约占40%,一年生植
物占33%,高位芽植物仅占3%。
(三)生态型
从生态型来看,也自东向西,耐旱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如松嫩平原区大量的分布
着在针阔混交林下旱生的贝加尔针茅、中旱生的羊草、旱中生的野古草和大油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