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植业生产及其地域分布

  一、粮食作物种植、构成及其分布
    黑龙江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为主。
    (一)粮食作物构成
    1985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1.64万公顷,占全省播种总面积的85.3%。主要有 玉米、小麦、水稻、谷子、高粱、杂粮、大豆和薯类,其中以大豆、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最 大。
    从表中可看出1985年大豆播种面积居首位,小麦居次,玉米居第三位。不过从过去多年 来看玉米播种面积居第一位。
    198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430万吨,其中玉米总产量为411.8万吨,占第一位,小麦总 产量为376.8万吨,居第二位。
    从粮食产量地区分布看,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为主要产区。从行政区划来看,讷河、嫩 江两县粮食总产都超过53万吨,其中嫩江县达55.8万吨以上,居全省第一位;讷河县粮食总 产量也达53.7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肇东、双城、五常和拜泉等县粮食总产达40万吨以上 ,海伦、富锦、克山、密山、德都、虎林和依安等县粮食总产都达30万吨以上。
    (二)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1.水稻
    中国是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稻米营养价值较高。稻糠、米糠和稻草是主要饲料、饲草 ,稻草还是造纸和编织业的原料,种稻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水稻是喜温喜湿高产粮食作物。水稻生长期平均每亩共需水分450-600立方米,需要积 温1900-2300℃,从播种到成熟,气温必须在10-25℃,早熟粳稻生长期约110天-150天。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水热条件均可满足水稻生长,尤以中部、东部各江河沿岸,水源丰富 ,便于灌溉,土质肥沃,光热充足。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已有 种植。近代则始于19世纪末叶,但发展比较缓慢,到1949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只有11.16万 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稻面积有所扩大,60年代后又回落,1973年降到12万公顷 ,接近1949年的水平。水稻播种面积仅占当年粮食播种总面积的1.8%。70年代末期起,全省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85年达到38.96万公顷①(①1987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70页。 ),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5.3%。水稻总产量达到162.8万吨,占当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 1.4%。
    黑龙江省水稻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各江河沿岸。松花江及其支流拉林河、阿什河、蚂 蚁河、呼兰河、木兰达河、牡丹江、倭肯河、汤旺河、梧桐河、安邦河和穆棱河、绥芬河流 域水稻分布最为集中。嫩江及其支流雅鲁河、音河、诺敏河、讷谟尔河,乌苏里江支流挠力 河以及黑龙江等江河沿岸也有水稻分布。从行政区划来看,五常县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水稻生 产县,米质优良驰名省内外。此外,密山、汤原、延寿、尚志、方正、庆安、绥化、木兰、 宁安、海林、东宁和鸡东等县均是黑龙江省内水稻重要产区。宁安县响水大米,是利用熔岩 台地开发的“石板田”种植水稻,其米质优良驰名中外。黑河市东南沿江地带也有大片稻田 分布,这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
    2.小麦
    黑龙江省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春小麦产区。春小麦有一定的耐寒性,生长期只有100-110 天,而且有一定的耐旱性。黑龙江省处于中高纬地区,虽然生长期较短,积温较少,但完全 适应小麦生长需要,因而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种植49.22万公顷,占粮食播种总 面积的9.1%,到1985年达203.8万公顷,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8.2%,成为省内最主要的细 粮作物。
    小麦在黑龙江省内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尤以松嫩平原北部的 海伦至嫩江一带最为集中。讷河与海伦两县小麦播种面积都在4.7万公顷以上,克山、依安 、拜泉与嫩江等县都超过33.3万公顷万亩。三江平原的富锦、友谊、宝清和虎林等县也是小 麦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区不仅小麦播种面积大,而且小麦在各种粮食种植比例中占主要地位 。如嫩江县(包括国营农场)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1985年小麦总 产量达37.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北部高寒地区的呼玛县小麦面积占粮食面积3/4以上,黑 河地区各县大多超过50%以上。形成突出的小麦集中分布地带。三江平原也有类似情况,这里 小麦比重大多都在40%以上。
