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地貌条件
小兴安岭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并有花岗岩侵入,到了上新
世末,更新世初,小兴安岭沿断裂上升为西北向的山岭,隔断了东北平原与苏联结亚河盆地
。在地质构造上,小兴安岭以铁力——嘉荫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主要是古老花岗
岩和变质岩组成,山势陡峻,海拔高度较北段高,多在800米左右;北段并广泛出露陆相沉积
物,可见第三纪时这里是和松嫩平原连成一片的低地。
1720年火山爆发时,熔岩堵塞讷谟尔河支流白河的河谷,形成5个串珠状湖泊,称为五大
连池,成为稀有的近代火山地貌。
地貌类型多种多样,除了火山地貌外,有中山区、低山丘陵地带、冲积洪积山前台地和
山间河谷冲积平原。
二、气候资源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北部属于中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型的气候。所处纬度较高,但光热资
源充足,年总辐射量110—120千卡/厘米2,可与长江中下游、珠江中游地区相媲美。其分布
特点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佳木斯到嫩江一带为110千卡/厘米(2),由伊春、黑河则减到10
5千卡/厘米(2)。热量资源也很充足,其分布规律和光能资源相同,由小兴安岭向平原过
渡地带,≥10℃积温为2000—2200℃,是早熟作物主要种植区,在小兴安岭山体地区,≥10
℃积温则小于2000℃。年平均温度南部为0—2℃左右,黑河附近下降为-2℃。年降水量一般
为500—600毫米,伊春、五营地区可达700毫米以上,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其分布
规律山区最多,小兴安岭西侧向平原过渡地带,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小兴安岭自然地理亚区
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丰收和林木的生长。
三、水资源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水资源相当丰富,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水量占全省总水量58.2%。区
内河网发育,纵横交错,水量充足,仅小兴安岭南部伊春地区,大小河流就有676条,主要由
汤旺河、呼兰河、巴兰河、黑龙江4条水系构成。径流总量达879400万立方米,其中汤旺河为
542100万立方米,嘉荫县年径流量153800万立方米,铁力县为183500万立方米。汤旺河水系
流域面积最大,纵贯小兴安岭南北。小兴安岭北部黑河地区的水资源也很丰富,共有大小河
流131条,干流在100公里以上的江河共有14条,这些河流都发源于小兴安岭北坡和北端的东
坡,其中以逊别拉河为最大,它在东部构成一个支流繁多水量丰富的水系网。黑河地区主要
河流流域情况如下表:
四、生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是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
的针阔混交林,是全国红松集中分布地区。小兴安岭南部的伊春地区是全国重要林业生产基
地,伊春市被称为全国的“林都”,小兴安岭称为“红松故乡”。本区是国家重要木材生产
基地,其产量约占全省40%以上,森林工业总产值约占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可达到52.1%。有林地面积与木材蓄积量分别占
全省的28.8%和30.2%。主要树种除红松外,还有云杉、冷杉、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及
榆、色、椴等30多种。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开发较早,原始森林锐减,由于采育失调,木材蓄积量不断减少。
如伊春区原设计年采伐量498万立方米,实际采伐600万立方米,每年消耗蓄积量880万立方米
。采伐量超过生长量60%,森林质量也明显变坏,针叶树比重减少,阔叶树增加,特别是红松
已由原来的13%下降到5%。伊春木材蓄积量比开发初降低40%,目前只有10%未被开采。嘉荫县
仅7年(1973—1978年)森林覆盖率下降1.3%。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野生植物丰富,蕴藏的药材品种有200多种,名贵药材有人参、细辛
、平贝、天麻,它们的栽培有悠久历史,产量位于全国之首。中外驰名的刺五加也生长在这
里,并且分布广泛,自然储量很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优良的蜜源植物如紫椴、糠椴、毛水
苏等分布广泛,数量很多,为发展养蜂提供有利条件。名贵的山珍松茸、木耳、元蘑、花脸
蘑、猴头蘑等菌类和蕨类等山野菜也集中出产在这里,深受国内外欢迎。野生的浆果弥猴桃
、五味子、草莓等分布广泛,蕴藏量很大,有待合理开发利用。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有兽类50多种。近些年来由于栖息隐蔽条件破坏、食物减少,大面
积采伐、森林草原和荒原不合理垦殖、人口的增加,使动物失去生存的基础,加之无计划的
捕杀,造成动物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减少,而且在种类上有的趋于灭绝。本地五六十年代曾是
东北虎主要产地,到1981年进行狩猎生产调查时已经形影皆无,并且东北豹比东北虎消失的
更早些,此外北极型动物雪兔和貂熊也不见了,现代生存鹿科中最大的驼鹿也已很少见到,
紫貂、猞猁、青羊的数量正在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