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条件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是东北大平原组成部分,在地质构造上为松花江凹陷地区,在中生 代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时,开始凹陷下降,两侧高地开始作拱形隆起,当时盆地堆积或湖 相沉积极为活跃。到了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末期,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大兴安岭 急剧上升,东部山地因受到断层作用而隆起。此时外力作用加强,受侵蚀、剥蚀和流水作用 而形成大量碎屑物质,都堆积到松嫩平原拗陷盆地内。到了第四纪时,小兴安岭上升为东南 西北向的山岭,使松嫩平原和苏联的结亚河盆地隔开。松辽分水岭隆起,分成松、辽两大水 系。从此松嫩平原的基本轮廓才形成。松嫩平原自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了深厚的陆相地层。 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中部为灰色湖相粘土。松嫩平原现代沉降区,略呈三 角形,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洮安)一带。盆地的中央凹陷区很不对称 ,不仅影响沉积厚度,也影响水系的流向,使水系集中于偏西的轴线上。地势东、北、西三 面高,南面低,向西偏南倾斜,地势较为平坦,一般相对高差为100-200米,坡度多在3-5 度以下,坡长一般在500-600米之间,最大的要超过1000米。这种坡缓又长的地势,有利于 农业机械作业和发展灌溉事业,有利于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可分为3个地貌单元:西部为台阶区,东部为隆起区,统称为波状起 伏的山前台地区,也叫高平原区;中部为中央凹陷区,由河漫滩、一级阶地组成的低平原。
    (一)东部山前台地区(高平原)
    东部山前台地区包括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区和张广才岭山前台地区,大致在讷河——依安 ——安达一线以东地区。主要有巴彦、呼兰、绥化、望奎、兰西、青冈、明水、拜泉、克山 、克东、海伦、依安、讷河、宾县、阿城等市县。本区海拔一般都在200-300米,有的达到 400米,相对高度15-40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川岗相间,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发育,沟壑密 度每平方公里为0.4-0.42公里。根据地貌形态特点和流水切割的程度分成6个地区:
    ①大小兴安岭边缘剥蚀堆积丘陵状山前台地区;②嫩江北安拗谷起伏台地区;③克、拜 现代冲沟侵蚀波状台地区;④海伦、庆安切割较强的波状台地区;⑤绥化、双城平坦台地区 ;⑥明水、青冈、兰西缓倾斜台地区。
    (二)西部高平原台地区
    西部高平原台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山前漫岗地带,包括甘南县西北部,龙江县中西部。北 起诺敏河,南到绰尔河,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带状分布,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 一般为2-5度。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阿沦河、音河、雅鲁河及绰尔河流经西部高平原台地区, 切割成丘陵状、垅状剥蚀高平原,组成物质为基石。龙江县东和东南分布有湖沼沙丘区,地 势低平,河网交错,地表面由亚沙土或淤泥质亚粘土组成。
    (三)中部低平原区和河谷平原
    中部低平原区和河谷平原位于松花江、嫩江以及河湖冲积平原地区。本区属于松嫩平原 中央凹陷区,因此湖相沉积的总厚度为200-280米。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麓山前 冲积扇和嫩江两岸河漫滩,海拔90-260米,地面平坦,水系发育,多蛇形河曲及牛轭湖;低 平原主要分布在林甸——大庆和肇州一带,海拔140-160米,地势低平,湖沼成群,呈明显 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安达、泰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形成广大无流区,有大面积 沼泽地和苇塘。同时由于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处于半干旱地区,因而在安达一带形成了大 片盐碱地。风蚀作用很强,风沙侵蚀面积可达1000多万亩。林甸、大同以西广泛分布着沙丘 和沙岗及风蚀凹地。
    二、气候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辽阔,光热资源充足。为发展 农牧副渔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霜早,冬季干 冷漫长。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是省内辐射资源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年辐射量110-120千 卡/厘米(2),生长季(5-9月)的辐射量在65-67千卡/厘米2。比川中盆地(90千卡/ 厘米2·年)多20-30千卡/厘米(2)·年,与长江中游的长沙、武汉、上海等地相似。地 域分布: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北部讷河一带年辐射量为110千 卡/厘米2,生长季(5-9月)辐射量低于65千卡/厘米(2);而南部泰来县一带年辐射量 大于120千卡/厘米(2),生长季辐射量大于67千卡/厘米2。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也和光 能资源的变化大致相同,1350小时的等值线通过杜蒙自治县北部、林甸和齐齐哈尔西部地区 ;1300小时的等值线位于龙江、甘南、富裕、依安北部;拜泉、明水、青冈、兰西的西部和 肇东等地。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热量资源很丰富,全区年平均气温为0.7-4.2℃之间,南北相差 3.5℃。≥10℃活动积温在2400-2900℃之间,南部泰来和杜蒙达到2900℃,而讷河县一带 为2400℃。其分布规律和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同。平均无霜期122-151天。降水分布规律是由 东向西逐渐减少,东部靠张广才岭地区年降水量达到500毫米以上,到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年降 水量只有370毫米左右。湿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生长季干燥指数,杜蒙、泰来、龙江东南部 、富裕、林甸南部大于1.2(半干旱——干旱区),讷河、克山、拜泉北部、东部和克东小 于1.0(半湿润区)。
