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一、张广才岭自然地理亚区
张广才岭自然地理亚区位于东部山区的西南部,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成条带状分布,包
括林口、东宁、海林县,北到松花江南岸,南与吉林省蛟河、敦化2县相邻,西部为阿城、五
常、尚志、方正、延寿县一部分,东与老爷岭相接。张广才岭自然地理亚区地处于张广才岭
自然地理亚区地势最高处,一般海拔高度在600—800米,主峰老秃顶子山成为黑龙江省山地
区垂直分化典型之地,山高林密,峰谷相间。有中低山丘陵区,海拔400—1000米,相对高差
200米;山间谷盆地、川地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差20—50米;丘陵漫岗海拔200—400米,
相对高差100米。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1—4.5℃之间,≥10℃积温1800°—2500℃,
日照时数在2400—2800小时,年降水量为7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可达1000毫米,无霜期114
—145天,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自然植物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占优势,海拔1000米以上之处有少量的山地寒温带针
叶林,海拔1500米以上有高寒岳桦型林和高山草甸。木本植物主要有30多种:有红松、冷杉
、云杉、紫杉、刺柏、赤松、落叶松和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等。还有珍贵的药用植物和
食用植物。
张广才岭自然地理亚区大部分为牡丹江地区的重点林业区,在山沟河谷盆地区,已全部
开垦为农田,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
二、老爷岭自然地理亚区
老爷岭自然地理亚区位于黑龙江省最南部,包括鸡东南部山区、东宁和穆棱全部山区以
及宁安东部和南部山区。总面积为2118.4805万亩。老爷岭自然地理亚区由老爷岭和太平岭
组成,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山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是宁安县南界的牛心顶子,海拔高度1318
米。一般海拔都在400—800米,大部分属于低山丘陵区。由于纬度偏低,气候温暖,雨量充
沛,年均温度2—4℃,1月份平均温度为-16至-20℃。7月份平均气温为20℃左右,≥10℃
积温2100—2700℃,年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无霜期为109—
150天,生长期120—140天。土壤以暗棕壤为主,约占总面积69%,其次是白浆土、草甸土、
沼泽土。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广泛分布以柞树为主的次生林、杨桦林和落叶松林。地带性植
被为针阔混交林,1000米以上的山地有亚寒带针叶林出现。
老爷岭自然地理亚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较多,村屯城镇密集,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比较
严重,故荒山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三、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
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位于东部山地的南部地区,座落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的低山丘陵之
间,属于中朝古陆基地岩层,第三纪末期有玄武岩流沿裂隙大量向外溢出,覆盖在河湖相沉
积上,在镜泊湖东岸有大面积分布,称为“高位玄武岩”。第三纪中期到现在,该区属于地
壳缓慢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在湖区有明显的反映,如吊水楼瀑布以下的牡丹江河谷,成深切
的凹形谷,镜泊湖发电厂附近的牡丹江河谷,发育有明显的三级阶地。第四纪更新世时,在
“地下森林”附近,有火山爆发,并有大量熔岩流由石头垫子河的断裂谷地,从高往下一直
流到吊水楼瀑布附近,堵塞牡丹江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镜泊湖。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
,先后有多次火山爆发,并有基性玄武岩浆沿断裂溢出,经过长期的剥蚀和侵蚀作用,形成
今日大面积的典型熔岩地貌类型,如从石头垫子河谷、四季通、沙兰,南到吊水楼一带,总
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上面平坦而有各种流动构造,地貌保存完好。
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气候属于中温带冷湿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
热而短促。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7.8℃,最暖月平均温度为20.8℃,年平均温度为3.2℃
,≥10℃积温23000—2500℃,生长期130—140天。年降水量为500毫米,湖区可达600毫米,
6—8月份降水量占总量60%以上,干燥指数>0.8,属于半湿润区。冬夏温度变化大,年较差
达38℃以上,这是大陆性气候重要标志。冬夏风向变化十分显著,冬季多吹西北风,夏季转
为西南风,冬季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来自海洋性气团高温多雨,则
是属于季风气候的特色。
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其次为白浆土和草甸土,前者多分布在玄武岩
台地上或河阶地上,后者分布在河流低阶地或湖滨浅滩上,成条带状分布。大河两岸长年积
水的低湿地和河滩地分布沼泽土。
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植被类型有明显垂直带性,最高地方为偃松、岳桦和冷杉,800米左
右地带为红松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500米附近为杨桦林和柞树林。近百年由于大量采
伐和自然灾害,使原始红松林和位在海拔高的云杉和冷杉林,只有在深山区残留极少一部分
,大部分变成次生林或人工林,有些地方变成荒山秃岭。目前主要森林植被由原来的红松为
主针阔混交林演变为蒙古柞为主的次生林,从山岗到坡地分布广泛,占现有林地面积50%以上
。在熔岩台地的植被由于生境特殊,形成特殊的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演化,地方苔
草→苔草→杂草→草甸→杂木灌丛→稀疏落叶→阔叶林和落叶松混交林等。
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有3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景观:
(一)湖区两岸低山丘陵区的森林景观镜泊湖自然地理区过去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景
观,目前仅在地下森林区保留一部分,其余全是自然次生林,多为柞树、黑桦为主的落叶阔
叶混交林。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工栽殖的落叶松和红松林,林木高有4—5米,目前已交替成林
,林区的郁闭度可达90%以上。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林区土壤肥力和涵水能力。减
少了湖区30多条河流所带的泥沙,增加湖水透明度,有利于鱼类生存。另外由于森林面积增
大,蒸腾作用加强,加快了湖区的水份小循环,更有利树木的生长。
(二)湖岸低丘陵和湖滨平原地带镜泊湖湖区东南岸熔岩丘陵地带,由于长期风化作用
逐渐形成较厚的肥沃土壤层,为现在主要农作区。湖南岸三角洲和湖滨平原地带也是重要的
农作区。由于耕地不断扩大,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
(三)溶岩台地区溶岩台地区是镜泊湖自然地理亚区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位于镜泊湖
的西北部,台地宽阔平坦,其面积约有200平方里。冬季西北寒风可长趋直入镜泊湖,夏季由
于台地岩石裸露,蒸发量大,气候炎热干燥,日温差变化大,直接影响到湖区的小气候。熔
岩台地的自然景观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东南部靠发电厂附近,岩石裸露,好
像烧黑了的一片焦石,仅在低洼处生长有地衣、苔藓、蕨类及少量耐旱的低矮草本植物。继
续向西北方向前进,见有耐旱的稀灌木丛和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生长,临近地下森林一带,
则形成由柞树、黑桦、紫椴、落叶阔叶混交林到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