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地貌条件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第三隆起带或华力西早期褶皱系,受其影响形成
了北东和北东东向的褶皱带,燕山运动隆起成山。这一地壳运动一直延续到300万年前新生代
的第三纪末期。广泛出露着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以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此外
还有局部燕山花岗岩和沉积岩。
大兴安岭山势较缓,平均海拔高度500—700米,这显然是由于长期大量的花岗岩球状风
化所造成的。大兴安岭东西坡不对称,东坡较西坡陡,是由于翘起或挠曲作用的结果。在黑
龙江省与内蒙交界的伊勒呼里山成东西走向,山势险峻,新天至太阳沟一带为分水岭,在北
部的塔源到林海一带为最高处,海拔1100—1200米。
大兴安岭广泛发育着四级夷平面:海拔1400米左右的冻融夷平面;古新世形成的海拔10
00米的兴安期夷平面;中新世形成的海拔300—400米的布西期夷平面;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
形成的海拔200—250米的山前夷平面。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广泛分布多年冻土。60年代大兴安岭开发初期,还存在一些岛状冻
土区。由于大量开发,气温转暖,岛状冻土区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冻土南界北移现象较为明
显,60年代在加格达奇部分岛状冻土区(东南屯附近),经1978年重新钻探得知岛状冻土区
面积缩小或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在大杨树地区也有发现。由于冻土退化,界限北移,有利于
林业生产的发展。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广泛发育着各种冰缘地貌。如呼中的大白山、白卡鲁山的现代石海
;漠河小北沟平缓山顶和古石海;嫩林线海卡鲁山地的冰缘岩柱和阳坡上的石流坡;还有广
泛分布的冰锥、寒冻泥流、冰核丘、热融洼地、不对称谷等。
大兴安岭山区面积占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总面积的80%,其中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沿岸的呼玛县至黑河市附近以及嫩江支流门鲁河上游一带。一般海拔350—400米,相对高
度不到100米,由砂砾岩、页岩、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
二、气候资源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地区,素有“高
寒禁区”之称。冬季特别严寒而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3℃,最高气温达零上38℃,最
低气温为零下52℃。虽然年平均温很低,但在植物生长季里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降水较
多,雨热同季。春季升温快,3—5月纯增温可达20℃,≥10℃积温为1500—2200℃,年太阳
辐射量110—12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无
霜期80—115天。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5—8月份昼夜温差可达12—14℃。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岭西和岭上,在冬季由西北吹来的寒冷空气,受大兴安岭山脉阻挡
,形成一个寒冷区,无霜期只有80—90天,不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岭东温度偏高,无霜
期100—110天。≥10℃积温最高达2200℃,为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区有
小麦、燕麦、油茶、早熟大豆等早熟作物生长,也适于马铃薯、甘兰、白菜、萝卜等蔬菜生
长。
三、水资源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黑龙江水系和嫩江水系,大小河流共有
300余条,主要大河流有10余条。其河系组成是以伊勒呼里山脉为分水岭,岭北河流自西南向
东北汇入黑龙江,属于黑龙江水系;岭南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嫩江,构成嫩江水系。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主要河流年地表水径流量为186.8亿立方米,占黑龙江省地表水资
源28.5%。人均占有水量5万立方米,高于全省(2290立方米)和全国(2700立方米)的人均
占有量。亩均占有水量为2.3万立方米,也高于黑龙江省(540立方米)和全国(1634立方米
)亩均占有量。地下水资源据估算达到25.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13.7%。大兴安岭自然地理
区水力资源的潜力很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78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为86
万千瓦。年发电量在25亿度。按面积比较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装机容量194瓦,均高于黑龙江
省和全国。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但利用率很低。70年代中期以后,兴建近百里防洪
堤,但仅可防3—5年中一遇的洪水;已建20几处中小型灌溉工程,但不配套,有干无支,有
渠无闸,有灌无排,收效甚微。
四、土地资源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19%,宜林面积5.9万平
方公里,约占黑龙江省宜林面积40%左右,荒原700多万亩(其中宜牧草原200多万亩,宜农草
原有100万亩),占黑龙江省荒地面积24%。大体上是八山半水一分半平原。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经在宜农草原中开荒种菜、种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后垦殖迅速发展,到1963年耕地已达到14万亩,畜牧业已有较大发展。1983年统计开垦成耕
地面积达90万亩,粮豆总产量达8000多万斤。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天然林区草场资源相当丰富,主要分布在中、低山林缘、低山的丘
顶或向阳陡坡,河谷两岸及河漫滩处。其主要草场类型:中、低山林缘草甸草场、中低山向
阳陡坡及丘顶西伯利亚叶线菊草原草场、丘岗地及高平原百里香草原草场。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土壤类型以灰化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为主,其特点是黑土层
厚(20—40厘米),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五、矿产资源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现已发现有金、煤、铜、铁、钼、铬、磷、钛、石墨、麦饭石等20
多种,其中黄金储量大、品位高,居黑龙江省首位。在岭南岭北部发现有煤,古莲河露天煤
田有80平方公里,仅调查9平方公里内储量就有12000万吨,呼中区的麦饭石储量可达30万立
方米。
六、生物资源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森林资源相当丰富,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是全国重要的木材
生产基地。共有林地526.0万公顷,占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总面积62.1%。林木总蓄积5.3
亿立方米,其中可采蓄积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2%。林区草场资源也很丰富,常见
植物有307余种(包括内蒙地区),其中有温带植物如刺玫蔷薇、兴安胡枝子、细叶柴胡等,
也有寒温带植物如百里香、寸草、贝加尔针茅等组成不同类型的草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
优越条件。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动物资源有驯鹿、麝、棕熊、狼獾、紫貂、野猪及猞猁等;野生植
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木耳、猴头、榛子、蘑菇等;名贵药材有灵芝、贝母、黄芪、党参等
。据1983年统计收购木耳200担、蘑菇200担、黄芪400担、都柿1500担、药材和干果30万斤。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的河泡盛产大麻哈、鳇皇、细鳞等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