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是中国最北的山区,位于北纬49°31′至53°20′,东经

121°10′至127°30′之间。在自然区划上本区域属大兴安岭地区。本区域为中国最寒冷地
区,年平均气温在0℃—-2℃,气候具显著大陆性。无霜期短,植物生长期100—200天。由
于日照强、湿度低的气候,造成森林易燃性很高的特点,同时常在陡阳坡上发育着草原化的
无林地段。区域内冬季气温变化受纬度影响较大,而温暖季节则受海拔影响更大些。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地带性土壤为灰化土,土层较薄,多石砾。并具岛状的季节性永冻层
。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北部有砂岩或页岩。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不断改变。地势南北高
,东西低。山势不高,一般在700—1100米,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广阔,河流密布,地表起
伏不大,缺乏形成小气候的条件,大大减弱了植被的复杂性。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植物种类较贫乏。据统计,野生维管植物仅900余种。植物区系成份除
广布种外,东西伯利亚成份占51.5%,并有38.7%的满洲成份,几乎无特有种。组成寒温带
针叶林区域植被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为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越桔、笃斯越桔、岩高兰
和狭叶杜香等。本区域地带性植被为兴安落叶松林,即寒温带针叶林,属东西伯利亚的明亮
针叶林的最南端。林内常混生一些满洲植物区的阔叶树种,但生长稍差,一般构成第二层林
冠,以较耐旱的蒙古栎,黑桦等为主,还有满洲植物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典型阔叶树种,如
紫椴、黄檗等。此外,区域内还存在小块状的樟子松纯林或樟子松与兴安落叶松混交分布。
在兴安落叶松林被破坏的地方有针阔混交林或白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在河谷地区局部
还有鱼鳞云杉林、灌丛、草甸、沼泽分布。在被破坏的向阳陡坡上还分布草本植被。这是本
区域植被的重要特点之一。
由于区域内温度、湿度随经纬度及地势高度的规律变化,导致了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变化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植被具垂直分布成带性主要原因:(1)山势和缓,无显著高峰。(2)
大陆性气候,干燥而酷寒,影响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致使本区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单
纯,尤其树种极单纯,仅兴安落叶松几乎纵横全境,可自山麓到森林上限广泛分布成林,致
各垂直带(亚带)的植被在外貌上及组成上差异不显著。(3)局部地段的生境条件的影响,
各垂直带(亚带)的植被常产生跨带现象,甚至原生植被历经破坏,衍生成大量次生植被。
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植被垂直带可划分为3个带和3个亚带:
以白卡鲁山为例:
基带为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此带可分3个亚带: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山地中部
寒温性针叶林亚带、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基带以上依次为山地寒温性针叶疏林带、
亚高山矮曲林带。
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地理范围不大,所以此区域只包括一个植被区——大兴安岭兴安落
叶松林区。寒温带针叶林区的自然条件,植被特点均与区域相同。寒温带针叶区可划分3个小
区。
1.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林小区
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兴安落叶松林小区分布约在呼玛河以北。该区气候极为寒冷,年
均温为-4.7℃,无霜期约90—100天,年降水量458毫米。土壤为灰化土。海拔较高,丘陵
起伏较大。兴安落叶松林为地带性植被,林型有杜鹃(樟子松)——落叶松林、杜香——落
叶松林。原生植被遭破坏后山杨先侵入,与兴安落叶松形成针阔混交林。在山脊顶部的岩石
裸露、土壤瘠薄的地方常生有樟子松纯林。林下灌木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常见有杜鹃、杜
香、越桔等。草本植物有野青茅、苔草、红花鹿蹄草等。
在山地局部陡峻的阳坡上(俗称干山坡),土壤非常干燥。植被缺乏乔木层,灌木种类
甚少,仅有绢毛绣线菊、刺瑰蔷薇、兴安胡枝子、百里香等。草本植物有多年生旱生植物针
茅、线叶菊、隐子草、山萝卜花等。
2.大兴安岭东部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小区
大兴安岭东部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小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为100—
110天,年降水量500毫米。土壤为灰化土。
主要植被类型为蒙古栎——兴安落叶松林,属蒙古栎林向泰加林过渡的类型。小区的北
界也是蒙古栎分布的北界。小区内兴安落叶松占优势,而蒙古栎生长不良,林内有时混有白
桦、黑桦等。灌木层有杜鹃、越桔、胡枝子等。草本层种类较多,有白藓、苍术、蕨菜等。
藓类植物较少。局部地段有小面积的白桦林、山杨林、杨桦林及黑桦林。在山间地带有五花
草甸。低湿的河谷地有红皮云杉林分布。
3.黑嫩高平原蒙古栎林小区
黑嫩高平原蒙古栎林小区气候寒冷而湿润,年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110—120天,年降
水量为567毫米,干燥度小于1。小区为丘陵漫岗,土壤为灰化土。
蒙古栎林广布,其次有兴安落叶松林、杨桦林、白桦林。目前黑嫩高平原蒙古栎林小区
尚存大面积的荒原植被:疏林灌丛草甸、越桔沼柳灌丛草甸、丛桦杂类草草甸、榛子杂类草
草甸、杂类草草甸、小叶樟沼泽化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