    3.玉米
    玉米是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生长期90-125天,生长期需要积温2000℃-2600℃, 需要降水量350毫米。所以无霜期100天以上、积温2200℃以上、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 可以种植玉米。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1949年以来,每年播种面积都在 133.3万公顷以上,居各种粮食作物之首位。1985年种植面积为176.6万公顷,居第三位, 但玉米总产量达411.8万吨,居各种粮食产量的第一位。玉米主要分布在积温2400℃以上的 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三江平原与东南部山间盆地,丘陵地带也有分布。从行政区来看,双 城与肇东是全省最大的玉米产地。1985年玉米总产量分别为35.5万吨和34.2万吨,均占该 县粮食总产量70%以上。巴彦、五常、肇州、呼兰、龙江和海伦等县玉米产量均超过10万吨。 三江平原的集贤、宝清、富锦、桦南、依兰、密山等县一般年产玉米6万吨至10万吨。南部地 区多种吉字号玉米等中晚熟品,而中部则多为嫩单号和克单号玉米等中早熟品种。
    4.谷子
    谷子是喜温耐旱作物,生长期需积温2300℃以上。谷子一直是黑龙江省农村主要食用粮 之一,谷草是优质饲草。从1949年至1975年历年种植面积都在100万公顷以上,1970年达到1 14.3万公顷。1976年至1983年逐渐降到66.7万公顷左右,1985年只有49.3万公顷,仅为1 949年的47.5%。谷子种植减少原因是:小麦、水稻面积增加,农业机械发展,役畜减少,对 谷草需求量大大减少。人们生活提高,调整了主食结构。
    谷子分布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地区。尤以三肇(肇东、肇源、肇 州)、龙江、甘南、海伦、拜泉、克山、讷河一带比较集中,而人少地多的三江平原和北部 高寒地区则很少种植。
    5.高粱
    高粱是喜温耐旱抗涝的高产粮食作物,对自然环境适应性较强。高粱生育期所需气温与 积温条件同玉米大致相同。高粱也是很好的主食、工业原料和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高粱最早的国家,高粱也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50年代前期每年 播种面积都在66.7万公顷左右,自70年后逐年减少,1985年降到14.5万公顷。高粱面积在 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5.2%下降到1985年的2.1%。
    黑龙江省高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伦——讷河一线以南的松嫩平原各县和三江平原的 富锦、集贤、宝清与桦南等县,东部的宁安和鸡东等县亦有少量分布。
    6.大豆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是喜温作物,生期需要积温2200-2600℃, 也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大豆生长需要较充足的水分,但开花期需要晴朗天气。大豆含有丰富 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是很宝贵的粮油兼备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已有5000多年种植历史。黑龙江省在20世纪初就已大量种植,到了 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黑龙江省大豆质量好,表皮光亮金黄,粒大滚圆饱满,蛋白含量高达 40%,脂肪含量达20%。黑龙江省大豆大量出口,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粮油作物。1949年播种面积为115.4万公顷,占当年粮豆总面积的 21.8%,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1950年扩大到133.4万公顷,大豆播种面积在粮豆播种面积 中的比重提高到24.2%。从1950年至1978年间除60年代初期外,每年大豆播种面积都稳定在 146.7万公顷。1979年后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83年达到166.7万公顷,年产大豆238万 吨,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24.4%。当年黑龙江省大豆征购量占全国大豆征购量的49%,出口量 占全国77%。1985年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16.7万公顷,占当年粮豆播种面积的30%,超过了 小麦和玉米,成为黑龙江省内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黑龙江省大豆分布比较广泛,它同小麦一样,省内各县、市都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分布 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哈尔滨周围各县与滨北(安)铁路、齐北铁路与富裕、嫩江铁路沿 线各县,三江平原(包括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各县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产区。松嫩平原北部 的嫩江县和讷河县、三江平原的宝清县与富锦县是1985年全省产大豆最多的县,此外,松嫩 平原的拜泉、克山、德都、海伦、克东、北安、绥化、巴彦等县市,三江平原的桦南、依兰 、集贤、绥滨、萝北、同江、饶河、勃利以及虎林、密山等县、市,大豆播种面积都占当地 粮豆总播种面积的1/3以上,年产大豆都在5万吨以上。小兴安岭北部的逊克县,大豆播种面 积占粮豆面积35%以上,为岭北地区最大的大豆产区。
