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第一隆起带北部的“合江新断陷”,主要在中生
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拗陷盆地,此地始终处于大面积以下沉为主的间歇性沉降运动之中,这种
沉降运动在幅度上不均匀,具有区域性差异。分为明显沉降、微弱沉降、明显上升、微弱上
升4个区。由于不均匀的沉降和上升运动,使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貌,在完达山以南地区由
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完达山以北由西向东逐渐倾斜,乃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漫岗、低平原
区等3种地貌类型。
(一)低山丘陵地区
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部的小兴安岭余脉和中部一带的完达山脉地区。一
般海拔120-750米,最高峰布开山海拔824米。在低平原中还零星分布着残山和残丘,如卧儿
虎力山、别拉音山、街津山和二龙山等,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古生代、中生代的
砂页岩、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所构成。低山丘陵地区生长着以阔叶次生林为主,是重要的
林业生产基地。
(二)山前漫岗区
山前漫岗区位于山区和平原区交接地带,平均海拔100—250米,是目前主要的农垦区。
(三)低平原区
低平原区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地区。在街津山、二龙山、卧儿虎力山以东地区
,属于抚远凹陷。地势低洼,地面平坦,平均海拔40-60米,地势低于西部地区。地面由西
南向东北倾斜,坡度一般为1:5000—1:10000,地表组成物质较细,粘土层厚达3-17米,
渗透性差,多为重沼泽区。低平原区以西地势稍高,属于萝北凹陷区,一般海拔60-80米,
自西向东缓慢倾斜,一般坡降为1:500—1:1400。地表组成物质粗为亚砂土、砂砾石等。
在完达山以南的穆棱——兴凯湖平原,属于新生代大幅度拗陷地区,地势低平,海拔高
度为50-8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为1:3000—1:8000。
二、气候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气候资源比较丰富,光照充足。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雨热同季,光、热、水三方面配合较好,适合小麦、大豆、水稻等作物生长。
(一)光照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在2300——2600小时,大体上自西向东减少。日
照条件最好的萝北、绥滨一带超过2600小时。生长季实际日照时数约在1000—1200小时,东
部乌苏里江沿岸至兴凯湖平原一带不到1100小时。
(二)热量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季时间较长,
全年有5个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年平均气温度分布:从萝北到同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饶河
一带,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南部兴凯湖平原、鸡西、集贤、宝清一带,年平均温最高,可
达3℃以上。≥10℃积温的分布,大体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相同,中南部最高,在2500℃以上
,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及张广才岭的北麓一带,都在2400℃以下。
(三)降水分布
降水分布最多地区在东部抚远三角洲及西部小兴岭南麓的鹤岗一带,在600毫米以上,其
次是完达山脉以东到乌苏里江沿岸及兴凯湖平原一带,在550毫米以上,佳木斯以东的松花江
西岸到绥滨一带的平原区最少,在5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多集中在6月、7月、8月,占全年
降水量的60%以上。
三、土地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地区的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土地总面积1.6亿亩
,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3.4%。土地利用结构现状:1983年耕地面积5600万亩,荒地面
积3303.6万亩(包括泛滥地533.2万亩),林地5945.7万亩(包括无林地629.5万亩),
牧地275.6万亩,芦苇147万亩,水面710万亩,其它用地926.5万亩。
(一)土地类型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土地类型较多,根据地貌、土壤、植被类型的特点,划分为以下几
种土地类型:(1)低山丘陵暗棕壤林地类型;(2)山间平地砂质暗棕壤耕地;(3)山前台
地白浆土黑土耕地和草甸;(4)高平原黑土耕地和草甸;(5)低平原草甸沼泽土耕地和草
甸;(6)山间沟谷草甸土耕地和草甸;(7)高河漫滩草甸土耕地;(8)低河漫滩沼泽土草
甸。
(二)各种土壤类型分布区
1.暗棕壤类
暗棕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中的残丘、岗地陡坡上,面积5195.2万亩,占全区33.4
%,其中耕地328.7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7.4%。
2.黑土类
黑土主要分布在富锦、宝清、集贤和佳木斯一带的漫岗地上,其面积有834万亩,占三江
平原自然地理亚区总面积15.3%。黑土层较厚,50-95厘米,因开垦较早又是坡耕地,水土
流失较严重。
3.草甸土类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友谊、“五九七”,“二九一”等农场地区,宝清、集贤、富锦低平
原区亦有小面积分布,总面积有3475.5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22.4%,其分布面积
仅次于暗棕壤土类。在盐化草甸土中有以苏打为主的苏打盐土,约有9万多亩苏打盐土呈斑块
状分布于盐化草甸土中。草甸土类是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主要耕种土壤,耕种面积1962.
