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地势平坦,面积广大,土质肥沃,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是发展农
林牧副渔业优越的自然条件。由于该区所占的面积大,各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明
显的呈现出沿纬线成带状分布,沿经向有规律的变化。同时又受到海陆分布和季风的影响,
使温度发生了东西向有规律的变化。在这种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致使广
阔的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的地域分异作用相当明显,在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内各区域的差异
性很大。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特征不同以及改造利用方式不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
区分成如下3个自然地理亚区:
一、松嫩平原东部高平原亚区
松嫩平原东部高平原亚区是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西麓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区和东北部高平
原区。是属于由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海拔高度200-300米,相对高度30-100米,受流
水切割较严重,河谷纵横。波状台地主要分布在北安、克山、拜泉一带;丘陵状台地主要分
布在阿什河以东地带。松嫩平原东部高平原亚区的土质肥沃,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有机质
含量较高,开垦初期为8-12%,现仍保持在3-5%。黑土层较厚,多为团粒结构,保肥保水性
能较好。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平均年降水量450-600毫米,北部地区温凉,南部地区温和
。无霜期110-170天,≥10℃积温在2100-2800℃之间。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很适于农业
和林业的生产发展。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区,林地比重较大,森林后备资源较多。林地面积有
4236.5万亩,占整个松嫩平原林地面积91%。有林地面积占林面积一半以下,约有2590万亩
,其中以天然次生林占优势,中幼林占一半左右。高平原亚区的南部地区,是大豆、小麦、
杂粮、马铃薯的主要生长区,也是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如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区每年生
产的大豆上交量占全省大豆商品量1/4,同时也占本区粮豆商品量的1/4。在高平原亚区的
北部地区,除了大豆,小麦、马铃薯外,还有玉米、亚麻、甜菜等作物。
二、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亚区
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亚区处于松嫩平原向低平原过渡区,是松嫩平原地势较低的地带,
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200米左右,相对高度不到20米,地势低平。其范围包括肇东、肇州、兰
西、青冈、明水,土地面积2150万亩,耕地面积1293万亩,总人口234.7万人。松嫩平原中
部低平原亚区热量条件较好,≥10℃积温2600-2800℃,但水分缺乏,年降水量400-500毫
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很贫乏。土壤肥力较差,以碱化盐化草甸土为主,适于喜温耐旱作物
生长。玉米占粮豆总产量61.8%,谷子占13.2%,高粱占9.6%,杂粮占5.1%。松嫩平原中
部低平原亚区西部盐碱土较多,适于种植甜菜,含糖量较高,每年产量占整个松嫩平原21%。
西部草场比较集中连片。草场面积占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亚区的21%,但目前畜牧业生产水平
不高,人均占有牧畜1.1个羊单位。
三、松嫩西部平原亚区
松嫩西部平原亚区包括大兴安岭东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共有10个市县:甘南、龙江
、富裕、林甸、泰来、杜蒙、安达、肇源、齐齐哈尔、大庆等。土地总面积为6760万亩,耕
地2280万亩。属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年均温2.5-4℃,≥10℃积温2700-2850℃
,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松嫩平原西部平原亚区草场面积比重较大,畜牧业生产基础好,
草场面积2817.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41.7%,草质优良,以碱草(羊草)为主。畜牧以细毛
羊、肉牛、奶牛为主。松嫩平原西部平原亚区气候干旱,但地下水较丰富,井灌条件好,适
于耐旱作物生长。粮、豆、菜产量占松嫩平原的14.4%,人均产粮260.5公斤。松嫩平原西
部平原亚区盐碱地面积较大,适于种植甜菜、葵花,甜菜播种面积占松嫩平原的31.1%,产
量占41.3%,占全省甜菜总量1/3。葵花播种面积占松嫩平原的39.1%,产量占31.3%。松
嫩平原西部平原亚区内水域较大,湖沼密布,有连环湖、石人沟大型国营渔场,水面达226.
1万亩,引嫩工程的修建,为发展渔业提供充分水源。苇塘面积160万亩,年产苇量27.38吨
,是黑龙江省主要的产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