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现状特点

第二章 工业生产与分布

  一、工业兴起与基础
    (一)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黑龙江省开发较晚,直到19世纪末在一些农产品集散地和较大的村镇,才有了一些油坊 、烧锅、烘炉、米厂等手工业作坊,生产一些油、米、酱、醋和铁、木、皮等用具、农具等 。1887年后漠河老金沟、萝北太平沟等地有了采金业。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十分落后,设备 简陋,规模小、产品少,布局零星分散。
    (二)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1903年后,由于中东铁路建成、人口增加、土地开垦、农产品增多、森林与矿产开发等 原因,黑龙江省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面粉、酿酒、榨油、卷烟、制糖等轻工业,煤炭、 电力、机械、森工等重工业相继得到发展。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许多城镇成为物资集散地 ,如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阿城、安达、依兰、富锦、穆棱与海林等地,均 形成工业集中地。
    (三)东北沦陷时期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地区,利用黑龙江省资源与人力,开办了一些掠夺性的殖民地工业 企业。在鸡西的梨树、恒山、滴道,鹤岗的兴山,富锦的双鸭山以及东宁、依兰等地建立了 小煤矿;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和北安等地,建立了电力工业、机车 与车辆修造、农业机械修造等机械工业。各类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等,则多分布在有一定工 业基础,人口较多的大中城镇和农林产品集散地。同时,漠河、桦南、穆棱、东宁等地均有 一定规模的采金业。
    黑龙江省是老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一方面恢复、扩大了部分原有工业 和矿山,同时在佳木斯、牡丹江、鸡西等城市建立了纺织厂和机电、建材等工业,为巩固解 放区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直到1949年全省工业生 产水平仍十分低下。当时全省有工业企业5227家,但全民所有制企业只有659家,集体所有制 企业只有96家,其余4472家皆为私营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约7.53亿元,其中全民占61.1 %,集体占0.9%,私营占38%。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7%。在工业总产值中,重 工业占57%,轻工业占43%。在工业各部门中,按工业产值看,森林工业居第一位,其次是食 品工业居第二位,机械工业占第三位,煤炭和纺织工业为第四、第五位,其后分别为缝纫、 化学、皮革、电车、建材、冶金等。
    主要工业品产量很少。木材277万立方米、糖0.8万吨、植物油2.2万吨、卷烟0.8万箱 、货车410辆,起重设备、矿山设备60吨,原煤461万吨、棉布1300万米、棉纱2700吨、毛毯 3.1万条及其它一些轻、重工业产品。
    二、现代工业发展与工业体系的形成
    (一)工业快速发展与工业基地的建立
    1949年后,黑龙江省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地区,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与技术力量和设备, 新建和扩建了数以百计的近代、现代大型企业。不但建立了煤炭、木材、水泥、造纸、机车 修理和军事等工业行业,还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拥有重要的冶金设备、发电设备、 重型机床等机械制造工业和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采掘业。1978年后又新建了石油、化学、电 子、纺织、食品和轻工等新兴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首先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阿城等 地的糖厂等进行改造与扩建,并在这些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新建一批糖厂、造纸厂、金笔厂 、铅笔厂、罐头厂、搪瓷厂、陶瓷厂、乳品厂和酒厂等。同时先后从辽宁迁来电机、机床、 机车、轴承、仪表、工具、橡胶、蓄电池、继电器和电线等20多个大型现代企业。
    从1954年至60年代初,黑龙江省工业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全国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有22个项目在黑龙江省兴建。国家在黑龙江省完成的工业基本建 设工程量占全国10%。不仅建立了煤炭、木材、水泥、造纸、机车和军事工业等工业行业,还 建立了冶金、电站、重型等机械制造工业和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采矿工业。1962年全省工业总 产值达到45.3亿元,为1949年总产值的6倍,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工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 的35.7%上升到75%。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约占73%,轻工业产值约占27%。各部门产 值在总产值的地位顺序比1949年有了较大变化。前五位分为机械、食品、森工、煤炭和石油 。1949年占首位的森工退到第三位,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上升到第五位。大庆石油的开发, 大大改变了黑龙江省工业结构。
