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条件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地质基础是:在古生代末期,发生较强烈的地壳运动,而形成以东 北——西南向为主要方向的大断裂,并伴有广泛的花岗岩侵入,吞并以前所有的沉积岩系, 使其高度变质,今日在地表上的大理岩、板岩和角页岩等变质岩系,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大断裂中沉积有侏罗纪含煤碎屑岩。中生代后期又发生燕山运动,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发 生了褶皱和断裂,这次运动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的地形外貌基本轮廓。新生代时的喜马拉雅造 山运动,又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差异性升降运动,如镜泊湖区周围受长期侵蚀的夷平 面,又发生翘起性的隆起,形成山地并有多级夷平面,由西南向东北降低,下沉部分形成断 陷盆地,在盆地中堆积第三系河湖相的砂、砾粘土等物质。第三纪末又发生隆起,同时沿裂 隙有大量玄武岩溢出,覆盖在河湖相沉积之上。在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有大面积分布,如宁 安、穆棱至东宁一带,由于受流水长期切割,形成显著的平顶山和孤丘等地貌形态。第四纪 更新世时(大约在1万年前),这里火山活动频繁,从火山口溢出大量基性玄武岩,在吊水楼 瀑布附近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我国著名的偃塞湖——镜泊湖,同时堵塞其支流形成小北湖 。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受新构造运动和大陆沉降的影响,全区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 均海拔高度为600—1000米左右。地貌形态分为5种类型:中山、低山、丘陵漫岗、山前台地 、河谷平原和山前冲积平原。
    中山区主要在张广才岭地区,最高峰在海林县境内老秃顶子山,海拔1760米,地势险峻 ,峰谷相间,水流湍急,满山青翠,多怪石巨木,山与湖江相连。张广才岭耸立的山峰形成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西部的天然屏障。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低山区在东南部的穆棱、东宁一 带,主要是老爷岭、包括肯阿特岭,窝集岭等,起伏很大,山谷相间,海拔400—800米。丘 陵漫岗区主要在老爷岭和窝集岭东和北部,海拔200—400米。河谷平原在东部山地自然地理 区的江河沿岸成不连续的块状分布。
    二、气候条件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临近欧亚大陆东岸,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 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短促炎热,雨量集中。日照强度较大,太阳年辐射总量110千卡 /平方厘米,特别在5—9月辐射达60—64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总量50%。东部山地自然 地理区年平均温度3℃,极端最高温为37℃,极端最低温-42℃,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征。≥10℃积温2300—2800℃,阿城地区积温多年平均高达2800℃,向东递减呈东西向有 规律变化,这是由于山地走向影响的结果。生长季5—9月,日照时数可达1200—1300小时, 西部多于东部地区。无霜期一般在95—140天之间,东宁盆地可达150多天。降水450—600毫 米,局部山地可达1000毫米,如海林和尚志县境山区一带是黑龙江省降水中心。降水量由深 山向平原逐渐减少,低山丘陵的五常、尚志和延寿一带降水量不超过700毫米,平原丘陵区的 降水量仅有450—550毫米。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气象条件较好,但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影 响着农业生产。表现为以下情况:(1)降水不均,几乎每年都有干旱现象,俗称“十年九春 旱”。(2)受地形条件的影响,热量条件变化大,夏低温,秋早霜,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据资料记载,平均每3—5年就发生一次低温冷害。(3)洪涝灾害频繁,夏季雨水集中,一遇 暴雨,江河水泛滥成灾。(4)春季风大,尤其是平原区和丘陵区,春季大风日数占全年的4 3%。
    三、水利资源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境内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就有12条,即松花江流域的拉林 河、蚂蚁河、牤牛河、亮珠河;牡丹江流域的牡丹江、海浪河、乌斯浑河;乌苏里江流域的 穆棱河;绥芬河流域的大、小绥芬河、瑚布图河、寒葱河等。河流总长度约为2600余公里, 流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总水面为57万亩,现已利用养鱼水面为32万多亩(其中包括镜泊 湖和龙凤山水库)。由于降水量较多,境内河网密布,多为山区性河流,河段的60—70%是在 山地、丘陵地区。江河水含砂量小,为0.1公斤/立方米。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较好,矿化 度不超过0.5克/升,很适于生活和生产用水,为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渔业生产和水利灌溉 以及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镜泊湖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最高洪水期库容量可达17亿立方米,枯水期也有7亿立方米 。湖面与湖下的牡丹江水面落差大,平均水头落差达56米。1938年,建立地上水力发电站, 厂内设有两台机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装,每台机组发电量可达1.8万千瓦。于 1978年又新建成了“310”地下发电厂,厂内装有4台机组,每台机组可发电1.4万千瓦,其 总容量为老电厂的2倍。
