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业分区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发展方向与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并结合行政区划现
状,全省分为4个农业区与14个农业小区。
一、大、小兴安岭林业区
大、小兴安岭林业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塔河、漠河,黑河地区的黑河、孙吴、
逊克,伊春市的铁力、嘉荫和松花江地区的通河等10个县、市、区,10个林业局,6个国营农
场。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3万公顷。总人口206万,其中农业人口50.
7万人。
(一)主要自然特点与资源优势
1.主要自然特点
山地纵横,多为中、低山,山势和缓,河谷宽浅。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气温-6—2.3℃
,全年≥10℃积温1600—240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3%。
2.资源优势
(1)森林蓄积量大,林分质量好。全区蓄积量为7.5亿立方米,占全省55%,成过熟林
占全省69%。林分类型的面积比:针叶林占40%,针阔混交林占14%,阔叶林占40%。材质好、
价值高、耐寒耐瘠薄的树种多。如红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胡桃楸、水曲
柳、黄波萝及榆、色、椴等为优势树种,有利于商品木材生产。
(2)人均耕地多,春旱较轻,有利于麦豆生产。大、小兴安岭林业区农业人口,人均耕
地15.5亩,高于全省平均值1倍以上。大、小兴岭林业区无霜期短,气温低、湿润,土地肥
沃,宜种小麦、大豆和马铃薯。春季风速小,蒸发量少,春旱较轻,有利于粮食稳定。人均
粮食较多,商品率较高,但总量不大。
(3)山产资源丰富多样,但利用率不高,发展副业门路广。大、小兴安岭林业有野生植
物1500多种,可开发利用的药材250多种,年蕴藏量约10万吨。大兴安岭以木本和动物药材较
多,小兴安岭以草本、木本药材较多。这里是全国龙胆草主产区。大、小兴安岭林业区可食
用的山产品有1000多种,年总蕴藏量有13万吨,占全省28%。有野生蜜源植物50多种、26万公
顷。珍贵野生动物10多种,兽类50多种,鸟类200多种。
(二)资源利用主要问题
森林资源重采轻育、采育失调:大、小兴安岭林业区每年消耗的森林资源超过生长量的
50%,采多育少,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交通运输、仓储、加工等基础建设薄弱:林区虽有了铁路、公路,但密度小,有10多个
乡还不通公路,而且公路标准低,通行难。大、小兴安岭林业区麦、豆产量逐年增多,但仓
储、加工跟不上。
文教卫生和科技水平较低。
(三)区内差异
大、小兴安岭林业区南北跨度大,南北有较大差异,故本区可划分为3个二级农业区:
1.大兴安岭北段中低山林业区大、小兴安岭北段中低山林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3个县与
8个林业局。人少地广、气候冷凉,应以林为主。建成商品材基地,巩固提高农业,适当发展
牧业。
2.小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林业区小兴安岭南段低山陵林业区包括伊春市和铁力、通河两
县。本区应以林为主,林副结合。
3.小兴安岭北段低山台地林业区小兴安岭北段低山台地林业区包括黑河、孙吴、逊克和
嘉荫等4市、县。山林多、人均耕地多。本小区应以林为主,林农牧相结合,建成用材林基地
和麦、豆商品生产基地与畜牧业基地。
二、三江平原农业区
三江平原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包括佳木斯市属各县及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
3个市和牡丹江的虎林、密山两县,并有51个国营农场、6个林业局。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耕地约有320万公顷,林地约330万公顷。总人口60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8.3万人。三
江平原家业区是本省重要商品粮基地。
(一)主要自然特点与资源优势
1.自然特点
地势低平,海拔50—100米,有大片沼泽分布。气候温和湿润,全年≥10积温2400—250
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2.主要资源优势
(1)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三江平原农业区宜耕土壤占一半以上,自
然肥力较高,黑土层15—50厘米。耕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70万公顷扩大到320多万
公顷,人均12.6亩。粮食产量逐年增多,商品率达46%以上,是国家新兴的重要的商品粮基