    冬季(12-2月)受大陆季风控制,极地气团南下,盛行西北风和北风,空气寒冷干燥, 降水量只有3-5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2%,是全年干燥季节。
    春季(3-5月)大陆迅速增温,西来气旋的发展,造成持久性偏南大风,常达8级以上, 是全年大风日数的多季节。降水很少,空气干燥,经常发生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夏季(6-8月)盛行东南季风,温度高,平均气温可达16°以上,黑龙江省高温中心在 泰来一带,极端最高温达到41.6℃。降水充沛,约占全年降水60%,仅7月份降水量可达100 -150毫米。
    秋季(9-11月)大陆低压逐渐消失,随之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南侵,空气温度下降, 但雨量较多。
    三、土地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的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最丰富的地区,土地总面积为15418.9万亩 ,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1.8%;耕地面积据卫星资源照片计算共有8514.2万亩,占本区 土地总面积的55.2%,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45.6%;草地面积3633.7万亩,占黑龙江省草 地面积70%;荒地面积37.3万亩;林地面积占606.6万亩;水面面积293.0万亩。这种土地 利用结构,是黑龙江省近20年来发展变化的结果。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耕地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的地区,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到了178 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仅齐齐哈尔市、嫩江和呼兰3地开发的耕地就有113658垧。1861- 1911年(清咸丰十一年——宣统三年)共开发耕地5691063垧。新中国建立后耕地面积迅速扩 大,80年代比60年代耕地面积增加2477.5万亩。松嫩平原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供应基地。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土质肥沃。黑土耕地区主要分布在滨北线铁路两侧的漫岗地上,其 面积占2919.8万亩。黑钙土耕地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和西南部,其面积达2256.9万 亩。总计占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耕地面积的60.8%,是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粮食作物主要产 区。全区平均垦殖率为55.2%。从土地资源利用来看,垦殖指数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但由 于开发较早,在耕地利用上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坡耕地较多,缺 乏水土保持措施,加之耕作制度不尽合理,跑肥、跑土、跑水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克山农场 多年观察,在坡耕地为4度的原黑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经过30年的耕种,现在只剩下30- 50厘米,平均每年要流失1厘米。经在九三农场多年观测,土壤腐质殖多年平均下降为1.9% ,而且土壤物理性状也逐年变坏。团粒结构由70-80%下降为30-60。
    四、水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水资源不够丰富,是黑龙江省的贫水区。地表水资源总量只有37. 32亿立方米,仅占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总量(655.8亿立方米)的5.7%;如果将地下水资源 计算在内,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水资源总量为88.74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1016亿 米)的8.7%.松嫩平原自然地理人均水量533立方米,亩均水量104立方米,都低于黑龙江省 (人均水量2093立方米,亩均水量504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极不平衡,松嫩平原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 45.6%,而水量仅占全省水量的5.7%,地多水少,旱灾威胁较大。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产水量虽极为贫乏,但过境水量很丰富,达450亿立方米,为本区产 水量12.4倍。嫩江左岸支流很少,主要有科洛河,讷漠尔河、乌裕尔河等,其中乌裕尔河、 双阳河与泡沼相连成为无尾河。嫩江右侧支流较多,河网密集,水量较丰富,嫩江干流右岸 的流域面积大于左岸,不对称系数为0.866。