    四、土地资源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的土地资源相当丰富,不但土地面积大,而且土地结构复杂,土地 类型多样。表现在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 和石岗土等。其分布特点是,大面积成片分布较少,水平分布的地带性不明显,各种土类在 各个局部地区呈多次重复出现,而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分明。
    暗棕壤:一般在海拔600—900米之间的山地区广泛分布着典型的暗棕壤,约占东部山地 自然地理区土壤总面积的60%,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暗棕壤壤化过程中,由于森 林作用,其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明显,养分含量较高。生长着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间 有云杉、紫椴、枫、桦等针阔叶
    树。
    白浆土:丘陵漫岗地区分布很广,以鸡东等县最为集中,占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土壤总 面积16%,占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耕地总面积22.6%。成土母质在低平地区为河湖相第四纪沉 积物,丘陵区为火成岩风化残积或坡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湖积平原和低阶地,是在草甸植被复盖下,受地下水作 用形成的一类土壤,因而自然肥力较高,水分条件较好,目前已大部分开垦利用。
    黑土: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一般达10%,厚度 50厘米,结构好,营养丰富,是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重要宜农土壤之一。
    水稻土:分布在各江河沿岸的低洼湿地上,由于开发历史较短,绝大多数稻田仅有二三 十年历史,所以,一些水稻土的特点还保留不少原始土壤的性状。如有草甸土型的水稻土、 白浆土型的水稻土、沼泽土型的水稻土以及石岗土型的水稻土等。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泛滥地和丘陵区沟谷地带,面积有481.5万亩,占总土壤 面积的4.5%,其中耕地面积112.6万亩,占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耕地面积的6.08%。
    石岗土:主要分布在宁安县镜泊湖地区,其面积不足百万亩,是晚期火山活动地区发育 的一种土类,成土时间短,土层薄,一般不超过50厘米厚。但因养分含量较高,土质热潮, 供肥性能好,只要保证水利措施,可获得丰收。
    五、生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森林资源占绝对优势。原“牡丹江地区”林业用地有5804.9万亩, 占该地总面积的63.8%,其中有林面积占林业用地70.85%,灌木林面积0.9%,疏林地面积 占5.7%。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森林虽然屡遭破坏,但现在森林覆盖率仍达到45%以上。森林 分布不均,中、低山区较多,漫岗、河谷、平原区较少。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是我国主要用 材基地之一,组成的特产树种有著名的红松、白松、云杉、冷杉和三大硬阔(水曲柳、核桃 楸、黄菠萝)等珍贵树种。
    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药用植物居黑龙江省首位,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库。 最著名药材有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有山参、虎骨、麝香等,还有驰名中外的天麻、田鸡 、刺五加、五味子、满山红等。
    (二)动物资源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等优越的 生态环境,因此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仅毛皮兽种类占黑龙江省总数73%,其中珍贵动物就有 10余种。全国驰名的紫貂在海林县分布最多,其次是林口县。黄鼬、狗獾、狐、貉、草兔、 东北兔、狍等分布很广,马鹿、野猪、猞猁、麝等在各地也都有分布,东北虎、青羊、梅花 鹿等数量少。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所产经济兽类中毛皮产量最大者是元皮和麝鼠皮,元皮、麝鼠皮分 别占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元皮、麝鼠皮总量的22.4%和18.2%,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元皮和 麝鼠皮总产量占黑龙江省总产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