3万亩,占44.3%。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土壤结构良好。黑土层厚达50—100厘米,
但由于土质粘重,透水性差,雨水多时易有内涝现象。
4.白浆土类
白浆土集中分布在穆棱平原和抚远三角洲一带,面积2945.3万亩,占19.0%,其中耕地
1293万亩,占29.2%,也是主要耕作土壤,仅次于黑土和草甸土。
5.沼泽土类
沼泽土分布在各地低洼处,面积约有1654.7万亩,占10.6%。其中已开垦107.7万亩(
1983年),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耕地2.4%。
四、水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区内江河纵横,湖泡星罗棋布,大小河流共有
190多条,水域面积710万亩,其中主要河流有20条,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3江水系
,还有大小兴凯湖。山区性河流挠力河、安邦河、七虎林河等,上游坡陡流急,坡降一般为
1:15000,河床主槽窄小,滩地宽阔,有的成为半截河、无尾河,由于河网稀疏,多雨季节
,河水漫延,常年停滞于洼地。源于平原河流,如蜿蜒河、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等,坡
降平缓又无明显河床,上游为湿地,中游为沼泽性河道,下游由于坡降变大,才有明显河道
,但又受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回水顶托,河水溢泄不畅,径流停滞,是沼泽和沼泽化荒地形
成的重要原因。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表迳流的补给,主要靠天然降水,占75-80%,融雪补给占15-2
0%,地下水补给只占5-8%。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区地下水净储量1582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
每年145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占128亿立方米,丘陵山区占17亿立方米。
五、生物资源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较好,水份充足,自然地理环境
优越,因而生态环境较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一)森林资源
森林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共有林地面积546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751万亩,占
68.6%;灌木林145万亩,占2.6%;疏林地299万亩,占5.5%;新造未郁闭人工林460万亩,
占8.4%;苗田用地4万亩,占0.1%;无林地808万亩,占14.8%。区内有林地比重较大,在
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3403万亩,占90%,蓄积量22064万立方米,占95%;已成人工林面积296
万亩,占8%;蓄积量538万立方米,占5%;经济林面积52万亩,占2%。区内无林地中宜林的荒
山荒地674万亩,83.4%是造林基地。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亚区的森林分布:
(1)以红松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完达山主岭
和小兴安岭东南缘海拔较高的山地上有小面积分布。树质优良,木材蓄积量较大,是优质木
材生产的重要基地。
(2)在完达山区和小兴安岭东缘海拔稍低地带和部分平原岗地区有“杂木林”生长,这是
原始森林遭受破坏后发育成的天然次生林。是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主要材林和防护林。
(3)分布在近平原的低山漫岗上,多次遭到破坏的次生林——蒙古栎林,多数成为灌木
丛俗称为“榛柴棵”。
(4)分布在土层较厚的低山丘陵地区还有山杨、白桦林,它是民用木材重要产地。
(二)草甸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草甸面积2217.73万亩,占总面积13.84%。
目前处于山前坡地、岗平地以及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的草甸,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沼
泽化草甸,面积大,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低湿的低河漫滩或低平地上,是宜于发展牧业的高
草草场。
(三)沼泽生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植被分布区,广泛地分布在低河漫滩和低洼地上
。分布面积1516.47万亩,占总面积9.46%,其中轻沼泽地区,改造容易,经排水后,均可
成为耕地或牧场。重沼泽区,由于积水较深,潜育化程度大,改造较难。应就地发展动物养
殖,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以芦苇为主的沼泽地,应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建立芦苇生产基
地。
(四)药用和食用植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药用植物资源共有220余种,主要有人参、五味子、黄芪、黄柏、车
前子、细辛、蒲公英、桔梗、穿龙骨、山芍药、刺五加、柴胡、防风、秦皮、龙胆等。食用
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山野菜有百余种,最多的是真菌类,以木耳为大宗,其次是黄蘑、猴头
、花脸蘑、榛蘑、鸡油蘑等。蕨类植物是有名的山菜。
(五)动物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动物资源极其丰富,肉食动物有野猪、狍子、兔子最多。毛皮动物
以鼬为主,其次是麝鼠、灰鼠,此外有兔、香鼠、狐、水獭、貉等毛皮。
据近几年调查,鸟类有200多种,将近半数是水禽,约有8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
有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二类保护的有白琶鸯、鸳鸯、大天鹅、松鸡等。
(六)水产资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常见的鱼类可达51种,其中鲟鱼、鳇鱼、大麻哈鱼均为三江平原自
然地理区的特产。历史上最高产量(1960年)曾达2299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