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自1968年以来先后兴建3条 引水工程:乌双引嫩、北部引嫩和南部引嫩工程,年引水量达到12亿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大 庆石油化工用水,还救活了连环湖水产养殖场,可灌溉农田9万亩、苇塘180万亩、草原50万 亩,发展养渔水面100万亩,成为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地区重要输水工程,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松花江也是一条过境河流,南源第二松花江于吉林省扶余县的三岔河相汇合后,成直角折向 东北方向,称为松花江干流,经过松嫩平原南部后,流入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地表水还有3个大型湖泊:在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境内的连环湖,湖 水面积577706亩,石人沟湖面积为11.7万亩,肇源县境内的茂兴湖面积为1.5万亩,总共水 面有709706亩。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嫩江以西地区,为嫩江河谷平原及山前冲 积平原,由于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层、砾石层,因此,渗透性能良好,地下水天然资源 29.83亿立方米/年。水质良好,易于开采,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前景。嫩江以东地区, 主要为第四系深层砂、砂砾石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3.66亿立方米/年。单井出 水量西部50-120吨/时,东部由于含水层变薄,水量仅为20-50吨/时。地下水可采量12. 39亿立方米/年。大庆地区和东部高平原地区,由于缺乏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地下水资源 贫乏。在高平原中河谷平原地区较为丰富,地下水天然资源61.74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 达到30.06亿立方米/年。
    五、生物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生物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植物资源,一是动物资源。松嫩平原区 这两大资源都很丰富。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据1983年调查资料,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共有林地面积为1506.4万亩,其 中有林地面积797.6万亩,灌木林地3.4万亩,疏林地50.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6.4万亩 。活木蓄积量为107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038.3万立方米,防风林4.3万立方米,牧用林 为32.4万立方米。树种单一,杨树占74%,针叶林和三大硬阔(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 只占1.9%。林地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
    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60年代初有25%以上,1980年下降到13.4%,在内地只有1-2%。 由于森林植被减少,干旱、风灾有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 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人工造林的重视,全 区造林统计面积2897万亩,人工保存下来的面积为566万亩,保存率24.8%。32年来,人工造 林增加森林覆盖率3.7%。
    2.草场植被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是我国三大草场之一,其分布地区主要在中西部15个县市的盐碱地 区。植被种类达500多种,由于地势平坦,草场连片,草质优良,水源较为充足,因此素以盛 产羊草(碱草)驰名中外。全区共有天然草场3633.7万亩。其中人工草场56.0万亩。全区 草场以羊草加杂草草场面积最大,占草场总面积40%,羊草加虎尾草杂草草场次之,两类草场 占草原总面积60%左右。其总盖度均在60%以上。
    草场面积逐年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松嫩平原西部的草原面积有6000多万亩,19 56年减少到4400万亩,到1980年仅有3600多万亩。草场退化,面积缩小,碱化、沙化现象日 趋严重。沙化面积250万亩,盐碱化积面780万亩,退化比较严重的面积有1000多万亩,共达 2000多万亩,占草场总面积65%以上。
    3.药材,芦苇资源
    药材:蕴藏较丰富,约有150多种药材,年生长量约有五亿斤以上。有防风、桔梗、龙胆 草、知母、苍术、赤芍、车前子、黄苓、玉竹等,其中龙胆草、苍术、桔梗、知母等驰名国 内外。
    芦苇:产地总面积224.5万亩,其中芦苇面积159.8万亩,是黑龙江省芦苇面积最大, 条件最好的苇区。年生长量占全省70%(约53.6万吨)。但每年收购量平均仅有7.8万吨, 只占蕴藏量14.5%。
    (二)动物资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鹤类有6种,占全国鹤类(9种)2/3以上,主要分布在乌裕尔河下 游和五大连池附近。近来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珍禽丹顶鹤的数量显著下降,据1976年调 查,扎龙自然保护区一带共有436只,1982年减少182只。灰鹤、白头鹤、大小天鹅都属于中 日候鸟协定中的保护鸟类。
    兽类中鼠兽有20种,占黑龙江省鼠兽类22.5%,主要有麝鼠、黑线仓鼠等,其毛皮珍贵 。两栖动物有6种,占黑龙江省55%。爬行类有3种,占黑龙江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