地和大豆生产与出口基地。
(2)后备土地资源较多,水资源充足,农业发展潜力大。三江平原农业区仍有各类荒地
210万公顷,占全省荒地56%。其中大部分为开垦条件较好的荒地,有可供放牧和割草的牧用
荒地约95万公顷,有苇塘10万公顷,可养殖水面10万公顷。
(3)国营农场经济发达,麦、豆比重大,机械化水平高。本区农场力量强大,其耕地占
三江平原农业区31.8%,粮豆总产量约占全区一半,商品粮占全区3/4。小麦、大豆是三江
平原农业区优势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全省40%以上,麦、豆产量占全省45%,上交麦、豆
占全省一半以上。三江平原农业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国营农场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机械
化程度达50%。
(二)资源利用主要问题
1.垦建不同步,洪涝灾害重,农业生产不稳定三江平原农业区开垦土地多,治涝面积少
,全区有易涝地190万公顷,占耕地的59%,其中一多半无排洪工程。1981年受涝绝产100万公
顷,粮食减产100多万吨。
2.耕作粗放,粮食单产水平较低
三江平原农业区农业重扩大耕地,但广种薄收,施肥少,管理粗放,平均亩产不足100公
斤。
3.经营单一,农村工副业很少
三江平原农业区以经营粮食为主,大多数耕地与劳力都投放粮食生产上,经济作物面积
只占总播种面积的3.1%。乡村工业、副业很落后。
(三)区内差异
三江平原农业区可分为5个小区:
1.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农林区
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农林区包括萝北、汤原、鹤岗等县、市和12个农场、1个林业局。
处于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发展方向:坚持林农并重,全面发展。西北部林地40
多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5000万立方米,宜建林业基地。平原区宜以发展麦、豆、稻生产,
适当发展甜菜种植。
2.松花江下游平原农林区
松花江下游平原农林区包括桦川、绥滨、集贤、佳木斯市及7个农场。地处三江平原中部
,松花江下游地带。
3.三江低平原农林牧渔区
三江低平原农林牧渔区包括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宝清等5个县、市和17个农场。位
于三江相汇的三角洲地区,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小区。
4.完达山南麓低山平原农林牧区
完达山南麓低山平原农林牧区包鸡东、密山与虎林县以及11个农场,2个林业局,1个水
产养殖场。地处穆棱河中下游平原,南有兴凯湖,北有完达山。
5.倭肯河低山丘陵农林区
倭肯河低山丘陵农林区包括勃利、依兰、桦南、七台河等市、县和4个农场、2个林业局
。开发较早,人口密度较大。
三、松嫩平原农牧区
松嫩平原农牧区位于黑龙江省内西南部,包括哈尔滨的1市2县,绥化地区的10县2市,齐
齐哈尔的1市11县,松花江地区的5个县,黑河地区的南部2县2市以及大庆市,共有30个县、
7个市、43个国营农场、6个劳改农场、4个林业局、4个水产养殖场。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公
里,占全省土地面积34.8%。总人口近2000万,占全省人口62.3%,其中农业人口1380万人
,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8.6%。耕地678.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60.6%。人多地少,人均耕
地5.1亩,每农业人口有7.4亩。
(一)主要特点与资源优势
1.主要特点
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开发较早、垦殖率高、人多地少、交通便利、经济发
达、农业基础较好。
2.主要资源优势
(1)宜农耕地多,粮食产量高,适宜商品粮的集中生产。松嫩平原农牧区是全国主要黑
土区域,土质好、土层厚、保水保肥性能好。日照充足、太阳辐射总量充足,全年≥10积温
2400—2800℃。年均温0.7—4.2℃,是全省光热资源最充足的农业区。年降水量400—500
毫米。土地垦殖47%以上,亩产超过175公斤的高产田占全省高产田60%以上。粮食商品率30%
以上。交售商品粮5万吨以上的县有18个,上交商品粮占全省1/3以上。
(2)草场集中、草质好,有利于草食牲畜基地建设。松嫩平原农牧区草原面积250多万
公顷,占松嫩平原农牧区土地面积的1/6。草原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县、市有12个,十分有利
于牛、羊、马等草食牲畜的发展。
(3)发展经济作物的条件优越,形成国家稳定的甜菜与亚麻生产基地。松嫩平原农牧区
气温较高,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甜菜、向日葵、亚麻的生产。