    7.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为土豆,性喜温凉,生长期短成熟快,是粮菜兼备作物。黑龙江省气候温凉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高,质量好。
    黑龙江省194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4.25万公顷,占当年粮豆种植面积的2.6%。此后3 0多年中有增有减,1952年就超过了20万公顷,1967年达到29.8万公顷,但1970年却降到20 .7万公顷。1978年又增至29万公顷,1981年又降到21.9万公顷,1983年回升到26万公顷, 而到1985年则为22.1万公顷,总产量为57.8万吨。除省内需要外,有大量供应外省,成为 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与供应基地,也是最大的种薯供应基地。
    黑龙江省各地都有马铃薯种植,但嫩江流域中游地区与呼兰河流域的克山、拜泉、讷河 、嫩江、呼兰、海伦一带最为集中。从海伦、克山到讷河、嫩江是黑龙江省最大最佳土豆产 区,也是最好的种薯供应基地。讷河县1985年产马铃薯3.4万吨以上,是全省,也是全国最 大的马铃薯基地县。海伦、拜泉、克山等县,马铃薯年产量都在2万吨以上。全国唯一的马铃 薯研究所就设在克山县。
    (三)粮食作物地域组合与商品粮基地
    1.粮食作物地域组合
    黑龙江省根据各地积温多少,对各地作物组合进行了调整。
    积温2600以上的南部、西南部地区,大体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辅以小麦、大豆, 形成省内的杂谷种植带。
    积温2400-2600℃的中部地区,杂谷、小麦、大豆并重,为混合过渡带。
    积温2000-2400℃的中北部地区,以小麦、大豆为主,配以少量杂谷,形成省内的麦、 豆种植带。
    积温2200以下的北部地区,以小麦、大豆为主,形成北部麦豆种植带。
    2.商品粮基地布局
    根据自然条件,粮食产量,农业生产基地与潜力,地域集中连片等条件,黑龙江省38个 县布局情况:
    中部松花江——呼兰河流域片:包括双城、五常、巴彦、阿城、宾县、呼兰、兰西、肇 东、肇州、青冈、明水、绥化、望奎和海伦等14个县、市。是自然条件与生境条件较好地区 ,粮食生产水平较高,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北部松嫩高平原——岭北片:包括克山、克东、拜泉、依安、讷河、嫩江、北安、德都 、孙吴、逊克和黑河等11个县、市。
    东部三江平原——虎密平原片:包括桦南、依兰、勃利、汤原、宝清、绥滨、萝北、同 江、富锦、集贤、桦川、密山和虎林等13个县、市。
    二、经济作物及其分布黑龙江省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以向日葵、线麻籽为主)、麻类 (以亚麻为主)、烟草(以烤烟为主)和甜菜等。1949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只有7.1万公顷 ,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作物发展较快,播种面积逐年 扩大。1980年突破了66.7万公顷,1985年达到89万公顷,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4%。
    (一)甜菜生产与分布
    甜菜是喜凉作物,有一定的耐寒、耐旱、耐盐碱能力。黑龙江省气候较凉,昼夜温差大 ,阳光充足,有利于甜菜生长和糖分积累,块根含糖率高达15%-18%。
    黑龙江省从1906年开始在阿城、哈尔滨郊区种植甜菜,但面积不大,直到1949年才发展 到1.1万公顷。1949年后为了适应制糖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适种甜菜的优越条件 ,逐年扩大了甜菜种植面积,1955年突破了6.7万公顷,1976年超过了11.33万公顷,1980 年超过20万公顷。1985年达到29.2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甜菜达10755公斤,总产量315.2 3万吨,产糖42万吨,为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甜菜种植分布同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与糖厂布局有关,因此具有相对集中性,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为甜菜主要分布区。
    松嫩平原的西部、北部的泰来、齐齐哈尔市、龙江、甘南、富裕、讷河、嫩江、依安、 克山、克东、拜泉、德都、北安和海伦等县市,这些地区有的为干旱盐碱地,但积温高,日 照充足,有的土肥水分充足,温差大,秋季气温低,有利于糖分积累,块根含糖率达17-20 %,而且耕地较多,所以成为省内甜菜的主产区。北安、嫩江、克山、讷河一带将成为重要的 甜菜基地。
    松嫩平原中部和东部的安达、林甸、大庆、三肇、兰西、青冈、绥化、呼兰、明水、双 城、宾县等县、市,是有历史基础上的甜菜生产区,呼兰河以西地区今后仍然是条件较优越 的甜菜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甜菜生境条件虽不如松嫩平原,但这里土地资源丰富,粮糖争地矛盾小,而且 发展甜菜生产对农业牧业能起推动作用。因此在富锦、桦南、集贤、萝北、汤原等县甜菜种 植逐年增多,成为黑龙江省东部甜菜生产基地。
