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的地表形态结构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因而水热条件发生了与平
原不同的变化,并形成山地特殊的多层次多系统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的中山和低山丘陵地区
,在18世纪以前基本上属于原始森林生态系统。18世纪末期,由于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原始
森林开始被破坏。东北沦陷时期,大量森林资源被日伪掠夺,特别是在宁安、海林、林口、
东宁一带林区,为了限制抗联活动,实行烧山政策,使大面积森林遭到灭顶之灾,破坏了原
始森林的生态平衡,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森林有所恢复,但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和单纯强调粮食生产,使已恢复的森林又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使林区出现了生机,森林覆被率上升到45.3%。目前由于过度砍伐,造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对农业的保护作用。
垂直分化是山区独特的一种自然分化现象。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垂直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主要在张广才岭地区的大秃顶子山(1760米)和高白山(1160米)一带表现较完整,可划
分为3个垂直带和4个亚带(垂直带内部差异)。其他地区因海拔高度不超过800米,因而垂直
分化不十分明显。
一、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是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垂直带的基带,分布很广。在张广才岭分布
上限为900米,北部山区一带其上限降到700米。此带划分为两个亚带:
山地下部针阔混交林亚带。分布于镜泊湖——宁安一线以南,即老爷岭南部红松、沙冷
杉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因纬度偏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4℃;1月份平均温
度为-16——-20℃,7月分平均气温20℃左右;≥10℃积温为2500——1750℃;年降水量为
400——600毫米。此地生长着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与小兴安岭——完达山区的针阔混
交林不同,最主要特点是伴生有湿性针叶树种—白松(沙冷杉),此外还有紫杉,朝鲜崖柏
等,伴生的阔叶树较小兴安岭多1倍以上。草本植物也有不少特有的种类,如人参、北细辛、
山荷叶、天麻等。
山地上部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于镜泊湖——宁安一线以北,即小兴安岭——完达山红
松阔叶混交林区的地带性植被。全年气温较低,降水量丰富,冬、夏气温相差甚大,冬季漫
长而严寒。生长以红松为主体的多种温带阔叶树种,如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等。林内有发
育较好的藤本植物如山葡萄、北五味子、狗枣子等,具有亚热带的自然景色,同时还伴有一
些寒温带的树种,如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等。
二、山地寒温针叶林带
山地赛温针叶林带分布在张广才岭地区海拔900—1500米之间,北部山地区700—1100米
之间。根据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两个亚带:
山地下部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分布在张广才岭900—1100米之间,至北部地区则下降到
700—800米之间。其主要特征是以半阳性的红松占优势,其次为阴性的鱼鳞云杉、红皮云杉
、臭冷杉。
山地上部寒温常绿针叶林带,分布在张广才岭1100—1500米之间,北部山区则为800—1
100米。地带性植被为云杉和冷杉林,林下植物苔藓类植物特别发育。此亚带是以鲜类植物和
地衣的存在为其独特景色。
三、亚高山岳桦林带
仅分布在张广才岭个别山峰1500米以上地区。此高度成为本区森林上限。此处生态环境
恶劣,风力较强,空气湿度大,气温低,不利于一般树木生长,只有岳桦适应这种生长环境
,岳桦树平均高度为6—8米,个别的可达12米,在基部分枝,形成多干的灌木型,能适应较
强的风力,一般叫作岳桦矮曲林。在局部较干旱地方或岩崖附近混有偃松,可形成偃松矮曲
林,它和岳桦矮曲林交错分布。这种现象只有在张广才岭才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