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小兴安岭地区曾经生长着一片绿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各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珍贵林
木,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各种森林山产资源非常丰富,闻名全国。但由于近些
年来人口迅速增加,大面积垦荒,森林过度采伐,森林火灾频繁,风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破
坏了森林生态平衡,使原始生态系统逐渐解体。大部分地区的原始森林被次生林和疏林、灌
丛以及荒山、农田、城镇、道路等人为自然景观所代替,致使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地区的自然
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具体表现在:
(1)大面积垦荒。30年来累计开荒面积达到110673公顷,近10年来垦荒面积增长4.9倍
。
(2)森林过度采伐。采育失调相当严重,据大小兴安岭30个材业局调查统计,林木年生
长量为1673万立方米,年计划内采伐量950万立方米,加上计划外砍伐(包括烧柴的砍伐),
每年要消耗森林资源2500万立方米,超过生产量的50%,伊春地区采伐量超过生长量,达到一
倍半。
素有“红松故乡”之称的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林面积1972年比1962年减少了72%,现在天
然林中针叶林40%,其中红松只占2%,大部分是径级较小的落叶松林。占总面积60%是阔叶林
,其中大部分是桦柞等次生林,当前可采伐的红松仅占5%,三大硬阔(水曲柳、胡桃楸、黄
菠萝)只占1%。
(3)森林火灾频繁。仅据黑河地区10年累计,火灾面积相当全区有林地面积9%,损失木
材达2440万立方米,等于大、小兴安岭地区1年的采伐量。
(4)风蚀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8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丘陵地带,
由于森林普遍过伐、毁林开荒面积大,加之用地、养地失调,土壤侵蚀严重。全区水土流失
的面积1200万亩,其中坡耕地流失面积近千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38%左右。据调查,毁林开
荒是造成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重要原因。在爱辉县和德都县新垦区,在小兴安岭脊上大面积
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破坏了小兴安岭绿色天然屏障的作用,成为西来冷空气向沿江县份流
动的突破口,最大风速每秒可达30米以上,使土壤侵蚀加剧。嫩江、北安、德都一带,1962
年有林面积1530万亩,到1979年只剩1000万亩,减少三分之一,使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区大部
分农田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增多。北安农场局450万亩耕地,有80%的面积水
土流失,每年剥蚀表土0.8厘米,北安地区水蚀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5%。这个地区黑土层已由
原来的50—60厘米,变成了只有20—25厘米的黑黄土,年均剥蚀厚度达0.58——0.7厘米。
严禁乱开荒,实行退耕还林,解决采育失调,保护山区的森林生态平衡等,是带有战略
性的大问题。为了解脱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必须有计划地减少木材采伐量,严格控制
计划采伐,做到采伐量不超过生产量,使之休养生息,尽快得到恢复,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生
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