    60年代以后,由于大庆油田的建成,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特别是1978年后进行整顿、 调整与改革开放,黑龙江省工业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到1985年已成为全国比较强大的 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工业企业1762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554家(其中有中直企业177 家),集体所有制工业4377家。工业总产值351.62亿元,为1949的49倍;工业总产值占全省 工农业总产值的77%;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66.9%,轻工业占33.1%。工业各部门产值在 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1971年起,石油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稳居第一 位。机械、食品与森工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1985年按产值比重居前五位的是石油、机械、 食品、森林工业和纺织工业,其次为化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缝纫、造纸和皮革。 全省已初步建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全国比较强大的石化 、煤炭、森工和机械工业基地。
    (二)工业构成特点
    1.工业门类齐全
    有的把工业分为13个行业,有的则分为30多个行业,不管如何分法,黑龙江省工业门门 都有,行行齐全。既有采矿、原料生产,又有最终成品生产;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既 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科技产业;既有油、木、煤、机、食品为重点的综合工业体系,又有 专业化很强的专业企业。
    2.以重工业为主,属重型结构
    黑龙江省50年代发展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全省建起一系列重工业企业。60年代后虽经几 番调整,到1985年,黑龙江省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3.重工业中以采掘工业占主要地位
    采伐木材、开采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始终是黑龙江省工业的最主要部门。1985年三 大采掘业产值占黑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26.5%,生产原木1666.7万立方米,生产原煤6246万 吨,生产原油5528.88万吨,天然气25亿立方米。大量“原”字号初级产品调出省外,而留 给黑龙江省内加工的数量较少,机械工业始终居第二位,因此造成经济效益低的状态。
    4.以农林牧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部门占突出地位
    黑龙江省亚麻纺织、制糖、酿酒、乳品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5.工业大型企业比重大
    1985年黑龙江省有大型企业115家,在全国居第三位。有中型企业205家。大型企业主要 有:采掘工业中有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二大森工区(伊春、大兴安岭)、四大煤矿(鸡 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在机械工业中有一大重型、二大机床、三大动力(电机、锅 炉、汽轮机)、三大工具(一工具、二工具、量刃具)以及各军工厂等。轻纺工业有一麻、 一烟、二纸(佳纸、齐纸),三毛纺(哈毛、牡毛、黑龙江毛纺厂)、四纺织(佳纺、哈纺 、牡纺、富拉尔基纺)、六大糖厂。
    6.一些工业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原油、木材、大型电站设备、货车、量具刃具、木工机械、机引农具、防爆电机、林业 拖拉机、取料机、胶合板、纤维板、亚麻布、乳制品、锯材等许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联合收割机、采煤机、民用电表、轴承、大型轧钢设备、重型机床、轮胎外胎、机制纸、原 煤、黄金和石墨等产品产量在全国都占有相当地位。
    三、工业发展的条件与工业分布特点
    (一)工业发展条件
    1.丰富的资源优势条件
    据有关部门查核,黑龙江省土地、石油、森林、石墨、砂金等18种资源占全国首位。煤 炭、农林牧渔资源等也很丰富,为黑龙江省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物质保证。
    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雄厚的技术力量
    1985年黑龙江省有人口331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5.3万人。拥有社会劳动者1281 万人,工业劳动力的后备资源十分充足。30多年来省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全省有40 所全日制高等院校,近百所中等专业学校,200多所科研所,全省共有科技人员54.1万人, 其中自然科学人员有28.15万人。有许多为国内外著名专家,攻克工业生产上许多“难关” ,为黑龙江省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3.雄厚的物质基础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70%的轻纺工业原料,提供了全部粮食、副食和部分 劳动力,提供了强大的市场。
    黑龙江省工业自身发展,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建立可直接带动一系列工业的发展和新工业 区的形成与发展。
    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和便利的江河通道,是全省工业发展的先行条件。
    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商品流通网络及其枢纽,将成为全省工业发展与布局的重 要条件。
    (二)现有工业分布特点
    1.基本形成以煤油、木、机械工业为中心的大格局
    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4大煤炭基地,已形成年产原煤600 0多万吨的能源基地。西部大庆则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北部大、小兴安岭是全国最大 的木材生产基地,哈、齐、牡、佳4大城市均有国家重要机械工业企业。
    2.工业分布在地域上比较均衡
    黑龙江省工业分布地域上比较均衡,但也相对集中在目前10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它们 的工业产值占全省75%以上。
    3.单一工矿城市逐渐向多功能工业城市转化
    黑龙江省有4个煤矿城市,1个石油工业城市和1个森林工业城市。各工业城市都在主体工 业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一些辅助工业部门,实行区域专业化与多工业布局相结合。如四大煤 城非煤炭工业产值已接近或超过了煤炭工业产值。
    4.乡镇工业广泛分布
    1985年全省乡镇办的工业企业达102587家,工业产值272838万元。这些企业分布在全省 280多个镇和一些较大的村。