(4)西部干旱地区地下水较丰富,旱田灌溉基础好,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容易取得较好的
经济效益。松嫩平原农牧区西部地下水比较丰富,且埋藏浅,易于开采,估计年开采量达18
.4亿立方米,发展井灌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二)资源利用主要问题
用地与养地不协调,草场退化,地力与草质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据测试,七八十
年前初垦黑土地时有机质含量8—12%,现在为3—5%,平均每年下降0.5—1.0‰。“不上粪
也打粮”的时代过去了。1949年前松嫩平原农牧区有草原400万公顷,1980年只剩下240万公
顷,退化、沙化、碱化面积共134万公顷,草原上羊草比重日益减少。由于森林、草原植被减
少,使旱灾、风害有加重趋势,反过来又加快了草场的退化、沙化与盐碱化,生态环境日趋
恶化。
农村烧柴紧缺,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区人口众多,但多数农户烧柴紧缺,每年烧掉
大量秸秆、柴草和芦苇,甚至烧掉一些宝贵的羊草。
(三)区内差异
松嫩平原农牧区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差异较大,故可分为4个小区。
1.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山前台地农林区
松嫩平原农牧区包括嫩江、德都、北安、五大连池、绥棱、庆安、木兰、宾县、阿城和
五常等15个县、市和26个农场、4个林业局、5个劳改农场。林地面积大,占本区面积48%,后
备资源较多。耕地多,适种麦、豆、薯、稻与杂粮。
2.松嫩平原东北部高平原农业区
松嫩平原农牧区包括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海伦、望奎、绥化、巴彦、呼兰
和哈尔滨、双城等共12个县、市。
3.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农牧区
松嫩平原农牧区包括明水、青冈、兰西、肇东、肇州等5县。
4.松嫩平原西部平原牧农渔区
松嫩平原农牧区包括肇源、安达、大庆、杜蒙、林甸、泰来、龙江、甘南、富裕和齐市
等10个县、市和8个农场、2个劳改农场。本地草原广阔,水域面积大,气温较高,降水量较
少。
四、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区
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区包括方正、延寿、尚志、海林、林口、宁安、穆棱、牡丹江、鸡
西和绥芬河等11个市县和5个农场、11个林业局。
(一)主要特点与资源优势
1.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复杂、垂直气候较明显、植物种类繁多、农林交错、多种经营较好。
2.主要优势
(1)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山地丘陵占全区面积
80%以上,水土条件较好,林木生长率达2.5%。
(2)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河流密布,水量丰富,宜
种植水稻,目前稻田面积占黑龙江省40%,并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3)山产土特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好。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每年可采木耳
、榛子、山野菜、核桃等达1万吨左右。有野生酒料、淀粉、油料、蜜源等植物30多种,其中
野生酒料蕴藏量占全省80%。可利用中药材260多种,占全省一半以上。张广才岭、老爷岭农
业区是省内柞蚕丝主要产区。
(二)资源利用主要问题
森林资源日益减少。50年代初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有森林350万公顷,到80年代初
减少到320万公顷。林中的红松与“三大硬阔”,以及紫杉、赤松仅占天然林的5%。
水土流失严重。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30万公顷。大型冲沟3.
5万多条,侵吞农田1万多公顷。
张广才岭、老爷岭山林农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有些珍稀动物濒临绝灭。野果、
野菜收购量大幅度减少。
(三)区内差异
张广老岭、老爷岭山林农区可分为两个小区:
1.张广才岭低山丘陵林农区
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区包括尚志、延寿、方正和海林等4县、3个农牧场、6个林业局。
群山相连,森林广布。
2.老爷岭低山丘陵林农副业区
张广才岭低山丘陵林农区包括林口、穆棱、宁安、东宁、牡丹江、鸡西和绥芬河等7个县
、市,及2个农牧场、4个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