    (二)亚麻生产与分布
    亚麻是喜凉、生长期短、对气候适应性较强的纤维作物,是很好的麻纺工业原料。
    黑龙江省从1913年在延寿县始种亚麻,30年代扩大到松嫩平原各地。1949年全省亚麻播 种面积达到1.28万公顷,总产量1310万公斤。1949年后亚麻面积不断扩大,1952年达到30万 亩,1980年突破100万亩,1985年达到110.45万亩,总产量达到295.1万担,即14745万公斤 ,平均每亩产量133.5公斤。同1949年相比,面积扩大了5倍多,总产量提高了11倍。亚麻面 积与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亚麻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亚麻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中东部和东部半山区,呼兰河流域和克拜地区 为主要集中产区。其中兰西县是全省与全国最大的亚麻产区。海伦、双城、克山、呼兰、巴 彦、拜泉等县也是重要的亚麻产区。延寿、方正、依兰、勃利和桦南等中东部半山区各县则 是省内另一重要的亚麻产区。
    兰西、双城、呼兰、巴彦、克山、拜泉、海伦、方正、延寿、明水、依安和勃利等12个 县为省亚麻生产基地县,亚麻播种面积占全省亚麻面积的4/5以上,产量占全省3/4以上讷 河、青冈、嫩江、德都、北安、富锦、集贤、绥滨、汤原、绥化、望奎、密山和宝清等县、 市将成为新的亚麻生产基地县。
    (三)向日葵生产与分布
    向日葵是耐寒、耐旱、耐盐碱的高产油料作物。种植向日葵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黑龙江省种植向日葵已有百年历史,但发展不快。到1949年仅种植0.6万公顷。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后向日葵发展也有波折。50年代发展较快,1959年达到8.35万公顷,但60年代 大为减少,到1971年只有0.18万公顷,1981年猛增到26.1万公顷。1985年扩大到33.2万公 顷,是黑龙江省播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年产葵花籽25.22万吨,分别为1949年的56倍和 50倍,成为省内重要的油料作物。
    黑龙江省向日葵分布比较广泛,但以松嫩平原中西部最为集中。嫩江流域的泰来、龙江 、甘南、讷河和嫩江等县以及齐齐哈尔市是省内最大的向日葵产区,其中甘南为全省最大的 向日葵生产基地县。三肇、安达、明水一带为第二重点产区,其中以肇源产量最多。依安、 克山、拜泉一带为省内第三个向日葵主要产区,其中依安县产量最多。其它各地也有分布, 但比较分散。
    (四)烤烟生产与分布
    烤烟生产期稍长,喜温喜湿,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发展烤烟还需 要一定的技术、燃料等条件。
    黑龙江省过去多种晒烟,尤以尚志县亚布力烟,久负盛名而畅销各省。烤烟很少种植, 到1949年全省只有60.06万公顷。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却达0.42万公顷。1949年后烤烟发展较 快,1960年已达到0.13万公顷,1976年达1.14万公顷,1981年扩大到1.72万公顷,1983年 猛增到10.66万公顷,1985年调整到5.04万公顷。1983年产烤烟6600万公斤,实现省内卷烟 工业原料自给自余。1985年产烤烟6945万公斤,即面积虽比1983年减少一多半,但总产量, 反而稍有增加。
    烤烟生产多数分布在东部,这里气候较湿润,又接近煤炭产区和山区,容易解决烤房用 燃料和木料。所以东部地区的宁安、海林、林口、勃利、鸡东以及东宁、密山、虎林等县, 三江平原的宝清、富锦、集贤、桦南、依兰、绥滨和汤原等县都是烤烟生产的重要地区。中 部和西部地区的兰西、绥化、宾县、望奎、绥棱、青冈和五常、尚志、双城等县也是省内烤 烟重要产区。
    三、农作物地域组合
    根据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地区分布与各地农作物组合特点,全省明显形成5个 不同作物主产区。
    (一)北部高寒麦豆主产区
    北部高寒麦豆主产区包括大兴安岭与黑河两地区,以及讷河、克山、克东和伊春等市、 县。是小麦、大豆、马铃薯和亚麻主产区,甜菜发展势头大。
    (二)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糖主产区
    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糖主产区包括佳木斯所辖市、县,以及双鸭山、鹤岗、七台 河和密山、虎林等县、市。耕地和荒原多,是大豆、小麦商品基地。水稻、甜菜发展快,潜 力大。
    (三)中南部山间米、豆、稻、烟主产区
    中南部山间米、豆、稻、烟主产区包括从哈尔滨以东至鸡西之间的20个市、县,山多地 少,水资源丰富,山间盆地、谷地宜发展玉米、谷子、水稻、大豆和烤烟等喜温作物。水稻 和烤烟在省内占较大比重。
    (四)中西部松嫩高平原米、豆、糖、麻、油主产区
    中西部松嫩高平原米、豆、糖、麻、油主产区包括拜泉、海伦、庆安、望奎、巴彦、呼 兰、宾县、阿城、双城和哈尔滨市等地,人多地少,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黑 龙江省主要产粮区,也是玉米、大豆、甜菜、亚麻、向日葵高产区和主产区。
    (五)西部干旱盐碱米、糖、油主产区
    西部干旱盐碱米、糖、油主产区包括松嫩低平原的青冈、明水、兰西、肇东、肇州、肇 源、安达、大庆、杜尔伯特、林甸、泰来、甘南、龙江、富裕和齐齐哈尔市。西部干旱盐碱 米、糖、油主产区草原广阔,地势低平,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雨量较少,气候干燥,春风 大而多,土地多为盐碱风沙地。是玉米、谷子、糜子、甜菜、向日葵、花生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