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地处边远,地势低洼,沼泽地连片,交通不便,所以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前,这个地区人烟稀少,称为“北大荒”,成为沼泽和沼泽化荒地的自然景观。19 49年以前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耕地仅占总面积的7.5%,90%以上的土地,没有受到人类活动 的影响,森林没有被破坏,荒原没有被开垦,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以后,人口迅速增加,大面积的荒原被开垦,森林被砍伐。到1980年时,被开垦的 土地比1949年增加4300余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现有耕地面积的78%,平均每年开垦耕 地近140万亩。特别近10余年间(1970-1980年)净增耕地2856万亩,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 现有耕地总数的51.3%,平均每年开垦285.6万亩。1980年耕地面积为5569.2万亩,占三江 平原自然地理区土地总面积的34.0%。由于开垦沙质棕壤,造成局部沙化,如萝北——绥滨 一带,共开垦了46万亩沙壤土,毁苇开荒40万亩。另外由于不合理的开垦,三江平原自然地 理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1962年有林地面积4793万亩,森林覆盖率30.6%,到了1976年有林 地面积减少到3704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24%,到1980年下降到22.9%。据1974年调查,平原 地区林地面积只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森林总面积的6%,在开垦较早的富锦一带森林覆盖率 不到1%,广大地区形成无林原野。所有这些都急剧改变着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的生态环境, 使生态环境向不利于人类需求方向发展。
    一、风害加剧
    过去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少有大风天气,近些年来,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风蚀面积达12 00万亩,其中严重风蚀面积为512万亩。依兰——佳木斯一带的大风可达9-11级,风速达到 20-40米/秒,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有63天。1978年5月7日一次大风,红星农场管理局受灾面 积达200多万亩。二九O农场60年代风灾很少,现在风灾日益增多。见下表:
    据宝泉岭中心气象站记载: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50年代,年平均大风8次;60年代,年平 均大风11.4次;70年代,年平均大风14.2次。递增率为33.5%。1979年5月8日出现了历史 上少有的11级大风,持续半小时,宝泉岭管理局所属农场受灾面积达37万亩,最严重地方吹 走表土达7厘米。
    二、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是黑龙江省比较湿润地区,一般降水量为550毫米,最高可达800毫 米。据调查近20年来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大面积开荒,森林 过度砍伐,水面减少,下垫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引起降水量减少180毫米,比同纬地区多减 少100毫米,每年降水量递减率要多4-5毫米,空气温度比其它可比地区多减少2%左右。197 5年以来,连续4年出现旱情,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960年萝北地区地下水位为0-3米,而现 在3-8米。夏季气温逐年升高,比20年前要升高0.8℃左右,而松嫩平原地区则略有微降。
    三、水土流失加重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26%左右,坡耕地每年流 失表土5-6毫米,折合每亩流失表土3.5-4.2立方米;新的冲沟正在沿坡发育,有的冲沟 长达百余米,深有6-7米;河流含沙量增加,据穆棱河的穆棱水文站测定,1962年前,5年平 均每立方米含沙量为33.5公斤,1975年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增加到46.7公斤。由于水土流 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开垦较早的土地有机质由5%下降到2%,平均每年减少1.18%。
    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松花江水系每天容纳污水量为863立方米,污水流量为99.9立方米/秒,在同江口水总 流量为336立方米/秒,污水约占27.19%。据采样分析,在枯水期每升水中含汞高达0.1毫 克,超过标准100倍,含酚0.29毫克,超过标准140倍,此外还有氯苯、硝基苯、氰化物等有 害有毒物质。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共有100多条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和工矿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据调查全区年耗煤量800多万吨,每年排到空气中的二 氧化硫约有16万吨,粉尘约136.7万吨。
    五、珍稀动植物逐渐减少
    三江平原地区,曾经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到饭锅里”的地方,野兽、飞禽成群 。这里有东北虎、丹顶鹤、梅花鹿、紫貂等珍禽异兽,乌苏里江的大麻哈、兴凯湖的大白鱼 、松花江的鳌花、黑龙江的鲟鳇鱼等都驰名中外。珍贵的植物有红松、三大硬阔(水曲柳、 核桃楸、黄菠萝),也有人参、刺五加等贵重药材。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动植物在显著减 少,有的几乎灭绝。
    近年来,在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大规模地多次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生物资源及改造利 用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一方面从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生物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在系统循环方面下工夫,在综合利用中求效益,另一方面运用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工程 ,对沼泽地加以改造,规划出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使之既有切合实际环境的特点 ,又有互相配合的整体性,同时又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经验。1985年已经设计了沼泽地合理 开发利用模式,如在宝清县万金山乡国村鱼场基础上创建了“沼泽区生态农场”,它是沼泽 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区。该模式区原是挠力河改道形成的牛轭湖区,在边缘终年积水地区 现已开发水稻田,在地势较低苔草沼泽地区已开发建成了200亩鱼种池和60亩鱼种越冬池。在 牛轭湖中心地段积水50厘米以上的明水区已建成500亩养鱼水面。利用自产低价鱼和地产的泥 鳅饲料,饲养貉(貂)等食肉动物。乌苏里貉的养殖在1984年已建成貉场1处。1985年养貉达 到600-800只。貉粪可喂鸡,鸡粪可作猪饲料,猪粪可肥鱼塘,形成从鱼塘到鱼塘的封闭循 环系统。经过实践证明建立稻(苇)——鱼——貉生物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是切实可行的,其 经济效益高,生态系统稳定,改善了生态环境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