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距今约1.2万年前)结束后,气温逐
渐上升,冰缘植物向北迁移,而西伯利亚寒温带亮针叶林树种广泛生长起来,形成现在的达
乌利亚植物区系的植物群落。主要乔木树种是兴安落叶松,生命力极强,适于在较差的环境
中生长。整个大兴安岭山地区是一个高寒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广泛分布着以兴安落叶松为
主的原始森林。解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对森林破坏程度甚微,长期保持原始森
林生态环境,各种动植物发展兴旺。随着人口的增加,森林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主要表
现在原始森林面积逐渐减少。1965年开发大兴安岭初期,全区有林面积649万公顷,疏林面积
3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1979年底有林地面积减少到515万公顷,疏林地面积112.
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降到61%。15年中有林地减少了1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14%。造成
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①采育失调。②森林火灾不断发生。自从1964年开发以来到1980
年共发生火灾360多起,总过火面积203.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过火面积为85.5万公顷。③
民用烧柴占用林地面积14万公顷和林业开发建设占用林地1.8万公顷。以上因火灾、采育失
调、民用烧柴3项,造成有林地减少面积占整个森林覆盖率减少85%以上。另外宜林宜牧的荒
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特别是居民点附近尤为突出。
由以上多种情况致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植被减少,森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气候趋向
干旱,兴安落叶松等主要树种有明显的退化现象,逐渐被山杨、白桦、柞树为优势树种的植
物群落所代替,形成了大面积的次生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